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2190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经》解读一部最短的经典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们已经看到了,像鸟儿被关在笼子里一样,我们其实也是被囚禁在世界和身心的樊笼里的;

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本身,就决定着我们有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等等,又哪里能找到一种办法,来度尽我们的一切苦厄呢?

  我们找不到这种办法,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不知道世界和生命的秘密。

然而佛陀在经过千辛万苦的寻觅之后,却解开了这些秘密,于是才慈悲地对我们说,这种根本的办法其实是有的。

  而这种办法的精髓,也即是佛法的心要,便收在了这部经典里。

  所以经文的一开头便这样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就可以看作经文的第一段,是一句总论,即以观自在菩萨为例,来作一个缘起。

  菩萨就是觉悟了的人,是不是呢?

我们没有觉悟,所以我们不知道彼岸的景象;

这位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就到达了智慧的彼岸,所以就能在这种智慧的状态之中观自在,照见种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情景。

  原来我们也不明白,如果有彼岸的话,这彼岸会在哪里。

后来听说过一些佛法之后,我们也就有些明白了,这彼岸并不在天涯海角,而正是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念头,也就像一面染上了各种颜色的镜子,是什么都映照不清楚的,这就是在此岸;

而菩萨放下了心里的念头之后,就好比镜子被擦试干净了,心里所固有的智慧便立即显现出来,也就是在彼岸了。

智慧是什么?

智慧当然就是能量和信息。

这时候菩萨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智慧,就是能照见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的。

  这真相又是什么呢?

真相就是五蕴皆空。

也就是说,在这种照见之下,菩萨便从最精微的角度看破了这个世界,发现构成世界和生命的五种物质形态,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物质表现,本来都是“空”的。

这一切的本质既然都是“空”的,当然也就有办法摆脱一切苦厄。

因为我们的一切苦厄,不都是对“有”而言的?

好比要先有一朵花,然后才会有花开花落和风吹雨打;

又要先有一副身躯和一颗识心,然后才会有生老病死和处心积虑;

如果我们能把身心都还原为这种空灵的状态的话,又还会有什么苦厄呢?

  “空”自然不是空无所有。

空无所有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一种误会。

天空里漂浮着一朵白云,大海上卷起来一团浪花,跟着这云朵和浪花又都消失了,但哪里又是空无所有呢?

在这个物质的宇宙世界里,就连满天的繁星也是靠引力而悬浮着的,又哪里能找到一种空无所有的状态呢?

  所以经文在用一句话说完这个绪论之后,接着便要从世界的根柢说起,首先要把世界的真相为我们作一个说明。

  和所有佛经的记载一样,佛陀讲经的时候,都有特定的对象。

《心经》的听讲者,就是一个叫舍利弗的弟子。

这些真相虽然是对舍利弗讲述的,便也是为全体众生讲述的。

  经文的绪论用了二十五个字。

那末到了第二段,讲述佛陀的世界观,则有二十六个字。

  包括呼叫弟子的名字在内,这二十六个字便是这样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就是色空说了,这样的话语就是我们曾经听说过的。

或许是因为有一个空字吧,在原来,我们便把它当作了佛法的虚无和消极的凭据。

  然而色又怎么不是空的呢?

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形有象的物质,我们把这些物质不断地分割下去,先是分子和原子,后来是电子和基本粒子,愈往后走就愈是无形无象了,不就仿佛是“空”的?

  我们原来是误会了,佛法说到“空”的时候,说的也就是那种构成世界的最原初的物质。

我们不是至今也没有找到这种物质?

而佛陀却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发现了这种物质。

这种物质太精微了,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像空的一样;

然而它又真实地存在着,并非是空无所有的;

所以在另外的一些时候,佛门就把它称为真如或如来,也称为实性、实际或实体。

色的世界既然是由这种“空”的实体聚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在说到世界的时候,又该说它是色呢,还是空的呢?

说色说空便都不确切,当然就只能说色空并不相异。

  这就并非虚无,也不是消极了,若不如此,便难免是偏执的。

  那末这是说“色”,说一切有形有象的物质,包括山河大地,楼房车辆,还有我们的这副身躯,在根柢上都是“空”的。

  然而“空’在聚合为这个世界的时候,又是不是只表现为“色”这样一种物质形式呢?

当然又不是。

其实这“色”的层次,佛法说它是一种“质碍”,不过是一种表面而粗糙的层次。

经文接着就给我们指出来,在“色”的后面,就还有“受、想、行、识”。

它们同样都是“空”生出来的,不仅同样是物质和物质现象,而且是更为深入和精微的物质形式。

  这儿的“受”和“想”就无须多说了,和“色’的现象相比,我们的感觉和意识诚然就更为隐密。

至于“行”和“识”呢,则不能望文生义,不能误会为行为和意识。

“行”是什么?

“行”是对“想”的进一步剖析,佛法说“行”是迁流,就说它比“想”更加精细。

“识”是什么?

“识”又是对“行”的进一步的探索,佛法说“识”是藏识,就说它比“行”更为隐蔽。

不妨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不是已经知道了,在物质的后面,就还有分子、原子、电子和基本粒子?

那末参照地排列起来,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排列,也便是“色、受、想、行、识”。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就意味着,经文在这里给我们描绘出来的,就既是世界的模式,同时也是生命的体系。

这样便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生命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缩影,天人也本来合一。

  你以为怎样呢?

这不就是一个平常而巨大的秘密?

长久以来,当我们说到世界的时候,就总是把我们自己当做主体,而把世界视为客体,好像我们是生活在世界之外,物质的世界并不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感觉和意识等等也不是物质的。

所以我们在寻找世界的根柢的时候,就有些像一个背着孩子找孩子的女人一样,只顾着在身旁的世界里张望,却忽略了那种最原初最精微的物质,其实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

现在经佛法一提醒,事情就变得完整而清晰,这儿的“色、受、想、行、识”,便覆盖了世界和我们自己。

这就使我们恍悟到了,不仅“色”的世界是物质的,还有我们自己的“受、想、行、识”,也同样是物质的。

若问“识”之后又是些什么呢?

“识”之后诚然就是“空”了。

所以我们只消回过头来打量一下自己的生命,沿着色受想行识这样的层次逐渐深入下去,也就能得知世界的秘密。

  这是不是就有一些玄虚?

其实也不,不过是我们没有这样地试验过而已。

佛法是讲信、解、行、证的,如果我们能依照佛法的指引,认真地试验一下,那末或多或少的,也就能体验到这种秘密。

  确实,我们活着,如果只停留在“色”和“受”的层次上,其粗疏就可想而知,其遗憾也不言而喻。

即便是来到“想”的层次上,这“想”便再大也有限,反过来也会限定我们自己,使我们成为一个狭小而固执的小我。

但如果我们不以为自己之所“想”就天经地义,也不总是在“色”和“受”里去寻求满足和刺激,而是换一条路径走一走,比方说安安稳稳地坐下来,设法把眼耳鼻舌都关闭起来,然后往自己的生命深处查看一下,又会怎样呢?

这样一来,在我们确实地安静下来以后,即进入了佛法所说的禅定状态以后,不仅“色”和“受”的侵扰会消隐下去,就连我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便也是可以消解和轻减的。

等到这样的功夫纯熟之后,我们也就能进入“行”和“识”的境地。

  “行”和“识”的境界自然就更加深远和宽阔,这里我们不妨作一个比喻。

让我们先把“想”比作一篇文章好了,一个人的思想确实也就像一篇文章,是一个被限定了的整体,所以是疆界分明的,不能彼此进入的。

这时候“行”是什么呢?

“行”是迁流,是一种能流动的东西,便好比是文章之中的句子,同样的一个句子也就可以进入到好些不同的文章里去。

至于“识”呢,在这种情况下,便自然是更加自由的单字了,所有的句子和文章便都是由它组成的。

这一切也就犹如说,你如果是一团板结的物质的话,就是非常之不自由的;

但如果你不是物体而是分子呢,就会自由得多了;

更不用说你还是电子和基本粒子,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又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你又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呢?

  这一切诚然有些不可思议;

然而这似乎不可思议的一切,却正是佛法所发现的秘密。

当年释迦牟尼王子在菩提树下证道之后,他的心灵就最终摆脱了色受想行识的重负,便和宇宙万物全息相应,便看见了三世十方的所有景象,得知了宇宙万物的一切根柢。

而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便同样验证了这一秘密,照见了“色”和“受、想、行、识”都是“空”的。

而这种“空”,自然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世界的依据。

  这样地说下来,诚然就要说到生命的规律,所以经文也就进入了第三段,用八十二个字写成了下面的文句: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不用说,这儿的“诸法空相”,说的也就是世界和生命的本相,本来的面目或本来的模样。

  事物诚然有自己的本相,比方说五光十色的万花筒吧,一旦拆开来之后,不是就只有几粒细碎的玻璃?

还有雪花,或者云霞,虽说是变化万千,但追寻到终极的地方,还原为本来的面目,也不过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而已。

那末“诸法”呢?

即是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物质现象,其真相又是怎样的呢?

在经过了上一个段落的开示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色受想行识诸法的本相也就同样是“空”的。

并且其空灵的程度,就绝非原子电子之类的存在可以比拟;

本来都无法描述了,如果勉强地描述一下的话,这种空灵的本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的。

  什么东西会这样玄秘,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和不增不减呢?

我们又能在哪儿找到这种东西呢?

其实一经说破,我们就不难猛省,你只要能回过头来,审视一下你的意识就行。

你不是有喜怒哀乐,还有受想行识?

这样的现象不就很玄秘?

而先贤这时候就启发我们说,那末在你的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还没有发动之前,是不是还应该有一个东西?

一者是所指,一者则是能指,你就想想看吧,那个可以用来化作喜怒哀乐和受想行识的东西,那又该是一种怎样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始终载负着的灵智,就是佛法所说的真如实体。

这便是世界和生命的本来面目,无比精微,无比空灵,虽然是“空相”,却又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的。

  仍然用比喻来说的话,我们就姑且把这种空相比喻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无形无象,也无踪无影。

然而什么时候,这原子一聚合起来,不就成了汽,成了云朵和水,最后还会凝结为冰?

世界和生命的情形也一样,终极的地方是一片妙明,后来便结成了暗色,有了色受想行识。

这就是无中生有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其中的一种能量体系,是色受想行识的一种集成。

有了世界和生命这个“有”之后,又才有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身香味触法,乃至于生老病死和苦集灭道等等,所有这一切,便不过是能量的聚集、控制和耗散,是彼此的交流、转化和合成。

缘起而性空,性空而缘起,只有空灵的本相才永恒不变,而一切的“有”,便都像泡影一样,是随缘生灭的,不能常住的。

  所以经文在这里就用了一连串的“无”,来说明诸法和万有的本性。

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一点,只看见“有”,不知道“无”,便会执着于“有”,即是执着于自己的得失和见解,执着于各种各样的本来就留不住的东西,若依佛法看来,也就是痴迷,就是“无明”。

而这种痴迷或“无明”的状态,自然也就是一种“有”的物质状态,便会始终控制和牵引着我们,使我们永远在“有”的境况里轮回,包括只是在佛学和道法里纠缠,而不能达到“无智亦无得”的境界,回归于终极和永恒的存在。

  那末反过来,如果我们清楚了世界和生命的这种真相以后,事情又会怎样呢?

应该说很显然,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到了事物的终极的依据。

我们原来不知道这种根本的秘密,没有这样的终极的依据,所以我们在讨论着这生命和人生的时候,便只能是瞎子摸象似的,一切都只能是自圆其说和自由认取,于是才众声喧哗,纵有所得和所见,也只是一些浅显的体验和相对的道理,经不住再问一下为什么,到底是不了义。

现在当然就不同了,依照这种根本的秘密,对于我们今生今世的生命来说,也就能引导出一种终极的含义。

  所以紧接着,经文也就有了第四段和第五段,即分别以菩萨和诸佛的人生选择为例,来为我们说明生命和人生所能有的终极的意义。

  明白了生命的真相的菩萨们,是怎样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呢?

  上面一段的最后一句得到了一个结束语,“无智亦无得”,就是说要解放我们的心识和不计较我们的所得;

这就显得不同于常理,不免让人生疑;

又不要有见解,又不能追求利益,这人生还有什么呢?

这时候经文便对我们解释说,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菩萨们就是因为解除了这些束缚,才解放和超越了自己,然后才得到一个完整的天地。

  “以无所得故”,经文接着便这样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这儿便有三个衔接着的缘故,一是无所得故,二是般若波罗蜜多故,三是无挂碍故。

我们如果要了解其中的道理,就不妨从反面的情形,来体悟一下这种缘故。

  一个人设若不是“无所得”,而是要不断地有所得,那又怎么样呢?

应该说很清楚,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情形。

这所得便始终有限,同时又永无止境。

这样一来,生活就总是在别处,幸福也总是在你不在的地方,你便永远要在这样那样的所得之中游泳,到死也不会有岸,不会有片刻的安宁。

而你的种种所得,又注定是留不住的,是非成败都转头空,到头来都难免风流云散,如梦幻泡影。

即便再轮回一次,也还是依然故我,也只能照样的忙个不停。

如果一切只能是这样地重复的话,你作为万物之灵长,这灵长之处又何在呢?

不就值得人深省?

  我们不必畏惧这个“无所得”。

比方说你的一双手吧,如果你得到了一点什么东西,便始终紧紧地把它捏在手里,再也不肯放下,害怕这样一来就会无所得,你的这双手又还会有什么用呢?

又怎么能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去拥抱整个的世界呢?

手如此,心灵当然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的心灵被这样那样的所得填塞得满满的,就像天空里始终布满着云絮,智慧的蓝天又怎么能够显现出来呢?

所以菩萨们就不执着于自己之所得,才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心灵的蓝天。

照见了蓝天之后,便明白原来在心灵漂浮着的种种见解和念头,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云絮,从此便不再被这些云絮所迷惑,能够心无挂碍。

  我们的迷误就在于心有挂碍,一颗心始终被层出不穷的云絮遮盖着,这云絮就成了我们的自我,想不到放开,不愿意放开,乃至没法放开。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虽说只有一个,但在不同的人们来说,就注定要用自己的这一团云絮一般的心识去看待世界,然后便固执己见,给人生加上种种的目的,给世界蒙上种种的色彩。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这自然是境由心造;

至于杯弓蛇影呢?

风声鹤唳呢?

也就是颠倒梦想和心怀恐惧了。

所以我们也清楚,正常的人们与精神病患者之间,就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别而已。

随着日子的越来越繁复,诱惑和刺激也越来越深重,我们的心也就越来越浮躁。

其浮躁的程度,便好比闷热而黑暗的锅子似的。

这时候除了依法修行的菩萨们而外,谁又能解脱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而最终达到涅盘的境地呢?

  涅盘的意思就是圆寂。

完全可以说,这圆寂二字,也就概括了佛法的秘密。

想想看吧,不就只有圆满的又才是寂静的、寂静的又才是圆满的?

菩萨们从无所得开始,不断解放和超越自己,到后来便心无挂碍,心灵所固有的智慧便显现出来,即是恢复了生命的本相,回归了生命的本体,这便是圆寂。

到了这样的时候,菩萨们便能够不离万物,不住万物,与世界全息相应,完成了天人合一。

所以最高果位的菩萨,也就是等觉菩萨和妙觉菩萨,就与三世诸佛无异,其觉受的境界便和三世诸佛是一样的。

  这种终极的境界,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经文的第五段便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菩萨们,便安住在这样的正觉里。

在摆脱了生死的轮回和一切苦厄之后,才是不生不灭的,解脱自在的。

  话到这里似乎就说完了。

余下来的最后一段,六十五个字,便要为这一切作一个结论。

而这时候,在我们跟着经文一路地走过来,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这结论也就是十分清楚的: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咒诚然就是一种真言,一种最真实、最有力的言语。

那末相比之下,又还有什么言语,能比般若波罗蜜多更真实、更有力呢?

现在把前面说过的一切总括起来,这一部经典的心要也就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真言: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让我们都到彼岸去吧,快快的得到觉悟。

  也许你很难相信这一切?

  又也许你相信了,又还是愿意留在颠倒梦想里,认为这样才更美丽,即便坠入地狱也在所不惜?

  这当然都由你。

佛法说命自我立,世界并不是神明创造的,也没有神明在支配着你,你的命运全在你自己的手里。

  但是又也许,你确实看到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你能认可的意义,那又如之何呢?

那末这时候,在你上下求索又仍然归途茫茫的时候,便还有这样的一条路经留在这里。

  这便是诸佛菩萨和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验证过的一个秘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而我们如果要接近佛法的话,诚然就要以经典的开示为依据。

依佛说则是佛法,不依佛说则不是佛法。

道理也好,法门也好,便全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