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224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乡规划实务居住区规划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8)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3.居住规划的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应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

2)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以及规划用地周围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6)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以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4.居住区分级

居住区可以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层次,并通过人口规模来界定。

1)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质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并于居住人口规模

(30000-50000)想对应,配建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2)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和,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规模(10000-15000)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区。

3)居住组团一般称为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预期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区。

4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是确定居住区的总体布局以及各主要功能部分的位置和组合。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在内的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原则包括: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有利于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合理组织人流。

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一般情况下,各小区规划结构都是根据当地条件、历史文脉、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的。

小区规划结构与其道路系统、功能分区、公建布局、建筑群体组合方式,以及空间和环境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设计实践中,分及控制规模是可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情况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也可以分为“居住区——组团”,或是“小区——组团——街坊”多种模式。

5居住区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原则

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尘、噪声等对居民的干扰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及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

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6各项用地指标的计算

1)规划总用地范围的确定

当规划总用地周围围城市道路、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当规划总用地与其他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2)底层公建住在或住宅公建综合楼用地面积的确定

按住宅和公建各占该幢楼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并分别计入住宅用地和公建用地

底层公建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有专用场院或因公建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均应计入公建用地

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积的确定,应按底层及上部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其各占该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分摊用地面积,并分别计入有关用地内

住宅布置规划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同时,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居建筑。

居住用地指标及影响因素住宅用地规划布置及住宅群体组合是整个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住宅的建筑面积能占到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80%,居住用地则占居住区总面积的50%。

1)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一般都较高,人均用地指标相应比较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市用地条件相对宽裕一些,人口密度一般较低,人均用地指标相应要高一些。

2)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因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配置等级不同,一般人均用地指标,居住区高于小区,小区高于组团。

3)住宅层数一般住宅层数较高,居住密度相对较高,人均用地指标就相应低一些。

4)城市地理位置的影响城市地理位置与维度有关,维度高,日照间距大,人均用地面积大,维度低,日照间距小,人均用地面积小。

5)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

1.人口户型结构的影响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标准的日照间距为:

当地正南向住宅,满足日照标准的证明间距,其计算公式为:

L=a*(H1-H2)

式中,L为标准日照间距;

H1为其安排建筑屋檐的标高;

H2为后排建筑底层窗台标高;

a为日照标准间距系数。

对于特定情况,还应该满足一下规定:

1)老您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标准

2)在原设计的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该使相邻住宅日照标准降低

2.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该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居住用地

合理组织建筑群体的规划布置,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一般有4个方面的用途:

1)在住宅底层合理布置公共建筑

2)合理的利用住宅间的用地,使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相结合布置,达到节约用地的效果。

3)住宅用地不知要充分利用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以提高建筑层数,达到节约用地、提高建筑面积密度的效果

利用少量住宅做东西向不知,高潮呢个住宅与底层住宅混合布置。

三公共建筑规划布置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等8类设施。

2.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要求

1)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

同时应有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2)商业服务和金融邮电、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以便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3)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4)配套公建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应考虑发展需求。

3.公共设施布局

1)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其设置规模、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合理布置。

2)教育设施各类教育设施应安排在住宅内部,与住宅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相联系,并接近住宅区的中心位置。

3)户外场地设施包括户外活动场地,住宅原来以及其中的各类活动设施和配套设施。

给累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不行和绿地形同紧密联系或结合,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

4)安全设施主要指居住区所采用的安全系统

附属工程包括锅炉房、热力点、煤气站等公共设施,应与住宅隔开,以防止干扰,但与外界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并保证安全。

四道路规划布置

1.道路规划的原则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的布置多样化;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城市旧城改造,其道路系统应该充分考虑原有的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利是文化价值的街道;

应便于居民汽车的通行。

2.居住区的道路组织

1)人车分流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在居住环境的保障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建立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体系的目的在于保证居住区内居住环境的安静与安全。

2)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在许多情况下,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方式与路网布局有其独特的有点。

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指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共同使用一套路网,具体说就是机动车和行人在同一道路断面中通行。

3.居住区道路设计的基本目标

1)通而不畅,保持住宅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住宅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住宅区出入口的位置与数量。

应温居民交通的要求;

防止不必要的外部交通穿行或进入住宅区,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的到达目的地。

2)分及明确,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性。

根据道路所在位置、空间性质和服务人口,确定性质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

不同等级的道路归属于形影的空间层次内;

不同等级的道路特别是机动车道路,应该可能做到逐级衔接。

3)因地制宜,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根据住宅区不同的基地形式,基地地形。

人口规模、军民需求和居民的行为轨迹来合理的规划路网布局、道路用地的比例和各类道路的宽度与断面形式。

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

住宅区的道路属于生活型的街道,应同时具有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等各种功能。

住宅区内街道生活的营造也是住宅区适居性的重要方面。

5)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在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应该考虑住宅区居民的交通对周边城市交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设出入口或控制出入人口的数量和位置,并避免住宅区的出人口靠近道路交叉口设置。

五绿地规划布置

1.居住区绿地的分类

1)公共绿地指供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小块绿地以及运动场等。

2)宅旁绿地主要用于住户老幼的休息,其布置应根据住宅的不同层数、间距、周边环境、建筑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布置手法。

3)街道绿化碰同绿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汇总要组成部分,行道树的配置应与街坊内绿地结合,在区内主要出入口和主要人行道两侧。

2.居住区绿地设置的要求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

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宅间绿地面积计算办法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设计规划规范》中有关规定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六居住区修建详细规划

1.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概述

我国居住区的实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64年原国家经委和1980年原国家建委,在先后颁布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文件中,对居住区规划的部分定额指标作了规定,1994年第一部正式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颁布实施。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和住宅市场化逐步完善的新形势。

居住区根据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套是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分级的主要目的是配置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配置水平的主要依据是人口(户)规模。

现行的分级规模符合配套设施的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合理性。

经对全国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查分析,根据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套关系,将居住区划分为居住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小区(10000~15000人、3000~5000户)、组团(1000~3000人、300

~1000户)三级规模;

分别对应的规划为: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具体安排。

居住小区

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居住组团

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科学合理,符合国情。

主要依据是:

一、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中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即对基层服务设施的要求(组团级),如组团绿地、便民店、停

(存)车场库等;

对一套基本生活设施的要求(小区级),如小学、社区服务等;

对一整套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设施的要求(居住区级)如百货商场、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等;

二、能满足配套设施的设置及经营要求,即配套公建的设置,对自身规模和服务人口数均有一定的要求,本规范的分级规模基本与公建设置要求一致,如一所小学服务人口为一万人以上,正好与小区级人口规模对应等;

三、能与现行的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协调。

即组团级居住人口规模与居(里)委会的管辖规模1000~3000人一致,居住区级居住人口规模与街道办事处一般的管辖规模30000~50000人一致,既便于居民生活组织管理,又利于管理设施的配套设置。

2.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原则:

1、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2、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乡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4、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5、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长和残疾人占有一定比重,是我国在相当时期内的现实状况。

老年人的活动范围随年龄增大逐年缩小,是人生的自然规律;

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不如健康的人,是生理缺陷所致。

因而,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社交的场所,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能欢度晚年,使残疾人能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容忽略的重要问题。

6、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

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7、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合标准,也是居住区规划能否付诸实施、居住区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在。

而提高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基础环节,就是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空间。

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也是提高三个效益的重要环节。

同时,还应考虑适应分期建设的要求,并为商品化经营和社会化管理创造条件。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3.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是包括配套含义在内的规划布局结构形式,是属规划设计手法。

因而,在满足与人口规模相对应的配建设施总要求的前提下,其规划布局形式,还可采用其他多种形式,使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经过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研,要合理选用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应综合考虑城市大小、住宅建设量、用地条件与所在区位及配套设施的经营管理要求等因素后确定,切忌不顾当地情况简单套用分级规模的模式。

实践中,居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不都是固定的模式,传统的组织结构今后仍可能会被一些城市采用,新的布局形式也在不断探索中。

在满足配套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采用灵活规划布局形式以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居住区必须统一规划安排四种(无集中供热居住区)至五种(集中供热居住区)基本的工程管线,因为工程管线的埋设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如在规划阶段不留出位置,今后再要增设困难是很大的,即使可以增设,也会影响整个管线系统的合理布局,并增加不必要的投资。

在某些地区由于当前的经济条件及生活水平、外部市政配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近期建设中可暂考虑雨污合流排放、分散供热或电力线架空等,但在管线综合中仍要分别把相应的管线及设施一并考虑在内,并预留其埋设位置,以便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应敷设或预留燃气、通讯等管线甚至热水管、智能化线路等埋设位置。

管线综合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管线综合的目的就是在符合各种管线的技术规范前提下,统筹安排好各自的合理空间,解决诸管线之间或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矛盾,使之各得其所,并为各管线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居住区的管线布局,凡属压力管线均与城市干线网有密切关系,如城市给水管、电力管线、燃气管、暖气管等,管线要与城市干管相衔接;

凡重力自流的管线与地区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干管相关。

在进行管线综合时,应与周围的城市市政条件及本区的竖向规划设计互相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综合方案切合实际。

管线的合理间距是根据施工、检修、防压、避免相互干扰及管道表井、检查井大小等因素而决定的。

我们综合了有关规划和设计部门编制的管线综合资料,并参考了几个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文件,制定了条文中的四个关于管线间距的最小净距表。

在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等地区,亦可用稍宽一些的间距。

管线埋深和交叉时的相互垂直净距,一般要考虑下列因素:

1.保证管线受到荷载而不受损伤;

2.保证管体不冻坏或管内液体不冻凝;

3.便于与城市干线连接;

4.符合有关的技术规范的坡度要求;

5.符合竖向规划要求;

6.有利避让需保留的地下管线及人防通道;

7.符合管线交叉时垂直净距的技术要求。

关于管线的埋设还要考虑: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应远离,为的是减小电力、尤其是高中压电力对电信的干扰,一般将电力电缆布置在道路的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

这样既可简化管线综合方案,又能减少管线交叉时的相互冲突。

地下管线一般应避免横贯或斜穿公共绿地,以避免限制绿地种植和建筑小品的布置。

某些管线的埋设还会影响绿化效果,如暖气管会烤死树木,而树根的生长又往往会使有些管线的管壁破裂。

如确因规划需要管线必须穿越时,要注意尽量从绿地边缘通过,不要破坏公共绿地的完整性。

另外,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区,应配置不同层次的配套设施,才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因而,配套设施的配建水平与指标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这是对不同规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共同要求。

在规划布局形式上,则可根据居住区所处城市区位、周围环境和自身规划条件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4.实际应用中,居住区级配套往往通过上一层次规划来进行控制,如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与人口规模对应的配建设施总指标根据环境特点,服务范围和规划布局形式进行布置,确定主要公共设施、绿地系统和道路交通组织,形成完整的分级配套体系。

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指标

居住区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它们之间存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主要反映土地使用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及每人平均用地水平是必要的基本指标。

在规划范围内还包括一些与居住区没有直接配套关系的其他用地,如外围道路或保留的企事业单位、不能建设的用地、城市级公建用地、城市干道、自然村等,这些都不能参与用地平衡,否则无可比性。

但“其他用地”在居住区规划中也必定存在(外围道路),因此它也是一个基本指标,居住区用地加“其他用地”即为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反映居住区规模有用地、建筑与人口(户、套)三个方面内容,除用地外,人口(户、套)、住宅和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及其总量也是基本数据为必要指标。

非配套的其他建筑面积是或有或无,因此,是一个可选用的指标。

平均层数与住宅建筑密度关系密切,是基本数据,属必要指标,高、中高层住宅比例也是住宅建设中的控制标准属必要指标;

毛密度由于反映居住区用地中的总指标,反映了在总体上相对的经济合理性,所以它对开发的经济效益,征地的数量等具有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住宅建筑套密度是一个日渐被人认识、重视的指标,在详细规划的实施阶段根据户型的比例、标准的要求等去选定住宅类型后,可以通过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等基本数据计算;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是与居住区的用地条件、建筑气候分区、日照要求、住宅层数等因素对住宅建设进行控制的指标,是一个实用性强、习惯上也是控制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属必要指标;

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内住宅有公建的建筑面积之和,它可由居住区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推算出来。

由于公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还没有进行单体设计而是按指标估算,因配建的公建与住宅建筑面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即住宅是基数,住宅量一确定,配建公建量也相应确定,因而以往宅建筑面积的毛、净密度、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为常用的基本指标。

环境质量主要反映在空地率和绿地率等指标上。

与住宅环境最密切的是住宅周围的空地率,习惯上以住宅建筑净密度来反映,即以住宅用地为单位1.00,空地率=1-住宅建筑净密度。

居住区的空地率习惯上以建筑毛密度反映,即居住区的空地率:

1-建筑(毛)密度。

住宅建筑净密度和建筑毛密度越低其对应的空地率就越高,为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用地条件。

绿地率是反映居住区内可绿化的土地比率,它为搞好环境设计、提高环境质量创造了物质条件,为此都属必要指标。

居住区建筑密度,是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是居住区重要的环境指标,属必要指标。

由于旧区改建规划范围内一般都有拆迁,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