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234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部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用本课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一、回忆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

2、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引读第4自然段。

3、过渡:

这洪水究竟有多大?

大禹是怎样制服朋水的呢?

为什么称大禹是治水的伟大英雄?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这三个问题的过渡,提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课文,认识大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过渡:

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

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让我们来了解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教师用简笔画勾画出淹没的农田,冲到房屋的洪水。

  

(1)在平日里,水都在农田下,发洪水时(边画洪水边说)洪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

(人们没有粮食吃)

(2)继续画:

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意味着什么?

(人们没有家了,也就无家可归了)5、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

6、看到这滔滔的洪水冲跨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样?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洪水的凶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吗?

  

(1)指名读。

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有感情!

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

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运用板画与介绍,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

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

这时谁挺身而出?

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

这个决心下得好!

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出示句子: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

禹先做了什么?

(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

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

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

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

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

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都数不清。

谁来读好这个词。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

出示图2:

禹又做了什么?

指名读。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

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

你见过大山吗?

让你去开山你敢么?

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

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

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

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

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

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通过两次概括:

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

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

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

一个月多少天?

一年多少天?

十三年知道多少天?

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

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

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两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

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

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

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

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  4、小结:

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

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

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

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

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

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

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

(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

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五、扩展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来读一读。

六、讲故事。

把你最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大禹治水{治水过程智慧超群无私奉献洪水退却

教学反思:

16.朱德的扁担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记叙了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时,和大家一起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他虽身为革命领袖,却以身作则,与普通战士一起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课文叙述生动详细,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革命战士间的互助互爱,同甘共苦的精神,但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要放入情境中好好体会。

本教学设计很好的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环环相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表现出色。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感受革命领导人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读文。

教学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都认识哪些革命伟人呀?

2.你认识他吗?

读“朱德”,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师补充朱德生平: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可以说,他是一位很会打仗的大将军。

但是,今天,等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感受到朱德的另一面。

3.指读课题。

读了这个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质疑课题。

简单介绍扁担:

扁担,有用木制的,也有用竹做的。

无论采自深山老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山涧的毛竹,其外形都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自然:

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

我认为扁担具有杠杆作用,不仅为我们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省力。

4.就让我们去课文中看看。

二、新授课1.自读课文三遍,并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1)指读第一段,正音。

说说时间、地点和人物。

从这一段里,你知道了什么?

(2)指读第二段,正音。

这段讲了什么?

(3)指读第三段,正音。

看看一共有几句话。

齐读第三自然段。

现在你能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

回答刚才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师在黑板上范写,生在书上或本上写。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扩词。

4.生描红、临写。

四、写话用本课的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词语。

2.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3.大家看,朱德同志正挑着扁担向我们走来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请小朋友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朱德同志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挑扁担呢。

2.指读相关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会师”是什么意思?

当时朱德同志带领着革命起义队伍,而毛泽东带领了八路军,他们的目的地都是井冈山。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都到达了井冈山,互相碰面了。

这叫…会师。

(2)井冈山上就是朱德的队伍了。

山下是日本鬼子。

你能说出,红军是哪部分队伍吗?

(山上的队伍)(3)那正是咱们的队伍。

虽然占据了山上这个有利位置,但是,山下就是……生:

敌人。

你感觉红军所在的地方怎么样?

(危险)3.请你读出危险的感觉。

指读第一自然段。

4.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井冈山不仅是个危险的地方,它让红军们面临了另一个困难。

请你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看看,红军的困难在哪里。

2.指名说。

(粮食不够)3.你从哪里看出来?

指读相关句子(第一句)4.要粉碎敌人的围攻,除了储备足够的粮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了?

(没有)你从哪个词语里看出来的?

(必须)5.是呀,你能给“必须”换个词语吗?

(只能、只有、一定……)6.再指读第一句。

你能用必须说句话吗?

7.指读第一句话。

你知道了什么?

(井冈山的粮食不多;

红军要去茅坪挑粮食)8.茅坪在哪里?

(山下很远的地方)。

9.交流。

指读。

你从这里看出了什么?

(1)茅坪很远。

“五六十里”,说明远。

(2)路难走。

“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想象,走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

10.这位战士,这么难走的路,你愿意去挑粮吗?

为什么呀?

11.书本上战士们是怎样的心情?

指读第三句。

从哪里看出来。

12.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德有几根扁担?

2.交流答案。

(两根)3.你怎么知道是两根?

(第一根朱德挑了之后,被一个同志藏掉了,于是他找了第二根)4.为什么这个同志要藏朱德的扁担呢?

自己读第2-3句话。

思考。

5.指读。

6.朱德怎样挑粮的?

指读相关句子。

7.挑了多少粮食?

(满满的一担粮食)反复指读,读出多。

8.采访:

朱德同志,你挑那么多粮,累不累?

你什么心情呀?

为什么?

9.大家知道吗?

白天,朱德要关心战士的身体,要检查军队情况,要观察敌人动向;

晚上,他又要担心大家有没有休息好,有没有挨冻、饿着,他还要侦查敌情。

你感觉朱德的工作怎么样?

(很多,很繁重)10.所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生接读。

11.这位小战士,你干嘛要藏朱德的扁担呀?

为什么呢?

12.朱德同志丢了扁担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自读第4句话。

13.交流。

回答问题。

14.你认为朱德做扁担花了多少时间?

(一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连夜)指读。

你还从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

15.朱德的第二根扁担什么样?

(刻了朱德记)16.为什么要刻呢?

(不要再丢了)这三个字表示什么?

(表示这根扁担是朱德的)18.采访:

小战士,你还想藏朱德的扁担吗?

五、总结1.齐读全文。

2.课文学完了,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呢?

3.大家看,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他毫不摆架子,却和战士们一起挑粮,我们都要尊敬他呢。

还有哪些革命伟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一起记下他们的名字:

毛泽东、邓小平、陈毅、朱德,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让学生阅读提前准备好的有关伟人故事的文章。

)六、写话。

写一写身边的有关感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第27课朱德的扁担五六十里一道去挑粮山高路陡教学反思:

17.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

讲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这篇看图学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

图上的背景画的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特有风光。

树木茂密,鲜花朵朵,地上是凤凰花铺成的“地毯”。

周恩来总理在画面中间,双手端着银碗,穿着傣族服装,面带笑容。

他周围是穿着节日服装的傣家儿女。

有的拿着银壶,有的端着花碗,有的敲着象脚鼓,有的打着镲,大家十分高兴。

课文内容同画面相联系,讲了周恩来总理同傣家儿女过泼水节的情形。

课文共8段,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1、会认17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

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相关故事,了解傣族及泼水节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

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畅所欲言)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

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

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4.补齐课题---“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

今天,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

它到底特殊在哪儿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认读。

三、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2.重点指导:

“恩”上半部不是“田”;

“泼”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凤”不要写成“风”;

“鲜”,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是“提”;

“寿”下边的“寸”要写小一些;

“脚”三个部件的高矮不同。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己写的字,大家互相评一评。

四、写话。

用本课的生字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

1.读生字,齐读,点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朗读,同学们闭上眼睛感悟课文中所写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这个特别的中的氛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思考: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3)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

(重点理解:

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

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

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

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

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

人们欢呼着:

“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看,周总理来了,他走到傣族人民中间来了!

(出示课本插图)谁来说说“今天”周总理穿的什么样的衣服。

周总理为什么要这样打扮呢?

2.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周总理,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三、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1.指导学生自己组词填写,再统一交流。

2.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多音字,给大家说说。

3.鼓励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不仅仅是本课的。

四、拓展交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情。

哪位同学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请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资料。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农历6月24日,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

他们白天进行斗牛、摔跤比赛,晚上有的在篝火边载歌载舞,有的则手举火把在田间奔跑、玩耍,十分热闹。

那达慕大会:

每年七、八月份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大的节日。

牧民们穿着盛装,骑上骏马,赶着牛羊,唱着牧歌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