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4301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藏经文档格式.docx

故不在趙寫本中。

未敢定之。

鄭處中之名不見書傳。

陳振孫亦雲自言爲華先生外孫。

稱此書因夢得于石函。

莫可考也。

序末稱甲寅秋九月序。

古人亦無以幹支紀歲。

不著歲字者。

疑其序僞作。

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異。

則後人所改。

趙寫本。

旁注有高宗孝宗廟諱。

又稱有庫本。

陸本異同。

是根據宋本手錄。

元代不避宋諱。

而不更其字。

可見古人審慎闕疑之意。

此書四庫書既未錄存。

又兩見趙寫善本。

急宜刊刻以公同好。

卷下萬應丸等。

皆以丸散治疾。

而無湯藥古人配合藥物分量。

案五髒五味。

配以五行生成之數。

今俗醫任意增減。

不識君臣佐使。

是以古人有不服藥爲中醫之歎。

要知外科丸散。

率用古方分量。

故其效過於內科。

此即古方不可增減之明證。

餘所得宋本醫學書甚多。

皆足證明人改亂古書之謬。

惜無深通醫理者。

與共證之。

嘉慶十三年太歲戊辰十月四日。

孫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館。

中藏經卷上

人法於天地論第一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

陽以輔之,陰以佐之;

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否。

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

其變也,喜爲雨,怒爲風,結爲霜,張爲虹,此天地之常也。

人有四肢五髒,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爲榮張,爲氣發爲聲,此人之常也。

陽施於形,陰慎於精,天地之同也。

失其守,則蒸而熱發,否而寒生,結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爲喘,減而爲枯,彰於面部,見於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

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怪也。

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

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

暴風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

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

鑒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化之以道,佐之以事。

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人之危厄死生,稟於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

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

陽生於熱,熱而舒緩;

陰生於寒,寒則拳急。

寒邪中於下,熱邪中於上,飲食之邪中於中。

人之動止,本乎天地。

知人者有驗於天,知天者必有驗於人。

天合於人,人法於天。

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

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

苟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陰陽大要調神論第二

天者,陽之宗;

地者,陰之屬。

陽者,生之本;

陰者,死之基。

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

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

陽中之陽爲高真,陰中之陰爲幽鬼。

故鍾於陽者長,鍾於陰者短。

多熱者,陽之主;

多寒者,陰之根。

陽務其上,陰務其下;

陽行也速,陰行也緩;

陽之體輕,陰之體重。

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甯;

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

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

陽始于子前末於午後,陰始於午後末於子前。

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

金匱曰:

秋首養陽,春首養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於木,水生於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

嗚呼!

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緻其罹,外以風寒,暑濕內以,饑飽勞役,爲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

其身死,生告陳。

殊不知,脈有五死,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

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

陽候多語,陰症無聲;

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

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甯。

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死生緻理,陰陽中明。

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

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

火來坎戶,水到離扃,陰陽相應,方乃和平。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

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陰陽濟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

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

是以陽中之陽,天仙賜號;

陰中之陰,下鬼持名。

順陰者,多消滅;

順陽者,多長生。

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生成論第三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

五行者,陰陽之終始。

非陰陽則不能爲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爲陰陽。

故人者,成於天地,敗於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

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髒。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五髒者,肺、肝、心、腎、脾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無窮;

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無有休息。

故金匱至真要論雲:

心生血,血爲肉之母;

脾生肉,肉爲血之舍;

肺屬氣,氣爲骨之基;

腎應骨,骨爲筋之本;

肝系筋,筋爲血之源。

五髒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

從之則吉,逆之則兇。

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於人。

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數,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

陽厥論第四

驟風暴熱,雲物飛颺,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寒不寒,當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陽厥也。

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幹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狂言妄語,不辨親疏,發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昏冒,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

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第五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雲雨飄颻,風露寒冷,當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壤河溢,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

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滿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

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

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

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陰陽否格論第六

陽氣上而不下曰否,陰氣下而不上亦曰否;

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

否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

陽奔於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

其色黃赤,皆起於陽極也。

陰走於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

其色青黑,皆發於陰極也。

疽爲黃疽也,厥爲寒厥也,由陰陽否格不通而生焉。

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寒熱論第七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

此乃陰陽相勝也。

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

皮寒而燥者,陽不足;

皮熱而燥者,陰不足。

皮寒而寒者,陰盛也;

皮熱而熱者,陽盛也。

發熱於下,則陰中之陽邪也;

發熱於上,則陽中之陽邪也。

寒起於上,則陽中之陰邪也;

寒起於下,則陰中之陰邪也。

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

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

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

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

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

陰病難治,陽病易醫。

診其脈候,數在上,則陽中之陽也;

數在下,則陰中之陽也。

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

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

數在中,則中熱;

遲在中,則中寒。

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

天地者,人之父母也;

陰陽者,人之根本也。

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

從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熱之又熱者生。

金匱大要論雲:

夜發寒者從,夜發熱者逆;

晝發熱者從,晝發寒者逆。

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虛實大要論第八

病有髒虛髒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

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髒之虛也。

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髒也。

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爲髒虛也。

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

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髒之實也。

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

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看在何經,而斷其髒也。

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

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

皮膚搔癢,肌肉嗔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

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

頰赤心忪,舉動顫栗,語聲嘶嗄,唇焦口幹,喘乏無力,面少顔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

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

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上下不甯論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甯,何謂也?

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

脾病,則上母不甯;

母不甯,則爲陰不足也;

陰不足,則發熱。

又,脾病則下子不甯,子不甯,則爲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寒。

脾病,則血氣俱不甯,血氣不甯,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如瘧也。

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

火生土,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

他髒上下皆法於此也。

脈要論第十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

氣血盛,則脈盛;

氣血衰,則脈衰;

氣血熱,則脈數;

氣血寒,則脈遲;

氣血微,則脈弱;

氣血平,則脈緩。

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

又,諸數爲熱,諸遲爲寒,諸緊爲痛,諸浮爲風,諸滑爲虛,諸伏爲聚,諸長爲實,諸短爲虛。

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滑長浮緊皆屬陽。

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

陰陽消息,以經而處之,假令數在左手,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於心,餘皆仿此。

五色[一作絕]脈論第十一

面青無右關脈者,脾絕也;

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

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

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

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

五絕者死。

夫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

然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病者矣。

脈病外內證決論第十二

病風人,脈腎數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

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濕,脈候沉小者,死。

浮大者,生。

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

吐膿血者,亦死。

其脈不數,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

病腸澼者,下膿血,病人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

或一身厥冷,脈沉細而不生者,亦死。

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

病熱人,四肢厥,脈弱,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

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脈數,喘息目直者,死。

脈有力,而不喘者,生。

陽病人,精神顛倒,寐而不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

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

久病人,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

若飲食進退,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澀者,生。

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論第十三

凡不病而五行絕者,死;

不病而性變者,死;

不病而暴語妄者,死;

不病而暴不語者,死;

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強厥[一作中]者,死;

不病而暴目盲者,死;

不病而暴耳聾者,死;

不病而暴痿緩者,死;

不病而暴腫滿者,死;

不病而暴大小便結者,死;

不病而暴無脈者,死;

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

此皆內氣先盡[一作絕]故也。

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病有災怪,何謂也?

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而不水,皆屬災怪也。

此乃五髒之氣,不相隨從而緻之矣。

四逆者,不治。

四逆者,謂主客運氣,俱不得時也。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

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極也。

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

喜其塞者,因以塞之;

喜其水者,以水濟之;

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

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病起於五髒者,皆陰之屬也。

其發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內熱,或外熱而內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甯,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狀若死人。

如斯之候,備出於陰。

陰之盛也,陽必不足;

陽之盛也,陰必不盈。

故前論雲:

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

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

喜其溫者,溫之;

喜其熱者,熱之;

喜其火者,火之;

喜其湯者,湯之。

溫熱湯火,亦在其宜,慎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

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風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

五髒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

心風之狀[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

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者,心絕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可治;

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

肝風宜於肝俞灸之。

脾風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黃者,可治,不然即死。

脾風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踞坐而腰腳重痛也。

視其脅下未生黃黠者,可治,不然即死矣。

腎風宜灸腎俞穴也。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

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

肺風宜於肺俞灸之。

凡診其脈滑而散者,風也。

緩而大,浮而緊[一作虛],軟而弱,皆屬風也。

中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

又,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脈遲者,生;

脈急而數者,死。

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也;

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也。

風之厥,皆由於四時不從之氣,故爲病焉,有癮類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曆節者,有顛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

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

實大者,自實而得之;

弦緊者,汗出而得之;

喘乏者,飲酒而得之;

癲厥者,自勞而得之;

手足不中者,言語蹇澀者,房中而得之;

癮類者,自痹[一作卑]濕而得之;

曆節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

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萬狀,莫離於五髒六腑而生矣。

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積聚症瘕雜蟲論第十八

積聚、症瘕、雜蟲者,皆五髒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

或積或聚,或症或瘕,或變爲蟲,其狀各異。

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爲病緩者,有爲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杯塊者,勢類不同。

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摶,交合而成也。

積者,系於髒也;

聚者,系於腑也;

症者,系於氣也;

瘕者,系於血也;

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

故積有五,聚有六,症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同也。

積有心肝脾肺腎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症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鼈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

爲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勞傷論第十九

勞者,勞於神氣也;

傷者,傷于形容也。

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

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饑飽勞役則敗於內;

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

榮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也。

勞於一,一起爲二,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幹於五,五複犯一。

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

故調神氣論曰:

調神氣,慎酒色,節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

診其脈,甚數、甚急、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於勞傷。

傳屍論第二十

傳屍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

人之血氣衰弱,髒腑虛羸,中於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

其候或咳嗽不巳,或胸膈妨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或飲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膿血,或嗜水漿,或好歌詠,或愛悲愁,或癲風[一作狂]發歇,或便溺艱難。

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雨而來,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遊而逢,或因氣聚,或因血行,或露臥于田野,或偶會于園林,鍾此病死之氣,染而爲疾,故曰傳屍也。

治療之方,備於篇末。

論五髒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髒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於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調之,此乃良醫之大法也。

其於脈證,具如篇末。

論肝髒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與膽爲表裏,足厥陰少陽是其經也,王於春。

春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而軟,虛而寬,故其脈弦軟,不可發汗;

弱則不可下。

弦長曰平,反此曰病,脈虛而弦,是謂太過。

病在外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

實而微,是謂不及。

病在內不及,則令人胸痛,引兩脅脹滿。

大凡肝實,則引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一本無此五字]喜怒;

虛則如人將捕之;

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一作腫]。

其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脅肋[一作支]滿,小便難,頭痛目眩;

其脈急,甚惡言;

微急,氣在胸脅下;

緩甚,嘔逆;

微緩,水痹;

大急,內癰,吐血;

微大,筋痹;

小甚,多飲;

微大[一本作小],消癉[一本作痹];

滑甚,頹疝;

微滑,遺溺;

澀甚,流飲;

微澀,疭攣變也[一本無此二字]。

又,肝之積氣在脅,久不發爲咳逆,或爲痎瘧也。

虛則夢花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

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夜靜。

肝病則頭痛脅痛[一本無此二字],目眩肢滿,囊縮,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

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弦長而急,反短而澀,乃金克木也,十死不治。

又,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者是也;

肝中熱,則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者是也;

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寒熱如瘧狀,不欲食。

婦人則月水不來而氣急,其脈左關上沉而弱者是也。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膽者,中正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言能喜怒剛柔也,與肝爲表裏,足少陽是其經也。

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

實則傷熱,熱則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甯。

又,玄水發則其根在於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也。

又,肝欬久不已,則傳邪入於膽,嘔清苦汁也。

又,膽病則喜太息,口苦,嘔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仲介介然,數唾。

又,膽脹則舌[一作脅]下痛,口苦,太息也。

邪氣客於膽,則夢鬥訟,其脈診,在左手關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

膽實熱,則精神不守。

又,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

又,左關上脈陽微者,膽虛也;

陽數者,膽實也;

陽虛者,膽絕也。

論心髒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髒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爲表裏,神之所舍。

又主于血,屬于火,王于夏,手少陰是其經也。

凡夏脈鈎,來盛去衰,故曰鈎。

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此爲太過。

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爲不及;

病在內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

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一作心],上爲欬唾,下爲氣洩。

其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平;

脈來累累[一本無此四字卻作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病;

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鈎曰死。

又,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傷心,心傷則神失,神失則恐懼。

又,真心痛,手足寒,過節五寸,則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又,心有水氣則痹,氣滯身腫不得臥,煩而躁,其陰腫也。

又,心中風則翕翕[一作吸],發熱不能行立,心中饑而不能食,食則吐嘔。

夏心王左手,寸口脈洪浮大而散,曰平;

反此則病。

若沉而滑者,水來克火,十死不治;

弦而長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

緩而大者,土來入火,爲微邪,相幹無所害。

又,心病則胸中痛,四[一作脅]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虛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時眩,僕心積氣,久不去則苦憂煩,心中痛。

實則喜笑不息,夢火發。

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

邪氣客於心,則夢山邱煙火。

心脹則心煩短氣,夜臥不甯,心腹痛,懊憹,腫氣來往,上下行痛,有時休作。

心腹中熱,喜水涎出,是蚖蛟心也。

心病則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又,左手寸口脈大甚,則手內熱,赤[一作服]腫太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

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不止,關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

心虛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

心脈沉小而緊浮,主氣喘。

若心下氣堅實不下,喜咽幹手熱,煩滿多忘太息,此得之思憂太過也。

其脈急甚,則發狂笑;

微緩,則吐血;

大甚,則喉閉[一作痹];

微大,則心痛引背,善淚出;

小甚,則噦;

微小,則笑,消癉[一作痹];

滑甚,則爲渴;

微滑則心疝,引臍腹[一作腸]鳴;

澀甚,則喑不能言;

微澀,則血溢,手足厥,耳鳴,癲疾。

又,心脈摶堅而長,主舌強不能語[一作言];

軟而散,當懾怯不食也。

又,急甚,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

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沉濡而滑;

甚色當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

又,心之積,沉之而空空然,時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悸,腰腹中熱,頰[一作面]赤咽乾,心煩,掌中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