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献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
《音乐文献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文献价值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音乐词典与百科(Dictionaries,Encyclopedias)
手册、指南与概览(Handbooks,Companions,Compendiums)
音乐史与音乐编年史(Histories,Chronologies)
学术专著(Monographs)
论文集(CollectionsofEssays)
传记(Biographies)
主题目录(ThematicCatalog)
关于音乐与关于音乐文献的参考书目(BibliographiesofMusic,BibliographiesofMusicLiterature)
音乐年鉴(Yearbooks)
音乐期刊(MusicPeriodicals)
杂集(Miscellaneous)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西方的学术传统,博士论文(Dissertations)按出版物来看待。
虽然音乐领域的博士论文另有图书分类编号,但就学术内容的特征来看,它们属于“学术专著”,可以看作ML之外的一类特殊的“音乐文献”。
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音乐文献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实际上形成了音乐学研究所需的最基本的“学术资源”。
如何接触和运用这些“资源”无疑对研究工作的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严肃的学术研究都是在“科学”精神鼓舞下进行的“智识劳作”,其最终的成果不断汇集成思想与知识的大厦,在此凝聚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从这个特定意义上来讲,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阐释、补充、完善或修正。
即使是富于“独创性”的研究,也离不开已有学术成果这一展开研究的“上下文”。
在这一方面,音乐学研究没有任何例外。
因此,当确定了某一音乐学研究的专题之后,需要马上开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相关的研究资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正是接触音乐文献并梳理从中得到的知识与信息。
面对如此众多的音乐文献,我们应该如何作出选择呢?
我以为,这种选择应该是建立在广泛阅读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各类音乐文献基础上,对具有较高“学术含量”的音乐文献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般来讲,“学术含量”较高的文献所讨论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其内容无论是史料的系统梳理或考证、作品的详尽分析或风格的历史探究,还是艺术观念的阐释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的都是某种思想的陈述、知识的展示或意义的诠释。
相对而言,“学术含量”较低的文献给予我们的主要是信息与常识,人们在此获取的并不是特定的、又有深度的学术资料,而只是对一般知识的概略说明。
以下我选择几种不同的音乐文献,对它们的特点与作用进行评述,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学术性”问题。
(一)音乐词典和“辞书类”文献
音乐词典是进行音乐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基本上分成两大类:
“百科性”音乐词典与“专题性”音乐词典。
这类音乐文献通常由音乐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编撰,内容为音乐的百科知识或音乐艺术中某种专题知识。
一般而论,“百科性”的音乐词典(词典的名称并不一定包含“百科全书”或“Encyclopaedia”这样的语词)是全面、系统地阐述音乐领域的各门知识,所以往往篇幅较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新近出版的《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2001年第二版),共由29卷组成(比1980年第1版多了9卷)。
“专题性”的音乐词典种类繁多,涉及面极广,这里仅举几例:
《早期音乐词典:
从游吟诗人到蒙泰威尔第》
《泰晤士与赫德森二十世纪音乐全书》
《美国通俗音乐与摇滚乐词典》
《二十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词典》
《简明犹太音乐全书》
《歌剧词典》
《电影音乐词典》
《音乐主题词典》
从这些词典的名称就可得知它们不同的“专题”内容。
这类词典的特点就是荟集某个特定领域内的知识,以便想要查阅相关知识的读者尽快通向“专题”。
毫无疑问,不同的音乐词典各有各的特点与作用,适用于人们了解音乐知识的不同目的和不同要求。
如果是从事音乐学的研究,那么我以为要尽可能地接触与运用更具学术性的音乐词典。
这类学术性的音乐词典总由著名学者“挂帅”主编,其中的条目都约请相关的专家撰写。
这类词典有单卷本的编撰,更有多卷本的形式。
学术性的音乐词典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词典的条目以中、长条为主,这在多卷本的大型词典中尤为明显。
在音乐界颇有影响的单卷本《新哈佛音乐词典》[ix]就有许多条目在两页以上。
目前最有学术影响力的《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2001年第二版)[x]更以长篇词条为特色,例如:
分析(63页)、中国(64页)、交响曲(37页)、歌剧(55页)、音乐学(45页)、贝多芬(67页)、瓦格纳(40页)和斯特拉文斯基(39页)等。
这类长大的条目大都由多位学者联合撰写(各负责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篇幅已完全相当于学术专著的份量,事实上有些长条目已陆续用单行本的形式出版。
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长篇词条的内容,因为条目撰写者在此展示的已不是对某个专题的一般性知识介绍,而是以研究的姿态和论文的方式对之进行学术性的阐述。
这样的条目内容通常也反映了该条目撰写之时相关专题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第二、词典的条目(尤其是中、长条目)都附有“参考文献”(Bibliography)。
正因为有了“参考文献”的依托,词条的内容更具备学术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在词条后的出现,一方面表明了该词条的撰写所立足的学术基础,另一方面也为词条的阅读者查阅相关文献提供了方便,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
另外,象《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这样大型的音乐百科全书,为了加强条目(尤其是长条目)的“参考文献”的系统性和学术份量,都约请一位学者专门编写“参考文献”。
从这一情况看,“参考文献”实际上作为一个特别的“学术资源”,已成为整个条目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词典和百科全书之外,还有许多“辞书类”的音乐文献。
这类文献包括手册、指南与概览等,它们的内容与编撰体例丰富多样,既有为普通音乐爱好者所写的读本[xi],也有为研究者编撰的“专集”。
由于后者更具学术性,是音乐学研究所需的重要文献,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
这里仅以三本著作为例,对此类文献的特点作一提要。
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瓦格纳手册》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共由二十三篇高质量的论文组成,它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瓦格纳这位在西方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
著名音乐学家和瓦格纳研究专家达尔豪斯一人就有三篇论文收入其内,它们分别探究瓦格纳的音乐及其影响和瓦格纳在音乐史中的地位。
另外,由其他领域的学者撰写的“瓦格纳的中世纪”、“瓦格纳与尼采”、“瓦格纳与视觉艺术”和“心理学史中的瓦格纳”等论文,都显得视角独特,充满学术新意。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音乐指南》以有关早期音乐的四十九个专题为构架,组成一部学术性的“专题指南”,因为这一“指南”里四十九篇文章的内容是普通音乐爱好者不会感兴趣的。
我们只需列出其中几篇文章的标题,就可感知此“指南”的“学术意味”:
“文艺复兴音乐中的价值判断”、“妇女的历史与早期音乐”、“体裁与功能:
关于十六世纪意大利世俗声乐曲的思考”、“音乐构思与弥撒套曲的兴起”和“中世纪的音乐与图像”。
由古典主义音乐研究的权威H.C.罗宾斯·
兰顿主编的《莫扎特概览》可以说是一部了解莫扎特其人其乐的“知识总汇”。
与以上所提的两本“专题论集”相比,此书更象一部以长条目为主的“作曲家词典”,工具书的意味更浓。
全书分为十五个部分,从生平到音乐、从家族到历史-音乐背景、从个性到观念、从表演实践到文献版本,对莫扎特作为一个人和一个音乐家的一生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描述。
以上三部“辞书类”著作虽然内容和体裁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专题性的知识汇集以学术性梳理和探究为特征。
显然,这类“学术性辞书”设想的读者并非音乐爱好者而是音乐专业的人士。
因此,作为与音乐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性文献,它们应当及时进入我们的视野。
(二)音乐史
各种音乐史著作是音乐文献中最重要的一个分类。
在此,我想根据这一文献的特点,讨论有关学术专著与教科书的问题。
从内容来看,音乐史基本上可分成三大类:
音乐通史、音乐断代史和音乐专题史。
音乐通史既有单卷本的著作,也有多卷本的形式。
多卷本音乐通史中最有影响的是《新牛津音乐史》。
[xv]单卷本的音乐通史有许多种,就我所知用英文写作的单卷本音乐通史就有十几种。
区别和恰当利用学术性音乐史论著作和音乐史教科书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从音乐史的著述看,学术性著作虽然是以历史线索来展示音乐的发展过程,但作者的历史评述不是“面面俱到”,而往往是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发挥,阐释作者个人对音乐历程中的人物、作品、事件、流派、时代或艺术风格等现象的理解。
有时这种理解可能有很强的主观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样的“主观性”或“独特性”构成了这类著作的学术品格。
在这一方面,保罗·
亨利·
朗(PaulHenryLang,1901—1991)的那本名作《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比较而言,音乐史教科书则力求全面地概述音乐的历史演进,并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的知识,所以它不要求深入的探讨。
由于教科书是为教学目的而写,阅读的对象主要是学生,音乐史教科书的内容一般不具备(或者说不要求)学术性,它所需要的是条理清晰、叙述全面和文风客观的音乐史知识的陈述。
因此,教科书不进入学术探讨的视野,这在西方学界早已得到明确。
例如,音乐学界最具声望的学术期刊之一《美国音乐学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MusicologicalSociety),在其征稿说明中就清楚地告知:
教科书不在本刊书评栏目的范围之内。
指明音乐史教科书的“学术含量”较低并不是否定这类著作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在对本科生的音乐通史教学中,显然它比学术性音乐史论的作用更大。
但是,在音乐史领域的研究中,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阅读与思考的当然不是教科书,而是学术性音乐史专著。
正是那些不甚全面而求深度并有独特见解的史论,给予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启示。
应当指出的是,从当代西方音乐学界的学术走向来看,象朗和亚伯拉罕(GeraldAbraham,1904—1989)这样独自一人执笔著述音乐通史(非教科书)的事例也已愈来愈少[xviii]。
随着对音乐史各断代以及各种相关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音乐学家这样的“个体”,无论他(她)如何出类拔萃,都无法面对和吸收源源不断、滚滚而来的学术新成果。
如果不能体现最新的学术成果,那么,任何新撰音乐通史的学术性就值得怀疑了。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中,随着单卷本音乐通史写作的衰落,断代史和专题史成为目前音乐史著述的一个热点。
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由六个部分构成—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二十世纪。
这六个“断代”的划分在历史音乐学的学术领域内早已达成共识。
与通史相比,断代史更集中,因为它是对一个特定时代里的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在学术深度上肯定要胜于通史中对某一断代的描述。
所以,西方音乐学界一直有撰写音乐断代史的优秀传统。
在二十世纪中叶,著名的诺顿出版社就编辑出版了一套很有影响的西方音乐断代史丛书,其中里斯(GustaveReese,1899-1977)所撰的《中世纪音乐》和《文艺复兴音乐》成为划时代的音乐史巨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们的一些史述及观点或许过时,但作为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经典文本,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不少专业知识和学术启发。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诺顿出版社又推出一套新的音乐断代史系列——“ANortonIntroductiontoMusicHistory”。
尽管这一系列冠以“导论”的名称,从目前已出版的五部断代史著作来看,它们的内容不仅涉及各个断代史中音乐发展的基本问题,而且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与探讨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深思的学术问题。
这套音乐史丛书在西方音乐学界广受好评,已成为各个断代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参考文献,也是研究生层次的相关讨论班课程(seminar)的必备参考书。
音乐学领域的专题史就是针对某一音乐专题的历史考察。
与音乐通史和音乐断代史比较,音乐专题史的研究范围更开阔,学术探讨的空间自然也更深广。
战后一代的音乐学大师都曾在这一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
爱因斯坦(AlfredEinstein,1880-1952)的《意大利牧歌》、萨克斯(CurtSachs,1881-1959)的《乐器史》和阿佩尔(WilliApel,1893-1988)的《格利高里圣咏》与《1700年之前的键盘音乐史》都被公认为这些专业领域的开山之作,为当代学人的继续研究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学术基础。
八十年代以来,又有许多专题史著作问世,展现了西方音乐学界在这一方面新的研究成果。
下列六本专题史著作就让我们对西方学者既富传统又有新意的选题及学术兴趣有所感悟:
《巴黎圣母院的音乐与礼仪:
500-1500》属于历史音乐学研究中比较传统的选题,这类研究的对象集中于某个城市、地区、宫廷或教堂的音乐历史。
众所周知,巴黎圣母院是西方早期音乐的“重镇”。
“巴黎圣母院乐派”(TheNotreDameSchool)就曾在中世纪音乐的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关于这一乐派的研究已有不少学术成果,以论文形式居多。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以“特定教堂”为对象的专题史构架,全面、详尽地考察了音乐与宗教礼仪的历史。
与论文相比,这样的专题史研究无疑在对特定对象的梳理和探索中增强了“史”的厚重与深远。
《美声的历史》和《自由速度的历史》同属于音乐表演艺术的专题性理论探讨,思路与视角均有独到之处。
前者将美声歌剧作为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考察,重点讨论它在十八与十九世纪歌剧艺术中的特征和意义,并叙述了罗西尼之后美声艺术的衰亡与复苏;
后者探究的仅是一个演奏速度的艺术处理——Rubato,但作者的研究建立在深厚的音乐文献基础之上——广征博引各个时代理论家、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相关论述,通过细致的音乐分析,阐释了两种主要的自由速度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演进。
同样是研究表演艺术实践,《古典与浪漫主义时代的演奏实践:
1750-1900》展示的是一种全面、整体的专题探讨,从古典到浪漫一个半世纪的演奏实践在此形成一个既专又博的“音乐史问题”,由此展开的是各类演奏艺术问题的解释与音乐学术层面上的思考。
《录制音乐的世纪:
倾听音乐的历史》考察了音乐的录音这一现代技术现象如何改变人们鉴赏与认识音乐的过程,提出了不少令人深思的学术问题:
录音是否构成一种自立的艺术样式?
何为历史本真主义(Historicalauthenticity)?
这一具有新意的专题史研究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音乐艺术的新的语境。
女权主义批评在音乐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体现是关注妇女与音乐的关系,妇女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或许是这类研究里最为显著的专题。
《妇女与音乐的历史》正是沿着历史的轨迹,考察妇女在人类音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无论是作为作曲家、理论家还是作为演奏家和音乐赞助人,音乐历史的演进都有着妇女的贡献。
虽然这本专题史反映了一种新的学术话语,但它的确提醒我们:
理解音乐史应当思索构建音乐历史的方方面面。
作为音乐史论文献的三个基本类别,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各有其独具的体例特征、学术容量和文献意义。
但是,对任何一种史论来讲,“史”是其叙述方式的基本构架,它所讨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则是依托“历史”而呈现的话语“内涵”。
从音乐学研究的视角观察,“问题”的历史或历史中的“问题”无疑是我们“学术关注”的重点。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断代史和音乐专题史(尤其是后者)应该具备比一般音乐通史更高的学术含量——它们触及的“问题”更深入,探究更“专业”。
所以,在我们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首先将各类断代史、专题史作为主要的音乐文献来看待,而通史类著作应归于次要的文献范围。
(三)学术专著·
论文集·
博士论文
与其他学术领域的情况相似,音乐学领域的学术专著、论文集与博士论文是三种不同样式的文献,但它们有一个明确的共同点:
文献的内容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翻开任何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我们几乎都可以发现,其“参考文献”中所列的书目主要由以上三种文献构成。
换言之,各种学术成果的体现在这些文献里面占了很大的比例。
学术专著是由某一学者独自撰写的学术性著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专题的整体性研究著述(monograph),有时也以个人多篇论文结集的形式出现。
所谓专题的整体性研究著述是指学者个人在某项专题的研究基础上专门撰写的论著,这样的专著展现的是论述内容的整体构思和写作体例的连贯统一,其中蕴含了专题学术研究成果的系统性、专论性和整体性。
学者个人的论文结集虽然也可以归入“学术专著”,但与专题的整体性研究著述相比,在内容和写作体例上往往呈“多元化”局面,因为它是作者不同时期所撰论文的“融合”,不强调“专论体”的连贯统一,突出的是某一“大专题”内的基本贯通,或分门别类后若干专题的研究组合。
在此,我们可以科尔曼的两本近著为例,对学术专著的两种形式及其特征作一观察。
作为当代美国音乐学界的“领军学者”(Leadingscholar),科尔曼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坚持思考音乐学的元理论问题,关注英、美音乐学的学术路向,而且一直进行着几个专门领域的具体研究,学术成果令人瞩目,被公认为文艺复兴音乐、贝多芬研究和歌剧研究的专家。
科尔曼作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本专著《作为戏剧的歌剧》和《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已成为这两个专题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九十年代中后期,科尔曼又有两本专著问世:
《科尔曼文集》和《协奏曲对话》已有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科尔曼曾撰写过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科尔曼文集》是他首次的论文结集,全书共由二十篇论文组成,按内容分成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也是科尔曼学术研究的四个主要领域:
批评,文艺复兴音乐(伯德、塔里斯与阿方索·
费拉博斯科),贝多芬,歌剧与协奏曲。
这本论文集可以看作科尔曼学术研究的一个“精选”,充分展示了这位著名学者的睿智渊博和大家风范。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个人论文汇集不具备专题整体性研究著述的连贯统一,四个“专题”内的各篇论文之间也没有上下文的直接联系,而是一种研究“大方向”内的多篇专论组合。
《协奏曲对话》则是一本典型的学术专著,它最初的学术形式是科尔曼于1997——1998在哈佛大学的系列讲座(NortonLectures)。
这本研究协奏曲的著作并不是一本“专题史”,因为它不是从“史”的思路来探讨协奏曲的艺术演进。
科尔曼在此进行的是对一种音乐体裁的多方位考察。
在科尔曼看来,协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裁,展示两种不同个性的“关系”是它的艺术本质,其具体表现是独奏与乐队这两者之间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织体和多样的音乐态势。
因此,作者的论述抓住的是这一特定体裁中的多种“艺术问题”,通过细致精要的分析,阐释“对话”关系里的不同“角色”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这样体例的研究著述明显有别于“史论”,应当看作“专论”,它是基于整体构思和系统论述的专题探究,全书章节的上下文之间体现出研究与展示的逻辑发展。
这本著作的学术内涵与著述样式无疑表明了它作为学术专著的文献意义。
论文集指由多位学者撰写的论文合集,它往往是在一个“大专题”之下几个分类专题的论文组合。
论文集由一位(或两位)学者主编,作为主编的学者也可能是作者之一。
另外,主编者都会撰写一篇序言或导论,对论文集的内容作一总体性的导引说明。
由于论文集是多位学者研究成果的“汇编”,写作体例很难统一,但其内容仍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形成关联。
更重要的是,由于各位学者在“大专题”的框架之内分别探讨不同的“专业问题”,论文集中的各篇论文都有可能展示独特的视角和触及问题的深层,由此体现较高的学术意涵。
正是这一文献特征,使得论文集成为最受学者重视的“学术文本”之一。
从我了解的情况看,自从八十年代以来,编辑各种专题的论文集已成为西方音乐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工作。
这里仅举一例,可以看出论文集的文献特征。
由著名女学者帕斯勒(JannPasler,新版《新格鲁夫》“音乐学”条目的作者之一)主编的《面对斯特拉文斯基:
人、音乐家与现代主义者就是一本典型的专题论文集。
除“导论:
斯特拉文斯基研究中的问题”(主编者所撰)之外,全书共由二十一篇论文组成,全部论文又归结于斯特拉文斯基研究在不同视角中的六个专业问题,它们分别是:
俄罗斯背景,舞蹈、戏剧与艺术协作,理论考察,晚期音乐中的作曲实践,潮流与作曲家的同代人,加利福尼亚时期的“个人肖像”。
这二十一篇论文从各个角度全面、详细地探讨了斯特拉文斯基的艺术生涯和创作特征。
虽然各篇论文中的“研究问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大专题”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将斯特拉文斯基置于西方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中,对这位二十世纪音乐巨匠作为人、音乐家和现代主义者的“三重角色”进行新的审视。
《面对斯特拉文斯基》以新的史料、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表达了当代西方音乐学家对这位现代派“文化名人”的理解与诠释。
“纪念论文集”是论文集文献类别中的一种特殊样式。
按照国际学界的优良传统,对学术领域内一位德高望重、硕果累累的前辈学者的华诞献礼,是专门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
这种论文集通常约请多位著名学者撰写新的论文,其中有一至二篇会专题论述这位前辈学者的学术生涯与贡献,其他各篇论文并不研究这位学者本身,但全部都涉及他毕生研究的各个领域。
这类纪念论文集一方面表达对这位学者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论文的形式推出相关专业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扩大学术的影响。
笔者书架上的《音乐史研究:
H.C.罗宾斯·
兰顿七十寿辰纪念论文集》[xxxiii]正是这样一种音乐文献。
作为当代西方研究古典主义音乐的学术权威,兰顿关于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著述已成为这些专题领域的“经典文献”。
在兰顿七十寿辰之时,向这位著名学者献上这样一本纪念论文集自然是西方音乐学界顺理成章的工作。
这本论文集中有两篇文章与兰顿的学术生涯直接相关:
一篇是专门描述兰顿与他于1949年创立的“海顿学会”;
另一篇则展示了兰顿四十年代至今各种学术成果的详尽目录(著作、论文、论文编辑、乐谱编订、书评、作品解说等,总共为516种!
)。
其余十二篇论文都涉及到兰顿的学术研究领域,内容相当丰富。
从D.斯卡拉蒂的歌剧《托洛米欧与亚里山德罗》到莫扎特《魔笛》,从海顿的田园曲到海顿的伦敦交响曲,这些专题不一的论文既有对作曲家史料的梳理与相关文本的考证,也有基于作品研究之上的风格阐释。
这些论文在此的汇集,无疑是古典主义音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