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3458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大地理新闻考点专练文档格式.docx

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洪水进行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灾。

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防治

措施

工程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完善排涝设施等

非工程

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典题专练

七月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分别长时间维持在日本海和我国西北地区。

18日,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加之中小尺度对流反复在山前与郑州之间移动形成列车效应,河南长时间暴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河南长时间暴雨的原因是(单选)

∙A.大气环流形势稳定

∙B.台风中心附近经过河南

∙C.河南位于副高边缘,对流稳定

∙D.受河南东部山区抬升作用强

2.台风“烟花”对此次暴雨的影响主要是(单选)

∙A.台风中心附近气流强烈上升

∙B.台风外围偏东气流带来大量水汽

∙C.“烟花”受山地阻挡抬升

∙D.樱花移动速度过快

3.对“列车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一块降雨云团长时间控制郑州

∙B.多个降水云团先后经过郑州

∙C.一块降雨云团数次经过郑州

∙D.多个降水云团同时影响郑州

【答案】1.A 

 

2.B 

3.B

2.载人航天和火星探测

2021年中国航天一次又一次挺进太空,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历史性壮举。

载人航天领域,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6月和10月,两批次中国航天员入驻,开启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12月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球直播。

深空探测领域,5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华民族的新高度。

从载人航天到火星探测,中国航天事业获突破,在自主创新中实现跨越,在攻坚克难中铸就辉煌。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纬度因素

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地形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海陆位置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

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交通条件

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安全因素

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航天器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①发射时间:

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

②我国发射时间:

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北半球冬季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发射方向:

一般与地球运动方向一致,向东发射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线速度的作用,节约能源

3.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1)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4)地质条件好。

(5)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4.太空探索的意义

(1)空间资源:

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观测地球,可以迅速、大量收集地球的各种信息。

军事侦察、空间通讯、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

建立大型的国际空间站,有人提出在月球或其他星球建立大型太空城,进行太空移民。

(2)太阳能资源:

设想在围绕地球轨道上设置太阳能动力站,把太阳能最大限度转变成动能,输送回地球。

(3)矿产资源:

月球上约有60种矿藏,并富含地球上所稀缺的核燃料氦-3,太阳系许多小行星也富含各种矿体。

(4)环境资源:

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可以制造和培育出纯度高、性能独特、质量优异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品种,是难得的进行科学实验的场所。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

有利条件:

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不利因素:

天气多变。

3.七普数据公布

2020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

此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了普查对象自主填报的方式,由住户自主填报普查短表。

七普数据可见我国人口特点:

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性别结构有所改善、家庭户人口下降等特点。

1.人口分布

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就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

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

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农牧业较发达,人口集中。

(4)土壤:

主要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

通过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1.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4)科技: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

2.人口增长模式

3.人口问题及对策

据了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分为普查准备、现场入户登记、数据处理及发布、总结表彰和开发应用四个阶段开展工作。

据悉,这次普查将首次采用智能手机自主申报,结合普查员手持电子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现场采集,在“查人”的同时还要“查房”。

1.与人工普查相比,智能手机自主申报信息,可以

①保证工作质量 

②维护住户隐私 

③提升工作效率 

④提高准确率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查房”主要是为了

A.增加国家财政税收 

B.调控房价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查准人口

3.人口普查的积极意义有

①掌握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

②有助于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

③有助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④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1.A 

2.D 

3.D

4.三孩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1.总趋势:

人口不断增长。

2.历程

工业革命前

世界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工业革命后

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目前

世界人口仍处于__快速增长__阶段

3.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4.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

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也与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5.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2019年1月3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称,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将在2027年到来。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将使我国未来( 

A. 

环境承载力大幅下降

B. 

产业水平缓慢下降

C. 

消费水平不断降低

D.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2.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原因主要是( 

①育龄妇女规模减少②抚养成本普遍较高③就业压力逐年增大④代际之间矛盾增加

①②

③④

①③

②④

【答案】1.D 

2.A

5.碳达峰、碳中和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展现了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

1.碳排放过程:

2.碳排放与温室气体概念:

(1)碳排放:

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

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3.二氧化碳的作用:

角度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4.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

具体表述

政策指引

我国为实现至2020年的碳减排计划,陆续出台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持政策等

技术支持

①加强低碳和零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

②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体系

国际合作

碳减排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必须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动

理念更新

①增强全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

②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自然界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无序性 

D.整体性

2.人类影响大气CO2 

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D 

2.B 

6.粮食产量创纪录

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

虽然河南等地极端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等因素对部分地区秋粮产生一定影响,但全国主要农区各项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全年粮食产量创下新的历史纪录,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加”。

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1.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取得的成就

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较好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②近年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实现了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

(2)面临的问题

①从短期来看:

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粮食增产难度较大、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较低、粮食总体质量偏低等。

②从中长期发展来看:

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等。

2.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及其途径

保障措施

途径

保障粮食

数量

确保耕地数量

①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②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③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提高耕地质量

①用养结合,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培肥;

②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③加强低产坡耕地的改造;

④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耕层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①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

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提高粮食单产

①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与防洪排涝,平整土地;

②培育推广粮食高产品种,研发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③大力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合理使用化肥;

④专业化防治病虫害;

⑤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发展间作套种;

⑥发展农业机械化

其他措施

①建立粮食储备;

②进行跨区域调剂;

③加强国际贸易;

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保障粮食质量

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②减少生产生活对土壤的污染,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③增施有机肥,加强生物防治病虫害

保障耕地生态安全

①推广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

②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积;

③发展智慧农业;

④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答案 1.B 

2.B

7.拉闸限电

9月下旬以来,从东北三省到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再到南部的广东、广西,全国多地相继推出限电措施。

过去的一周,除了工商业用电外,不少地区居民生活用电也开始受限。

此次限电与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供应不足、双控(能耗强度和总量)有关。

1.能源分类

(1)按产生分

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

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

(2)按环境污染分

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3)按使用类型分

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

利用技术上成熟,使用比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

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新近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叫做新型能源。

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4)按可再生性质分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

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

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

2.能源结构

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各类能源产量在能源总生产量中的比例,称为能源生产结构;

各类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例,称为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证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整中国能源结构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

2021年9月以来,受“能耗双控”持续加码影响,多地区推出限电措施严控能耗强度,江苏、浙江等地拉闸限电,上千家企业限产停工。

下列不属于被限产停工的企业的是()

A.生物制药

B.化学工业

C.印染工业

D.钢铁工业

对于拉闸限电地区而言,正确的做法是()

①政府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减排

③企业加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④政府采取多途径积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D

8.第五大洋——南大洋

过去1个世纪以来,美国《国家地理》将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洋,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与北冰洋。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美国国家地理正式宣布将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南大洋认证为世界五大洋之一。

国家地理学家表示:

“南大洋长期以来一直被科学家所承认,但由于国际上从未达成一致,我们从未正式承认过它。

不过这个特定区域的海水够独特,有它自己的独立生态,因此我们决定将其独立出来,与原先四大洋地位相等,成为世界五大洋之一。

世界的海洋

1.大洋

全部在北半球:

北冰洋。

全部在东半球:

印度洋。

跨南北半球: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跨东西半球:

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

2.界线

太平洋与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67°

W经线。

印度洋与大西洋——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

E经线。

印度洋与太平洋——马六甲海峡、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

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群岛一线。

3.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深度不超过__200__米。

__大陆坡__: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部:

大洋的主体部分,包括海沟、洋盆和海岭。

主要的海、海湾:

地中海、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红海、北海、波罗的海、黑海、墨西哥湾、几内亚湾、波斯湾、加勒比海。

图为20°

N纬线的全球海陆分布示意图。

1.海域①、③分别是( 

 

A.太平洋、大西洋 

B.印度洋、太平洋

C.大西洋、太平洋 

D.大西洋、印度洋

2.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全年炎热干燥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热带沙漠气候

D.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答案】1.C 

2.A

9.中老铁路开通

2021年12月3日,作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电气化铁路,北起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向南经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自治州,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继续向南经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万象省,到达老挝首都万象市。

中老铁路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的中老铁路穿越众多山脉和水系,建有167座隧道,301座桥梁。

中老铁路的建成一方面将极大地带动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运输效率和水平,并为老挝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速

较快

较慢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最差

连续性

最好

2.交通区位因素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

山区“之”字形线路运营里程长、成本高

地质

地质稳定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

断层及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河网稀疏的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

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

高寒缺氧的多年冻土区,酷热的干旱区,多雨的湿润区,风大浪高的跨海大桥施工区

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达地区:

一方面为线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

另一方面稠密发达的交通运输网可加强区域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②经济落后地区:

建设交通线可促进资源(如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③直达国道、铁路距离短,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地方性线路通过居民点多,运量大,运营效益高

社会因素

交通运输线建设可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因素

为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通线应尽量与之避开;

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市区造成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

技术因素

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

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限制,保障车辆运行安全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选择

a港口区位因素图解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与其他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的地方。

b航空港

地形开阔、平坦;

地势较高;

坡度适当、排水通畅;

地基稳定。

距城市距离较远(地价、烟雾、干扰);

有快速干道与之相连。

气候少云雾、少暴雨、风速小、能见度高;

跑道沿盛行风方向修建。

c汽车站

汽车站区位选择的总原则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一般建在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直接联系的地点。

具体地说,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路宽、与市内交通联系、与市外交通联系、工程量。

3.交通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扩展,即交通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