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档格式.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从哲学上看,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6.时间是物质运动的
持续性和顺序性
17.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广延性和伸张性
18,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运动
1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20.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
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2.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对立统一规律
2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
B.同一性和斗争性
27.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
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这说明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28.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
外开放的方针。
它的理论依据是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29.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桃子等的关系属于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31.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一种
B.辩证法观点
33.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4.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联系
35.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首先要分清
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同时又不忽视支流。
这
在哲学上坚持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37.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3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39.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40.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
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41.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
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2.“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
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
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4.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C.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4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否定之否定规律
46,1998年我国长扛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降水量过大
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逝、水土流失
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一果多因
47.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反
过来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D.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48.有的哲学家说:
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里,没有任何一粒尘土
的分布是偶然的。
这是—种
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49,我国制定的“十一五”计划的根据是
现实的可能性
50.下列选项中。
具有可能性的是
c水滴石穿
51.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52,假象同真象—样,也是客观的.这是一种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53.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54.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D.客观性和普遍性
55.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56.“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这是一种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C.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8.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参加社会实践
59.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60.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是不同的,这说明
C.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61.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
客观存在的事实
62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按图纸设工,建成大楼。
这一事实说明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
根本上说,这是由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B.感觉、知觉、表象
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C概念、判断、推理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
飞跃的是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B.实践——认识一一实践,.
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
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
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
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B.经验论的错误
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
真理的道路。
C.真理具有相对性
17.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与
d.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1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19.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
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2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
这是强调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
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
c.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
2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25.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
A.真理的客观性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全面性D.真理的具体性
2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27.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
C.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8.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真理的标准
的
a.客观性
29.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
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3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3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3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实事求是
1.社会存在是指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是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
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18.国家政权属于
A.社会的上层建筑
19.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2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
社会形态。
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21.以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的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
态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是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4.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
论。
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B.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25.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
主义社会。
d.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
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c.社会基本矛盾
28.阶级首先是一个
B.经济范畴.
29。
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
3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31.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32.社会革命是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4.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b.基本形式
35.改革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C.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36.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7.人的本质在于
B.人的社会属性
38.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
否承认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0.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1.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诸因素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C价值
4.具体劳动
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5.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决
定的因素是
A.生产条件
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b.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9.货币的本质是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0.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
a.不会发生
11.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C.支付手段职能
12.“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13.价值规律是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是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15.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会导致小商品生产者
C.两极分化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B.劳动力
17.劳动力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1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1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0.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是
C.价值增殖过程
2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2.一个资本家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等方法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或利润是
C超额利润
23.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
2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C资本积累
25.资本的价值构成是
d.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比例
26.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指
A.不变资本比重增大
2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
28.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主要有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2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C.议院或国会
30.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
a.议会制
3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B.利己主义
B
3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1.公式W'
-G'
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处于
C.销售阶段
2.购买来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B.生产阶段
3.G—W…P…W'
—G'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4.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B.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6.年剩余价值率是
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
7.社会资本是
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8.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公式是
B.I(V十m)=Ⅱc
10.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就可实现的是
D.Ⅱ△v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A.生产过剩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
C.社会中生产社会化和私有制的矛盾
13.资本主义生产成本中不应包括
D.固定资本未折旧部分
14.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构成是商品中的
A.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价值
15.剩余价值转化为何种形式时,一个部门中的剩余价值与利润还不存在量上的差别
a.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6.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
D.利润.
17.资本主义制度下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
C商品的社会价值
18.超额利润是
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19.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
20.商业资本独立化的条件:
一是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分工,二是
C商业资本家有独立的投资
2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应相当于
d.平均利润
23.商业资本家对店员的剥削主要体现在无偿占有店员
D.剩余劳动实现的剩余价值
24.资本主义商业店员同产业工人的关系是
C.商业店员与产业工人共同受资产阶级剥削
25.借贷资本家贷出货币时
B.只让渡其使用权没有放弃所有权
26.在平均利润率既定且借贷供求也较为平衡的情况下,影响利息率的最重要因素是
c.习惯和法律传统
27.利息的本质是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8.资本主义银行利润的水平一般相当于
B.平均利润率
29.股份公司本质上是
d.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
30.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
c.银行利息率
31.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只等于劣等地的水平,则这部分投资可带来
D.平均利润
32.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33.形成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的条件是D.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3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D.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35.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来自
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36.土地价格是
B.地租的资本化
1.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体形成于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3.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C.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4.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占统治地位是
C.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5.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
B.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6.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金融资本概念是指
C.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生长构成的资本形式
7.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
a.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
8.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
B.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9.垄断资本主义可进一步分为
B.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两个阶段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必然结果
11.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垄断低价
12.垄断价格的出现
D.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13.垄断利润的产生说明
D.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管理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机制是
D.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5.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一般不涉足的领域是
C.普通消费品生产
1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控最主要是采取
A.经济手段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和管理
c.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计划管理的作用是
B.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其矛盾
19.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的原因是
D.对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来说资本过剩了
20.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是
C“过剩资本”的出现
2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B.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方式
22.打着“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属于
B.新殖民主义
2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关系方面的一系列新变化表明
d.其社会发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4.以下不属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方面新变化的是
B.工会的产生和发展
25.资产阶级造就的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是
A.工人阶级
26.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是指
B.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1.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式面世的著作是指
B.《共产党宣言》
2.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3.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是
b.列宁
4.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立足于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
5.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
A.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6.社会主义革命以后,首先要经过
A.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7.苏维埃俄国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是
C.1921年春
8.苏联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是在
D.1936年
9.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首要任务是
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10.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D.人民群众享有完全的自由
1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B.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3.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D.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14.马克思主义政党
c.可以吸收其他阶级、阶层认同党纲、愿为其奋斗的人入党
1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C.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是
d.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1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民主集中制
1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C.马克思主义政党
19.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B.工农联盟
1.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3.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是
B.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4.共产主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