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色彩与历史文化研究文档格式.docx
《建筑色彩与历史文化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色彩与历史文化研究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建筑色彩
2、陈列色彩
西配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陈列内容、色彩分析
主体建筑——《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
五、优缺点
六、改进方法
七、总结
八、备注:
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词义解释
——阅马场红楼文化区
2011年,是辛亥革命纪念一百周年,阅马场北部的红楼,今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球华人陆续发起了众多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的各种各样的活动。
武汉作为历史的主角,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了解这一文化。
通过对阅马场的区域分析,了解阅马场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从而根据建筑色彩、陈列色彩来分析建筑色彩之间的关系。
考察时间:
2010.12.04
考察对象:
阅马场红楼文化区
考察目的:
关键词:
历史文化色彩陈列
阅马场,立于武昌城区的中部,东至蛇山洞延伸出来的武昌路,南至阅马场小学,西至湖北剧场,北至蛇山南麓,东西长100米,南北宽300米。
此者乃武珞路之始,西接长江大桥的引桥公路,西南与彭刘杨路相通,是连通武汉三镇的主干道。
之所以称之为阅马场,据载:
清代初年,巡抚刘兆麟在明代楚王府之东辟建练兵演武的校场,场上有演武厅,是举行武科考试的场所,名阅马厂。
解放后在书写时改"
厂"
为"
场"
,己经约定俗成。
阅马场红楼文化区,原是清末湖北谘议局所在地,场内红楼巍峨,巨像昂然,丰碑卓立,松柏苍翠,人们多到此瞻仰与游览。
今天,不仅因其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有“红楼”之称,还因为它是辛亥首义的象征,并一度成为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所在地,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和今天彰显首义文化的核心。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按照原计划,着手组建湖北军政府。
因湖广总督署受战火破坏,一时不能修复利用,经议决以咨议局办公楼作为中华民国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办公之用,在此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一度代行中央革命政府职能,因此,阅马厂和红楼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国革命中心,为国内外所瞩目。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和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均设在红楼内;
翌年春,在此召开湖北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毛泽东被聘为大会名誉主席。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中共湖北省委也曾在此办公。
1979年3月,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为此题写“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横幅。
时间
历史事件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绿营军起义的总统兵马大元帅府设在此地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
太平天国军举行进军仪式也在此地
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仍设在此地
在300年的士兵起义和革命斗争中
这里留下了许多光辉的史迹
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时期,数千名学生在阅马厂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
1926年9月
北伐军攻占武昌城后,武昌人民在此集会,庆祝北伐胜利
1945年5月16日
人民庆祝抗日胜利、武汉解放的场所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
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达到42℃,极端最高气温44.5℃。
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
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阅马场红楼文化区为一组建筑群,上层顶端正中有教堂式的望楼矗立,具有西欧古典建筑的风格,气派非凡。
门窗线条精巧,外墙壁饰有禾穗、莲花等图案的浮雕,显得古朴典雅。
主楼后方另有一座两层结构的楼房,原是谘议局议员公所,为议员住宿休息处。
两侧各有一排红色平房。
正前方出口处装有铁栅大门两扇,大门两侧为门房。
由上半部装有铁栅的红色矮墙自门房向两旁平伸与左右两侧的平房和主楼后的议员公所连接,形成一方形院落。
关于建筑
占地面积
18000余平方米
建筑面积
6000平方米
建筑形式
类似近代西方国家的行政会堂
结构
砖木结构
朝向
坐北朝南
层数
2层
面阔/进深
73米/42米
●建
整个建筑的色彩基调属于暗橙色,整体色调统一,与部分灰色调形成了一种色彩对比同化的关系。
建筑形式:
砌体墙
建筑材质:
砖木
色彩:
灰橙色为主、灰色为辅
2、陈设色彩
阅马场红楼文化建筑中的内部空间各不相同,根据其建筑的功能分区不同来区别内部空间的色彩。
馆内现有两个主题性的基本陈列:
一是《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
前者以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和再现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场景与风貌;
后者布置于旧址西配楼,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恢弘壮阔的历史。
一二层格局图
陈设内容
其中左边一排红色平房用作《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之一。
展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的过程,展览内容上分七个部分,形式上又分九个展区(包括序厅)。
展览以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迹、历史图片、美术作品以及图表、模型和场景等,全景式地展现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历史。
内容上环环相连,有历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形式上又各自相对独立,以别具的特色营造整体的美感。
第一部分:
清朝末年的湖北武汉;
第二部分:
反清革命的孕育;
第三部分:
武昌起义;
第四部分:
鄂军都督府的建立;
第五部分:
阳夏保卫战;
第六部分:
各省响应;
民国肇建;
第七部分:
纪念武昌起义。
色彩分析
其中第一、二部分整个色彩是灰色,展示的是辛亥革命起义前的事件与人物。
后五个展厅整个色彩是暗红色,展示的是辛亥革命起义胜利的经过。
内部空间通过灰色到暗红色的变化,从灰色心情走进红色革命营造出一种空间陈列的心理变化的氛围,。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辛亥革命成功的意义带给我们激动的心情。
刚走进西配楼的时候,灰色调的空间带给我们庄重的心情,并通过发生在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的灰色头像的陈设,加重了我们对他们的崇敬。
当我走到第三个展厅的时候,辛亥革命成功了,整个房间是深红色调,不艳丽、不张扬,却能烘托出一份热血沸腾的心情。
色彩在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是因为它附载在某些具体的物体上,通过这些物体形态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它在环境中处于背景色、相邻色等非常复杂的情况,色彩视觉效果常常取决于环境中综合色彩、形态和材料,以及色彩与光、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色彩让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和魅力。
《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是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之一,以鄂军都督府旧址主楼为载体,复原了鄂军都督府初创之际的机构和格局,面积达2500㎡。
鄂军都督府旧址原为清湖北咨议局局址,平面布局为“山”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是一幢典型的西方议会大厦式建筑,充分体现了建筑形式和实际功用的统一。
1、谘议局使用蓝灰色、灰熟褐、灰赭石作为外墙色彩,色彩鲜明、丰富。
咨议局
外墙色彩:
蓝灰色、灰熟褐、灰赭石
外墙材质:
砖木
2、鄂军都督府的内部色调以白墙与深棕色家具陈设为主,整个空间简洁明了,布局典雅庄重,展示出了发生在当时的真实场景。
都督府走廊
门窗色彩:
深赭石
门窗材质:
原木
色彩的面积效应客观的物像无论点、线、面、体一旦在视网膜上成像,都占有面积,没有面积就不能成像,没有面积就不会有形体感,所以视面积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视面积的大小对研究色彩心理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
视面积大,心理作用强;
视面积小,心理作用弱。
人对色彩的感觉及情感反应因面积不同而不同,而且差别是明显的。
鄂军都督府中的地板门窗、家具陈设统一采用一种深赭石色,给人带来一种色彩的面积效应,形成了统一的色彩基调。
都督府会议厅
黎都督起居室场景
侍卫官室
民政部
军令部军务部
室内家具陈设色彩
主色调:
材质:
原木
通过内部空间陈列的分析,可以得出各个空间的色调都是相联系的,并且是统一的。
不管是起居室还是办公空间,每个空间色调对比营造出了一种简洁庄重的氛围,给人带来一种视觉认同和色调标志。
整体形成了一种对比同化的手法。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色彩的魅力在于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的协调。
色彩在环境中,通过附载在具体的物体上表现出来的。
色彩是环境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形、光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及语言。
它依附于其他元素而存在,又和其他元素紧密相连。
色彩相对于其它视觉元素,更加直观和鲜明并且富有情感。
优点
1、色彩统一。
建筑色彩以灰橙色为主色调,室内陈设统一用深赭石色,形成了统一色彩标志。
2、色彩与历史文化相融合。
灰橙色的建筑色彩与历文化史相融合,红楼文化区书写了历史里发生的点滴。
缺点
局部色彩单调。
虽然室内材料装饰、色调搭配统一,但是在局部的单元中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
在室内空间适当的引入灰橙色可以活跃空间感,与建筑外立面相呼应,使色彩影响更加突出。
色彩无声地传达了各种思想、感情和情绪,虽然辛亥革命硝烟散尽,武昌起义也已纯然一个历史名词,这段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应该被人记取。
可以说色彩变成了语言、思想和感情,并梳理出一条历史脉络;
让人们在一定的色彩环境中,感受到色彩的无限魅力。
色彩点缀于城乡的辛亥革命遗址,见证着当年的历史;
辛亥革命人物像让人一睹辛亥时期人物的真容;
纪念建筑则纪录着后人对前贤的尊敬和缅怀。
色彩能滋润我们的心灵,影响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寻访、追怀,完成体认辛亥革命的心路历程。
对于阅马场红楼文化区的空间色彩与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也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考察任务也促使着我了解更多的建筑色彩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也加深也我对于武汉的感情,对于阅马场的感情。
1、辛亥革命人物简介:
孙中山
(1866~1925)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
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2、色彩对比在环境色彩中两种色彩互相影响,强调显示差别的现象,称做色彩对比。
当同时观看相邻或接近的两种色彩时所发生的色彩对比,称做同时对比。
3、诱目性“诱目性”又称为“注目性”,是指眼睛没有想看却不自觉的注意到某个物体。
诱目性是区别于其他视觉元素的重要特性。
色彩的诱目性实质上是目的色彩和背景色彩的关系,诱目性是区别于其他视觉元素的重要特性。
环境色彩能够引人注意,就是因为色彩本身的诱目性,它使物体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