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222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作用文档格式.docx

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

它为社会提供认识本身的具体声音。

它是传达社会价值的主要源泉”①新疆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

   

 一、新疆文化与媒介   

 新疆文化包括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个层面。

传统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文化互相交往、融合的产物。

这种交往与融合的传播活动具体始于何时尚不能确定,但殷商时期就已经开通的玉石之路和汉唐开通的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各民族与国内外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与融合的传播活动。

  新疆地域辽阔,一个个绿洲被沙漠、山峰隔离。

丝绸之路贯通了相对封闭的各个绿洲,也贯通了新疆与外界的联系,中国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在此汇流,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游牧农耕、年节习俗、婚葬礼仪等八方信息在此交流。

当时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有商旅僧人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也有农牧民集市上的群体传播;

有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播,也有手抄书面文字的传播。

这些就构成了当时新疆人生活的信息环境。

可以说,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是新疆各民族与国内外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渠道,是承载八方信息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说,丰富多彩的新疆传统文化是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产物。

 

 新疆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出现较晚,学者一般认为,1910年,在伊犁由同盟会会员创办的《伊犁白话报》是新疆境内最早的报纸。

该报用维吾尔、蒙古、满、汉4种文字出版,是我国最早的也是这一时期惟一的用少数民族文字编印的革命报纸。

1911年11月,清政府以“讥弹时事,语涉言谬”为由,查封该报。

  1912年起,新疆的现代报纸刊物陆续创刊,如伊犁《伊江报》、斜米地区《自由论坛》、塔什干地区《解放报》、迪化(乌鲁木齐)《反帝战线》、阿勒泰《新疆阿勒泰》、察布查尔地区《察布查尔》等。

②据统计,自1910年至1949年,新疆共有各类报刊135种,绝大部分报刊用民、汉文字出版。

③  盛世才统治时期曾一度提倡发展各民族文化,成立民族文化促进会,至1936年,区、县和村的文化促进会(分会、组)达到106个。

④成立于1939年11月5日的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经常收到苏联赠送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文化、艺术、音乐、科学、哲学等书籍和报刊杂志及反映集体农庄的影片和照片。

该会还在迪化、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等地区举办苏联文化生活展览,参观人次在10万以上。

1939年4月7日,新疆文化协会在各族文化促进会基础上成立,选举茅盾为文化协会委员长兼艺术部长、张仲实为副会长兼编译部长。

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领导和指引下,从新疆多民族、多语种、多宗教信仰的实际出出发,创造性地采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帝爱国、团结抗战、激发斗志,反映了“以抗日救亡文化为主,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化、新疆传统民族文化在内的三元汇一的文化。

”⑤这个时期新疆的大众媒介的社会功利性十分突出,是政治宣传的工具。

尽管大众媒介还处于起步阶段,却奠定了新疆大众传媒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用多民族语言和各民族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新疆的多元文化,推进文化建设。

多语种、跨文化的传播成了新疆大众传媒的传统,这使得它既是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推进器,又是民族文化和谐的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新闻传媒的出现和发展、文化组织的建立和活动是新疆文化现代转型的标志之一。

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众传媒承载着由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任务,并且扩大了传媒的精神鼓动、宣传政策、服务政府的功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大众传媒在经济转轨、发展和社会转型、整合的过程中,“从无所不能的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控制、社会宣传、社会灌输、社会斗争的高地走下来,找到自己平实的立足和发展领地,在社会参与、社会沟通、社会整合、社会守望、社会疏导的社会巨大的轨道上行走”。

⑦新疆的大众传媒其发展虽然滞后于中东部地区,但是,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的贯通,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在为新疆带来物流、人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流,更给新疆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改进了信息环境。

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加速了新疆大众传媒的发展。

到2004年底,新疆电视人口覆盖率92.51%,广播人口覆盖率92.8%。

⑧固定电话普及率每百人27部,手机用户每百人25.3部(全国每百人26部)。

⑨生活在“媒介环境”中的新疆人,又一次行进在文化转型的旅途中,而大众传媒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建构过程的影响日益显露。

 二、大众传媒表现各民族文化    

大众传媒出现以前,新疆文化的传播方式,一是书面文字传播,更主要的是口头传播。

在新疆这样一个地广人稀、农耕游牧间杂的区域里,书面文字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均逊于口头传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口头传播是主要传播形式。

这一传播过程尽管缓慢,却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

民族史诗、故事、俚语俗语、神话等世代相传,形成了新疆口传文学的传统。

大众传媒出现以后,逐渐以其传播信息速度快、流量大、覆盖面广的巨大优势,成为传播新疆文化的主角。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大众媒体发展更为迅速,自治区、各地州的报纸、广播电视都有专门的栏目介绍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观念。

大众传媒充当了向国内外介绍、宣传新疆文化的使者角色,让新疆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

人们在刀郎、十二木卡姆、麦西来甫、阿肯弹唱的旋律里领略了新疆文化的绚丽多彩。

⑩一部《太阳部族》让塔吉克族这个高山民族展容于世界民族的舞台。

新疆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还为发展新疆文化、经济带来了许多机会。

新疆的旅游业始于1978年,到2003年仅国外游客来疆旅游的收入就比1978年增加了1056倍。

(11)  

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多元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众传媒;

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文化建设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新疆文化与媒介    新疆文化包括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两个层面。

  新疆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出现较晚,学者一般认为,1910年,在伊犁由同盟会会员创办的《伊犁白话报》是新疆境内最早的报纸。

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众传媒承载着由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过渡的任务,并且扩大了传媒的精神鼓动、宣传政策、服务政府的功能。

    二、大众传媒表现各民族文化    大众传媒出现以前,新疆文化的传播方式,一是书面文字传播,更主要的是口头传播。

(11) 

 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民族多元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化的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新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还是新疆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

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就是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前提是要求民族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可和理解。

为此,文化的交流和交往就十分重要。

尽管这种交流和交往在新疆各民族中一直在进行,但是大众传媒无疑加快了交流和交往与融合的进度。

“只有交往才能使双方观点接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个意义上十分重视‘交往的力量’,认为这种力量将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取代”’。

(11)据统计,新疆主流媒体上刊播的关于文化融合的内容,仅是新闻就占到新闻总数的16.46%,文化融合的新闻涉及政治、经济、科教、社会及体育文娱等领域。

(12) 

 对新疆各民族来说,传媒的多语种、跨文化传播,使他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了身边的其他民族,使民族沟通,民族和睦有了坚实的基础。

“古尔邦节”、“肉孜节”是新疆穆斯林民族两大传统节日,走亲访友是穆斯林民族在节日期间的一种习俗。

现在许多汉族人也会去相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穆斯林民族同志家,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祝贺节日。

而春节,少数民族同志也会去相识的汉族同志家恭贺新禧,汉族同志会准备清真食物热情款待(许多汉族人因为长期生活在新疆,饮食完全清真化了)。

在城市居民中,除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外,情节人、圣诞节、母亲节等一些西方传统节日,也为各民族特别是青年人普遍接受。

  传媒运用现代技术,除了更鲜明生动地表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外,重要的是为新疆各民族提供了“认识本身的具体声音”(13),传递了尊重、认可其他民族文化的理念,赋予各民族文化在新疆文化中的地位,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提供了心理认同。

大众传媒跨文化的传播加快了新疆多元文化信息的流动,有力地推进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而这些正是文化现代化的必须。

三、传媒表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生活    

新疆部分地县受众媒介接触情况表    

改革开放之后,新疆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到2004年,人均GDP达到1119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物质的丰足促进了精神生活的丰富。

新疆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与现代传媒尤其是电视的联系日趋密切。

电视、广播不仅为受众提供丰富精神产品,还使空间距离不再是影响新疆受众信息接收的因素。

2005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远在新疆西部的乌恰县的黑子苇乡二大队的柯尔克孜族农民与乌鲁木齐市乃至全国的受众一样可以同时收看央视8台重播的电视剧《看了又看》。

看电视听广播成为新疆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城镇居民不看电视的很少,农牧民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则随着生产闲忙或长或短,但都能及时获知中国乃至世界的各方面信息。

 部分地区受众选项调查情况(%)    

从上面调查表可以看出,大众传媒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莎车县被调查者(70.8%的维吾尔族,20%的汉族)知道“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全国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其中89.6%维吾尔族被调查者,51.9%的汉族被调查者通过电视了解的这一信息,78%的被调查者通过广播知道“台湾的‘连宋’大陆行”。

  

大众传媒扩大了新疆人的视野,使新疆人能够更准确、直观的接受社会生活中群体的共同信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并由此关照自己的生活。

大众传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族日常生活行为。

在问及阿图什的被调查者(柯尔克孜族)“影响您改变饮食习惯的主要是什么”时,有34%的回答是电视。

“影响您改变穿着打扮习惯的主要是什么”,回答是电视的占30%。

通过广播电视,人们有了更多的参照系和更高的比较标准,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得到体现。

1990年11月3日,《新疆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位维吾尔族中年女知识分子来信要求‘革除婚礼中奢侈浪费陋习’”;

同年11月9日、11日分别以消息、特写、读者来信、座谈会旁听手记等方式就婚礼新办、简办一事进行了连续报道,“报刊和广播大力宣传婚事新办,大力宣传和提倡诸如集体婚礼等新生事物,反对红白喜事中的铺张浪费,反对婚礼大操大办、盲目攀比,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15) 

 在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上,接受了大众传媒影响的各民族受众也比较趋同。

问卷对象中的34%的维吾尔族、54%的柯尔克孜族、60%的哈萨克族、58%的蒙古族、35%的塔吉克族被调查者表示坚决反对“婚外恋”。

(16)  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内容还是人们人际传播的资料来源之一。

大众传媒的信息通过人们的交谈——人际传播或群体传播获得了公众性、普遍性和扩散性。

人们往往在集市、集会等场所交换着从大众传媒中听来的和看来的信息,共同分享这些信息。

这种共同分享使不同的民族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规则。

在这些“语言”和规则的作用下,不同的民族生活呈现出某些相同的特点。

比如,日常服饰的现代化,男性穿西服,女性穿套装的现象比较普遍,民族服装只在重大节日或活动时才穿。

各民族的婚嫁仪式、具有浓厚的现代色彩,无论是婚前拍穿婚纱,西服的结婚照,还是喜筵的程序和内容,除了个别细节没有什么不同。

笔者曾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哈萨克聚居的阿克不拉克村调研中,一位40多岁的哈萨克农民自豪地谈到,看到大家和电视上的新人在婚前拍穿西服和婚纱的结婚照,他和妻子结婚时也去县上拍照留念。

  当看电视听广播成为人们日常性的活动后,现代传媒所传递的社会信息经过人际传播,就变成对各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观念的表述。

这也印证了伊莱休·

卡茨的观点;

选择性理解和人际关系是大众传播效果所依赖的两个重要的变量。

(17)  

四、大众传媒“重构”新疆文化    

提到新疆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姑娘追、锡伯族的贝伦、蒙古族的祝酒歌。

这些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因为大众传媒的兴起而乏传人,又因为大众传媒的兴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原来适合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一经大众传媒“包装”,旧貌换新颜。

流传千年举世闻名的口传文学遗产《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宝贵的文学财富,更是全人类的文学财富。

这部史诗长达20多万行,史诗以配乐方式口口相传从9世纪传到今天,能完整唱下来的人很少了。

而且,为了表现战争场面,旋律较急促,演唱方式单一。

自1985年起,克州歌舞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史诗传统音乐表现手法为基础,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同时在演出方式上,采用了独唱、二重唱、大合唱等多种方式,还出现了大型歌舞。

演出效果说明人们接受并喜爱改编后的《玛纳斯》。

古老的《玛纳斯》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听《玛纳斯》的人多了,唱《玛纳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斯》的人也多了,知道《玛纳斯》的更多了。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亦如是。

哈萨克族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其中口头文学尤其发达、普及。

其形式有神话、故事、诗歌、民歌、谚语、格言等。

“阿肯”就是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演唱者。

“阿肯”的活动,主要是将民间的文学创作收集起来,加工提炼后到民间演唱,表演形式是怀抱一只“冬不拉”琴,在人群的拥簇中边弹边唱。

阿肯弹唱是哈萨克族这个游牧民族最喜爱的活动,听说有阿肯的弹唱,方圆数十里内的牧民会骑马、赶车前来参加。

伊犁州电视台从1990年、电台从1995年开始,每年录制“阿肯弹唱会”实况,在哈语台播放。

经过媒体技术的“润色”和过滤,阿肯弹唱画面生动,声音清晰,哈萨克人或放牧点或在家打开收音机电视就能欣赏,在“媒介环境”中的“阿肯弹唱会”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在保留传统的弹唱内容同时,加进了现代生活的内容,比如科学生产、计划生育、新风尚等等。

据伊犁州文体局副局长介绍,年轻的阿肯比年老的唱得更有水平,他们将一些流行歌曲的元素融入了传统的弹唱,赋予阿肯弹唱现代节奏。

《玛纳斯》和阿肯弹唱由传统版向现代版的转化,使我们看到,影响新疆文化变迁的因素很多,大众传媒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玛纳斯》和阿肯弹唱经电台电视台播放,原本只属于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玛纳斯》和阿肯弹唱成为更多民族(国家)共有的精神“大餐”,新疆文化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才成为现实。

同时,经过大众传媒过滤和解释后的文化信息,会形成某些特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并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文化经验,进而改变文化传统。

“传媒之为传媒,它的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真实’地想象某种关系,再将其在传媒中塑造出来,使得它通过传媒而成为某种被‘篡改’了的现实,进而重构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8)  

塔吉克族淳朴、善良、好客,千百年来从不和人谈钱、讲交易,以经商为耻的观念蒂固根深。

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宣传和引导,祖祖辈辈“重牧轻工贱商”的塔吉克人冲破传统世俗的束缚,跨下马背,走出毡房,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商业大潮之中。

目前,塔县700多个体经营户中有40%左右是当地的塔吉克族商人,他们在当地的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表明塔吉克族传统的经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 

 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婚俗是民族生活文化的集中表现,传统的婚俗程序繁多。

现在,新事新办的观念已经成为各民族的共识。

下面是被调查者对“您最喜欢的结婚形式是什么”回答    笔者在锡伯族聚居的爱新舍里镇曾寻访传统婚俗,被访者都笑说“早变了”,并说传统的婚俗“太麻烦了”。

少数民族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生孩子好,而现在不少被访者说“多了不行”。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水平也有差距,可不同的民族对生多生少的看法比较接近。

(见下表) 

 对“多生孩子好”的态度(%)    

当然,我们不否认文化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如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外来文化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新疆各民族现代文化观念的建构中,大众传播媒介起着“重构”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肯定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消极影响。

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解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一种财富,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新疆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大众传媒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传播的准确把握。

(本文系国家级课题“大众传媒对新疆现代文化的影响”前期成果) 

 作者:

新疆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

830012参考文献:

11317沃纳·

赛佛林、小詹姆斯·

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P4.P315。

2 ②周建明:

《西部大开发与新疆新闻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度自治区社科规划办课题,P1O。

  ③王梅堂:

《新疆解放前报刊要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