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35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空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化学教学往往封闭于教室,局限于书本。

《标准》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内容和时空。

在化学课程内容上:

◆源于生活(生活环境、健康、家庭……);

◆走向社会(生存环境、能源、材料……);

◆展望化学高新科技;

◆回溯化学发展历程;

◆链接相关学科知识;

◆渗透人文精神。

在化学教学时空上:

◆现场参观(扩展课堂);

◆社区访问(走出校门);

◆实地调查(校内外结合);

◆网络学习(进入异地时空或虚拟时空);

◆跨学科课题研究(打破学科和课时壁垒)。

内容和时空的开放给初中化学教育打开了广阔的天地,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这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眼界,能够结合学校和社区实际对化学教学进行创新实践。

年轻教师要发挥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中老年教师要摆脱传统和经验的束缚,更多地关注和了解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与化学的关系。

3.在知识结构和储备上,由局部知识向网络知识发展

这是《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素质教师必备的学术背景。

《标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强化“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渗透,强调学生“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的发展性要求。

网络知识要求:

一是知识广博,二是各类知识融会贯通。

初中化学教师的网络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坚实的化学专业知识。

主要在高等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职时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需要不断发展、更新。

如了解化学科技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方法,对中学化学疑难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前后贯通的科学教育内容。

从小学“科学”到高中“化学”,教师应深入研究,了解知识之间的依存关系。

这是教师过去常常忽视的。

◆必备的化学应用知识与实际知识。

如生活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实验知识以及社区相关知识等。

这是教师普遍缺乏的。

◆了解相关学科知识。

主要是数学、物理、生物、环境科学、地学等。

可以通过浏览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逐步解决。

◆吸取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成果。

主要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杂志、听讲座、进修、上网查询等途径获得。

◆必要的人文知识。

科学哲学特别是化学哲学,科学史特别是化学史,科学人文、历史,文学等。

网络知识具有创新功能。

网络知识重在匹配。

网络知识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发展的过程。

网络知识必须是“一泓活水”,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一桶水”。

形成网络知识需要“杂览”。

因此,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4.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传授式向师生合作互动式发展

过去主要考虑的是教师如何教,现在教师应重点研究学生如何学,即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

根据《纲要》和《标准》的精神,结合对化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

◆由讲解式向讨论式转变;

◆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有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发展;

◆由“齐步走”、“一刀切”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归结起来,新的学习方式集中表现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其目的是改变长期存在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的教学格局,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

这是教师课堂行为方式的重大改变。

这种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及学习观的转变和发展,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发展。

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要的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和试验,采用典型突破、逐步推进的策略。

这是当前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转变”不是“抛弃”,讲解式、接受式、个体学习今后仍然是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之一,它们与讨论式、探究式、合作式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不能完全否定或弃之不用,它们是多样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不同形态,各有其特点、功用及适用范围。

使用各种教学方式,都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都要将重心从“教”转到“学”,都要增强学习的研讨性、互动性。

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必将形成多样化的有特色的化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5.教师角色由课程任务执行者向课程实践研究者发展

囿于我国过去的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统一的教材“教书”,即传递教材知识,而且必须“忠于教材”。

由此形成学科教学统得过死、教得过死,教师成了“教书匠”的局面。

《纲要》明确规定: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并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标准》则更为具体化:

“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

”据此,我们认为,教师角色的发展方向应当是:

教书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标准》是在研究、借鉴和总结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也必将在新的理论和新的实践经验中得到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最真切的实践者和观察者,只有教师才具有课堂教学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实践研究者理所当然,至关重要。

当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领会《标准》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标准》。

应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内涵是什么?

是否只是知识启蒙和知识基础?

◆《标准》中“课程目标”为什么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单独列出?

教育意义何在?

如何在化学教育中予以落实?

◆《标准》为什么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组成部分?

这与化学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有何联系?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

◆《标准》中确定的“内容标准”与原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有何区别?

有无继承?

有何发展?

◆《标准》有无需要改进或改善的地方?

你能否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不仅研究《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教学实践问题。

研究才会使教师焕发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增强教师发展的自信心。

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实践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化,逐步提升为教学实践理论。

教师角色转变还必须体现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共同体的平等成员,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自我发展的同行者,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6.教学技术由传统型向现代信息型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

同时,化学实验又是传统教学最重要的技术和手段。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优势,又是实际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因此,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获知、练技、激趣、求真、循理、育德)。

这样才可能使化学教育真正有特色、有魅力。

实验技能和实验教学技术的研究与熟练,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增强化学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往往借助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物质的微观本质;

对那些现象不够清晰的化学实验常常利用投影进行放大,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显然,传统教学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

但是,新课程涉及的信息面更广,需要探究的问题更多,动态性要求更高,传统的教学技术有其缺陷。

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的重要性,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现代信息技术还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

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教学技术手段多种多样,传统技术简单、直接、有效,在教学中不会过时,应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配合使用。

教学技术手段重在实用效果,重在功能发挥,重在协同配合,重在综合效益。

上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最根本的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学理念的发展,以此带来其他方面的发展。

每位教师的基础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侧重亦应有所不同。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素材

《标准》倡导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主要包括以学生学习档案袋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活动行为表现评价为主要手段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评价,以学生的纸笔测验为主要手段的认知评价。

②在教材各个章节的练习与作业中,设计了不少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包括活动计划、标本、样品或自己的习作等),并写出活动记录。

这不仅是活动内容的一部分,也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翔实的素材。

教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就可以逐步实现“由惟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性评价”、“由静态结果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在每章中除有意设置“你知道吗”、“你对……有什么认识”、“有什么事实能证明……”、“你能举出……的一些应用实例吗”、“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等问题,启发学生关注过程,学会反思;

每章结束之前还特别设立“整理与归纳”栏目,提示学生可参照所给的问题或线索整理知识,一改过去直叙知识要点或框图表示的章后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联系本章重点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兼顾对观念性问题的思考(如“你知道防治污染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吗”、“你准备为保护环境做哪些具体的事情”、“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你能体会到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的重要性吗”),从而增加了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材各章的“练习与实践”和“本章作业”栏目,题量适中,体现基础,联系实际,重视探究,减少了纯化学知识的考查比例,力求避免机械记忆,强化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考查。

在习题设计上,注重如下原则:

(1)通过实际的情景素材形成问题;

(2)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3)增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放题;

(4)减少以选择为主的客观题,增加考查探究过程的主观题;

(5)保证有一定比例的延时性评价的作业,如探究实验、社会调查、讨论交流等。

以下是根据上述原则编制的3个习题样例,附上供参考。

例1为了对氯化钾样品(含少量硝酸钾)进行组分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丙

所取固体样品的质量(g)201010

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g)100100150

反应后所得的沉淀的质量(g)14.3514.3514.35

A.三位同学中,哪一位所取的氯化钾与硝酸银刚好完全反应?

B.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C.三位同学分别把反应后溶液过滤(操作中损失忽略不计),哪一位同学所得的滤液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

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2有一种矿石称为“孔雀石”,它有孔雀羽毛般绿色斑纹。

已知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向老师要一些碱式碳酸铜,通过观察和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A.它的状态、颜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B.把它撒入水中,搅拌,静置。

看到什么现象?

C.取少量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加入少量白醋,看到什么现象?

D.取少量碱式碳酸铜装入试管,用酒精灯加热它,观察到什么现象?

(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先均匀加热试管,再集中加热有药品部位。

E.用玻璃棒沾一些碱式碳酸铜,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什么现象?

F.在酒精灯上灼烧一条铜丝,能看到相同现象吗?

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G.在以上的实验中,碱式碳酸铜在什么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

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H.从以上实验,你知道了碱式碳酸铜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3请老师提供一瓶未开封的化学试剂(溶液),阅读标签上的说明或经必要的计算回答如下问题:

A.该试剂的化学名称______;

化学式____________

B.其中溶剂的质量____________;

溶质的质量_______

C.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化学方式转变的情景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情景的设计。

在每个章节中,或设计问题情景,或从日常生活的话题引入,或从自然界生动的事例讲起,或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用实验现象启迪,形成一定的“悬念”和冲击力。

在版式设计上,力求用精美的图片、亲切的文字、现象明显的实验、生动的影像资料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认知能力,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设计了“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练习与实践”等栏目,运用多种引导语(如“你已知道什么”、“考虑并与同学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根据……联想……”、“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你能否试着……”等等)帮助学生领会教材内容,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

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表见解的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的话题,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你认为水能变成油吗?

”、“谈谈使用化肥的利与弊”、“你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将太阳能贮存起来吗?

”等等。

教材要.为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活动课题(包括探究、调查、讨论、练习、反思等)的设计。

这些活动课题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始终。

例如,在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中,作者安排了蜡烛燃烧现象的探究、镁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

在学习地球周围的空气时,为学生设计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探究、不同地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较等活动;

在学习元素时,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说明地壳中所含的主要元素,请学生通过辨认食品包装袋了解某食品的元素组成;

学习水与常见溶液时,有乳化现象的实验探究、稀溶液凝固点改变的实验探究、某些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有咨询毛料衣物干洗原理的活动等;

在学习金属与金属矿物时,涉及钢铁制品的锈蚀条件和防锈方法的实验探究;

在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时,有酸和盐溶液与金属进行置换反应规律的实验探究;

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有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等等。

学生的探究和实验活动在教材中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出现,探究要素和探究过程自主性也有差异,这与《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说明是一致的。

扩充化学图书资料,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在内容标准部分列出了大量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景素材,所建议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丰富的图书资料的支撑。

学校图书室作为条件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教育是封闭的教科书教育,只将学生限制于教科书和习题。

这样的教育只能将学生变成狭隘的“教科书学者”,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

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人才素质,首要就是要学会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

《标准》中说的更为具体:

“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探究活动所需要的证据。

现以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中设置的部分实践性作业为例,说明资料的重要性:

(1)从报刊、影视或互联网上查阅,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2)结合生活经验,查阅有关资料,试说明你对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循环的认识;

(3)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人等方式,了解能够补充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常见食物,列出有关的食物名称;

(4)请查阅资料并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缺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5)查找有关资料,比较近年来我国钢铁产量,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钢铁生产的增长情况;

(6)通过调查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

①废金属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危害?

②调查当地(或你家中)有哪些废金属。

估算在一年内当地(或你家中)大约可产生多少废金属、并了解回收和利用的情况(或提出回收利用的方案与建议);

(7)收集有关资料,跟同学合作,编写一期关于金属材料和矿物资源的专题科普小报或黑板报,也可以举办一次科普报告会;

(8)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9)以“科学地利用化石燃料为人类造福”为题,写一篇心得体会,并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要完成上述作业,需要广泛查阅资料。

这些资料来自众多领域,给学校的图书资料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图书种类和数量少并且内容陈旧,科学教育方面的期刊缺乏。

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扩充实验学校的图书资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提供给学生针对性的化学学习指南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改革的开始阶段,学生也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以新的学习方式投入新的学习,为学生编制一份学习指南是必要的。

它可以包含的一些内容如下。

1.有关科学探究方法的知识

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意义?

如何将有限的时间用于最有意义的学习?

面对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怎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突破口,足见学习方式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当学生理解这种改变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时,他不但会以理性的自觉去主动地采纳这种学习方式,而且在此后的探究学习中会创造性地发展这种学习方式。

因此,向学生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知识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探究案例,具体、生动的向学生介绍“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做出猜想与假设”、“怎样制定计划”、“怎样进行实验”、“怎样收集证据”、“怎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和做出结论”“怎样对探究过程及结论进行反思和评价、表达和交流”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的知识。

其他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学会阅读”、“怎样开展讨论或辩论”等也是学生学习指南中的重要内容。

2.学生探究活动指导

内容应包括:

(1)学生应学会的探究技能。

如《标准》所列举的6项实验技能和调查、讨论、数据处理等技能,列出必做实验和选作实验的清单。

(2)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指导。

要切实体现“指导”而不是“包办”,切忌成为照方抓药式的活动手册。

对探究实验,要重在提示实验设计思想和原理,要能够多提供一些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探究启迪。

(3)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

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解决问题,不同的问题对应不同的思维策略。

新课程对化学习题做了较大力度的改进,淡化客观题,提倡情景题、开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因此,学生如何优选解题方案,如何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若干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与其他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实验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师面临的困惑很多,观念的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教学中融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教学条件虽有改善,但仍然不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评价问题始终受制于社会环境(特别是升学)的制约。

为使第一线教师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我们整理出如下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以期帮助教师形成观念,掌握方法,在实践和反思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1.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

有的同志担心,与《大纲》相比,《标准》涉及的学科知识点似乎少了,要求也有所下降,这是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化学基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研制过程中有过广泛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

“学科中心”的化学课程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化和表述的严谨性,加之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中下水平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

我们曾在山东省某市5乡镇10所初中500余名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发现,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第一学期期中短短2个多月时间里,学生的“分化”现象已相当严重,约有30%左右的学生缺乏兴趣,准备放弃学习化学。

调查还表明,初中化学某些知识点(如分子、原子、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和溶解度计算等内容)一直是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

①因此,我们必须对观念中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性做出论证,对繁难的知识进行删减和清理。

在实验区的调查中,有94%的教师认为,作为启蒙的化学课程,《标准》所列的基础知识结构是合理的,符合学生的实际,按照《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在研制实践中,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

新的化学课程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强调科学探究,并不意味放弃基础。

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基础性,但基础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孤立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

换言之,新课程强调的基础是学生未来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

因此,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为依据,《标准》对原大纲偏重学科的知识结构作了调整,删略了部分繁难的内容,充实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素材,增加了实验和其他的实践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基础的要求不是下降,而是涉及面更广,内容更丰富,能力要求更高。

2.在课程实施中贯彻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6条基本理念,力求倡导一种新的化学课程观。

这些理念针对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