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572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 华东师大版Word格式.docx

2、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

措施:

1、汉高祖:

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2、文景之治:

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作用:

巩固西汉统治,推动经济发展,奠定强盛基础。

统一国家的巩固

一、巩固大一统局面

主要措施:

1、北击匈奴:

前127年至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2、河西屯边:

开通河西走廊,进行河西屯田。

3、西南开边:

说服西南诸国归顺西汉,汉族官吏在西南办学校。

4、东北拓展:

打败匈奴左部,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

二、经济与文化措施

1、铸造钱币:

公元前118年,下令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

2、修水利:

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

3、重视经书:

重视经书的重写,鼓励各地献书。

4、建立太学:

设置五经博士,给博士配置弟子,办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三、年号和古代纪年方法

东汉的盛衰

1、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1、光武中兴

特征:

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

内容:

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

废除捐税,减轻田租;

提倡节俭,精简机构;

整顿吏治;

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

意义:

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2、东汉的衰败

年幼的皇帝被各种政治势力所左右;

地方割据势力猖獗;

农民起义爆发。

表现:

1、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2、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

3、左右举官舆论;

4、大地主拥有徒附与家兵。

汉朝的中外交流

1、张骞通西域

西汉:

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

东汉:

73年,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重建西域都护,班超出使西域。

2、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古波斯)——西亚——大秦(古罗马),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3、佛教东传: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

2、形成

三国鼎立

一、三分天下的形势

1、过程

官渡之战(200年):

曹操战胜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208年):

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二、地区经济的发展

地区

内容

作用

屯田:

军屯、民屯

解决军粮、农民安居

屯田、都江堰、“木牛流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孟获

奠定天府之国

开发西南边疆

江南开发、民族融合、首达台湾(230年,卫温、夷洲)

促进江南经济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政权分立和江南六朝

1、政权分立:

东汉→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朝、南朝)→隋朝

2、江南六朝

六朝:

孙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城均为今天的南京)

特点:

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原因

北方长期战乱,大批人口南迁

 

农业:

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农业经

区农业技术进步、多种经营农副结合

手工业:

丝织业重心由北南移

商业:

建康、京口、吴郡、余杭等商业城市

海贸:

东:

朝鲜日本

西:

印度伊朗大秦

线路

巴蜀东:

江浙

中:

两湖、江西

劳动力大增及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政局: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隋朝

二、孝文帝改革

背景

改变北魏落后的状态

加强北魏统治力度

冯太后:

“三长制”、“均田制”

孝文帝:

“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承担“胡汉融合”促进任务

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

三、民族大融合

特点一:

“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特点二:

“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特点三:

“北方融合”和“南方开发”

文字演变

一、文字演变

汉字起源

汉字萌芽

汉字形成

汉字发展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刻画符号(半坡彩陶)

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二、汉字结构

1、东汉许慎编写《说文解字》,总结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

2、构字四法:

象形——山、指事——刃、会意——林、形声——渭

青铜铸鼎

原料

颜色

优点

铜、锡、铅合金

青绿,故称“青铜”

熔点较低,硬度较大

诸子百家

百家

诸子

观点

著作

儒家

孔丘

思想:

仁、礼教育:

72弟子,“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

典籍:

《诗》《书》《春秋》等

《论语》

孟轲

仁政主张:

民贵君轻;

天时、地利、人和

警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道家

李耳

朴素辩证法主张:

无为而治等

《道德经》

庄周

逃避现实、精神自由

《庄子》

法家

韩非

主张:

历史发展变化、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韩非子》

墨家

墨翟

非攻、兼爱、举贤、节俭

《墨子》

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文化艺术

一、屈原写《楚辞》

二、司马迁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书法与绘画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后人赞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东晋画家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力求“形神兼备”。

四、雕塑艺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前石雕、汉代陶俑。

北朝敦煌、云冈、龙门石窟中的雕塑作品,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科学技术

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朝代

成就

地位

商朝

13个数字(一至万)

“十进位”计算方法发明

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春秋

使用算筹

四则运算

东汉

《九章算术》

总结了周、秦至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数学名著

南朝

祖冲之圆周率

首次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数点后第七位、《大明历》、《缀术》

二、中国古代(隋唐之前)天文历法、农学、地学成就

学科

天文历法

战国

石申《石氏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战国秦汉

逐渐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西汉

《太初历》

确立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框架

农学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农学名著

地学

郦道元《水经注》

当时地学著作最高水平

三、造纸术

1、书写工具的演进:

结绳(上古记事)→陶器(刻划符号)→甲骨(商朝文字)→青铜(商周金文)→竹木简和缣帛(春秋战国秦汉)

2、造纸术的发明:

前2世纪的西汉早期,已经使用了大麻造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以麻头、树皮、破布、旧鱼网造出价廉物美、便于书写的纸。

3、造纸术的传播:

东——朝鲜、日本西——阿拉伯、欧洲

四、地动仪

张衡:

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多年。

冶铁技术

1、发展:

商代利用陨铁→春秋后期发明生铁冶炼技术

2、用途:

战国铁器工具(武器、农具)广泛使用

六、医学成就

人物

发明

春秋战国

秦越人(扁鹊)

“四诊法”

中医传统诊断法

秦汉

《黄帝内经》

中医经典

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华佗

“麻沸散”

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中国历史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华东版)

第一课统一国家的重建

1、统一条件:

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隋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大运河的开凿:

目的:

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路线:

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全长2000多千米,沟通了五大水系(海河、黄河、长江、淮水、钱塘江)。

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

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也十分严重。

4、隋的覆灭:

隋炀帝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如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等,劳役、兵役扰的天下骚动,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5、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都城长安。

6、隋唐政治新格局:

①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是吏部(官吏的选拔考核)、户部(掌管户籍和财政)、礼部(掌管礼仪和科举)、兵部(掌管兵籍和军令)、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工部(掌管营造等工程事务)。

②科举制: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905年被废除。

科举制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李世民:

早年助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626年即皇位,改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帝王。

2、贞观之治:

(1)、原因:

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3、君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

(2)、表现: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3)、意义:

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

1、武周政治:

(1)称帝条件:

①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代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②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政治才能。

(2)称帝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3)统治措施:

①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崇信佛教。

②继续推行贞观以来的基本国策:

1、坚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保卫边防安全。

2、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

3、大力推行并发展科举制。

4、善于纳谏和破格用人。

(4)、意义: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开元盛世

(1)、唐玄宗生平:

生于685年,卒于762年,712年即位,在位期间,先后用了三个年号:

先天(712)、开元(713—741)、天宝(742—755)。

(2)、统治措施:

前期:

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明君,会做皇帝)

后期:

怠于政事,淫于酒色,信用小人。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天宝危机,安史之乱。

(昏君,不会做皇帝)

第四课唐代的边疆各族

(1)唐代的边疆各族

1、边疆民族:

回鹘、南诏、吐蕃、契丹、突厥等

2、民族关系:

民族和睦,关系密切

3、民族政策: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

4、民族制度:

设立羁縻州。

(唐朝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制度,长官都由当地人担任,可以世袭,政府一般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这种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羁縻州。

)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

(2)文成公主入藏

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七世纪,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君主),统一了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拉萨)。

2、641年,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唐高宗时册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3、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五课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都长安

1、布局及功能:

宫城、皇城、外郭城

宫城:

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

皇城:

是政府机关的所在地,

外郭城:

是居住区(坊)和商业区(市),长安城的坊和市是分开的。

2、地位: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二、玄奘西行

1、生平:

唐太宗时期人,原名陈祎,玄奘是他的法号。

2、西行目的:

求取佛经

3、成就:

取回佛经,撰写成《大唐西域记》

三、中日交往

(1)、鉴真东渡

(688—763),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

2、目的:

传播佛学

3、东渡概况:

六次东渡,被尊为律宗初祖,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4、意义:

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2)、遣唐使:

概念:

日本对赴唐使者的称呼。

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功绩。

第七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1、辽、宋、西夏、金政权简表

政权

北宋

西夏

南宋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赵构

916—1125年

960—1127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127—1279年

上京(内蒙古)

东京(河南开封)

兴庆府(宁夏银川)

上京(黑龙江)

临安(今浙江杭州)

民族

契丹

党项

女真

备注

金和北宋联合灭辽

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

成吉思汗在灭西夏前夕病死,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朝

1276年元朝占领南宋临安,1279元朝灭南宋

2、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

3、北宋:

①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②统治措施;

限制武将权力。

转向文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如杯酒释兵权。

③宋与辽的和战:

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

④宋与西夏的和战:

1044年宋夏和议,此后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的复杂政治格局。

4、南宋建立和岳飞抗金

①岳飞抗金:

正义性,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②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和金订立,此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基本格局;

在相对和平的形势下,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社会经济更有长足的发展。

第八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发展的条件

①南方战乱较少,有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和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

2、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表

行业

部门

发展

农业

生产工具

秧马、翻车

适应水田的新式农具和灌溉工具

土地垦辟

圩田

农田和水利结合的杰出创造

农业作物

占城稻

水稻成为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

从淮河流域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

茶叶

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

两浙跃居全国首位

棉纺业

我国手工业发展的划时代兴起

制瓷业

景德镇制瓷

我国瓷都

造船业

海船、河船

制造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商业

货币

北宋交子、南宋会子

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东汉末年——东晋初期

经济重心加速南移

唐中期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加速南方发展

唐代中叶——五代时期

辽、西夏战乱,金灭辽、灭北宋,人口大量南下,南宋建都江南,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第九课宋代的城市生活

一、宋代城市的发展

二、

1、名城、中心城:

开封、杭州、苏州、武昌

2、规模:

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增长

2、特点:

突破坊、市界限,突破时间限制,出现“鬼市”(夜市)

3、

二、宋代市民的衣食住行

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衣料

麻布:

大众

丝织:

富家

棉布是新兴的衣料

主粮:

北粟麦南稻米

肉类:

北羊南猪

饮料:

茶酒

房屋:

城市瓦房、农村茅屋

家具:

靠背椅、高桌子

百姓:

独轮车、畜力车

官宦:

轿子

三、市民娱乐活动的发展

1、市民文化生活的趋势:

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

2、娱乐中心:

瓦舍(瓦肆)、勾栏

3、主要的娱乐活动:

说唱、舞蹈、杂技、戏剧

4、主要的体育活动:

武术、相扑、球类(蹴鞠)、水上运动

5、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中秋

6、

第十课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元朝的建立

(1)铁木真:

(1162—1227),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各部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他在攻灭西夏的前夕病死,其子孙继续向西向南扩张,兵锋最远到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他被毛泽东喻为“一代天骄。

(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①127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

②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大元”

③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④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⑤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流亡政权,统一了全国。

(3)文天祥抗元:

①抗元的正义性:

反对蒙古的掠夺和虐杀,是正义的。

②元朝统一的进步性:

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文天祥的精神:

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和高风亮节等,值得继承和发扬。

二、元朝的民族政策

1、政策:

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不同的等级。

为了维护蒙古族的特权,强化统治。

3、后果:

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三、元朝的制度

1、经济:

改革蒙古旧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2、政治:

①中央:

设立中书省,同时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

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西藏是特别行政区,由宣政院管理,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④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四、元朝的对外交往

①大都:

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同时是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②马可·

波罗:

《马可·

波罗行纪》

③形成了新的民族:

回族。

第12课明请两朝的专制统治

专制统治

文字狱

措施

特点

后果

1、元亡原因之一是君主专制不够强有力2、社会矛盾错综复杂3、蒙古贵族南下骚扰

地方:

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

罢中书,设内阁

皇权空前强化

朱元璋猜疑读书人,怀疑读书人语带讥刺

朱元璋开文字狱之先,片言只字,捕风捉影

许多文臣蒙冤而死

1、加强清王朝和君主对全国统治2、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皇帝独断专行的工具

严厉镇压反清复明思想;

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康、雍、乾三朝次数之多,处罚严,为历朝之最

窒息思想,毒化风气,阻碍文化发展

第13课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一、戚继光抗倭:

1、倭寇:

日本的武士2、戚继光抗击倭寇: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家军”

3、评价: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历史上的台湾:

①三国时: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②隋朝:

隋炀帝派朱宽率船队到达流求③元朝:

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2、西方入侵:

17世纪20年代荷兰、西班牙侵入台湾,1642年荷兰独占台湾3、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3月郑成功攻打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以“大明招讨大将军”名义接受荷兰投降,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

三、雅克萨之战:

1、沙俄入侵2、1685年、1686年康熙帝两次用兵雅克萨3、1689年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条约是两国政府都承认的平等条约,从此中俄边境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一、盛世疆域

1、收复台湾:

1683年郑氏政权降清,台湾回归,巩固了国家统一。

2、康乾盛世:

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