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205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3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教学课标及重点内容文档格式.docx

4、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是最有效的途径。

5、创造性: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在学习了一些必要的技术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尝试创作。

第二章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确定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一、总目标

二、分段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阶段目标: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建议

第一节备课

一、知识教学

1、研究教材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教材处理的关键是以基础知识为中心,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点带面,使教学内容突出“精”、“明”、“新”的特点。

“精”就是力求教学内容简明易学,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

“明”就是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新”就是及时把当今最新的计算机信息贯穿到课堂上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析学生

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等,从学生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确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和他们期望形成的认知结构,找到“原有认知结构”与“期望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起始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

3、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既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

教师必须综合考虑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中点、线、面之间的联系,考虑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拓宽设计思路、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获取了应用技术的方法。

在这个阶段,可以采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或者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法:

讲解示范等。

二、技能教学

要充分调查学生当前的真实兴趣爱好,研究分析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安排动态的符合学生真实兴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他们的学习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技能教学备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对本单元所涉及到的技能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应用。

教师要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特点要了如指掌,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实际确定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

除了教师备课外,有必要的单元学生也应“备课”,学生的“备课”主要体现在学生应有的课前准备,教师应以兴趣激发或课后作业形式让学生完成“备课”。

三、应用教学

1、分析教材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分析他们的认知兴趣、认知风格,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程度确定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在学生的“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其次,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第二节教学环节

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抛砖引玉。

2、呈现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

3、讲解示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操作演示基础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

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4、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

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深化练习、拓展引申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可能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

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

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

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

”“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

”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体应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的情感动作。

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学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2、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

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

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

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

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

条件允许可用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由教师向学生宣读;

也可以边讲解边书写在教室黑板上;

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3、信息处理

对于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能的学习可能分成两种方式,一种学生可能通过看书、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第二种学生通过第一种方式难以把握的信息技能,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老师都是一个引导者,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

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作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

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

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

也可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生。

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

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

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行代表上台示范操作;

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

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

展开讨论,同学帮教;

进行自我纠正;

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

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6、拓展延伸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

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乱想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拓展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总之,信息技术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协作学习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三、应用教学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确定主题时,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信息技术学科和课程整合的特点。

2、分配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小组讨论,研究任务主题内容,确定目标、小组分工。

分组时应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

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

小组学习活动。

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

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平均且轮流分组,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3、作品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等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任务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依据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安排的任务,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

活动的本身要求小组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的任务和有关的作品。

4、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小组应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通过交流分享本组或他人劳动成果的喜悦,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5、作品评价

引入评价机制可以激励优秀作品,增强竞争意识。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能力。

6、任务延伸

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报告或作品进行反思、总结,指导学生对本组的报告或作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的责任心。

第三节课后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总体来说,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1、具体经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起作用。

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

这里关键是使问题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

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中的不足,这往往是对个人能力自信心的一种威胁,所以,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并不容易。

作为教师反思活动的促进者。

在此时要创设轻松、信任、合作的气氛,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2、观察与分析阶段

老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

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自述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

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个任务可以由教师单独完成,但合作的方式往往会更有效。

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3、重新概括阶段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此时,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这种信息可以是来自研究领域,也可以来自实践领域。

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而且对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时寻找知识的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式的,是自我定向的,因而不同于传统教师培训中的知识传授。

同样,这一过程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

4、积极的验证阶段

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地体现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和其他环节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不甚分明。

三、反思的内容

1、教材的创造性作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

等等。

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且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

3、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如:

哪个教学程序安排得富有科学性?

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

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

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4、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

下课后我们总是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更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的宝贵资料。

第四节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1、何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万法,它将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