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843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格拉底的思想及其影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了道路。

4、辩证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

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

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

第一,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

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5、教育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

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

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人们称其教学方法为“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因而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6、伦理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

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7、爱情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爱是对美的企盼,美貌、智慧和美德都被讨论。

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人对少年的爱,说男人不应该在这些尚未了解基本美德,也未定型的少年身上下功夫,他们更应该去爱一个男子并长相厮守,并强调两人间若只有美德与知识的交流最为崇高。

8、治国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

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2、苏格拉底思想的意义

A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很重视教育,他以哲学家的沉思和教育家的责任来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对我们现实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

他的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只是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的直接相关。

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只是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这种方法包括:

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谈话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

B苏格拉底哲学对近现代的影响

苏格拉底虽然已经远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却是不朽的,不仅影响着近现代哲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也对我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苏格拉底哲学对现代哲学理论的影响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理性和启蒙思想的传播的论据多取自于苏格拉底的生活,思想和命运。

他们把这些利用于对宗教神学,教会制度,旧制度和旧观点得批评之中。

爱尔维修就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思想家理想的宣传者世界的启蒙家是各个时代,各民族的僧侣和祭祀所灌输的迷信和谎言的敌人。

狄德罗利用苏格拉底启蒙活动的例子和宗教教会及宗教联盟进行斗争;

霍尔巴赫也认为,苏格拉底是当时宗教不荣幸的牺牲品。

卢梭也用苏格拉底的启蒙思想及上述启蒙思想家的解释来反对基督教会及其思想体系,认为苏格拉底的美德是“最有智慧的人的美德”,苏格拉底让人们与诡辩哲学家斗争,并为其真理而死。

卢梭他在自己的《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书中高度评价苏格拉底的纯理性主义,他认为所有社会美德和防备人们的恶举,并不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而恰恰是在同情他人的自然情感中。

赫尔达也非常关注苏格拉底和他的学说,他认为“人道是人的本质目的和人类历史的目的”他也在自己哲学史中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维和作用。

当时的启蒙哲学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康德对哲学的理解受到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很大的影响。

依靠苏格拉底的思想康德批判了经院哲学概念。

他认为,“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恰恰是他给哲学精神和所有投机的大脑以全新的方向。

”康德还高度评价了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强调了他的教育意义和对后世辩证法发展的重大作用。

黑格尔对苏格拉底本人的传奇经历和哲学也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

他认为苏格拉底“不仅是哲学史中及其重要的人物———古代哲学中要有趣味的人物。

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他是精神本身一个主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在他身上以及思想方式表现出来的。

”他还认为,直到现在,苏格拉底的影响仍在哲学,宗教,法律等领域继续存在。

更有趣的是黑格尔认为,雅典城邦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他的主观认识原则是非常强大的,它影响了太多的雅典年轻人以致动摇了城邦的法律和道德制度。

在那之后,内心的信念成了人们行为的原则。

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有关苏格拉底的文献中,在许多理论方面的着作和宗教性的解释当中把苏格拉底与耶稣做各种类比,占有很明显的位置,在苏格拉底的观点中寻找耶稣的因素,在耶稣精神中寻找他们的共同点。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德国理论家鲍尔的着作《苏格拉底与基督》一书就是典型的代表。

此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年轻的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批评了鲍尔的观点,认为他忽略了哲学与宗教,苏格拉底与基督,以及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原则性的区别。

十九世纪的英国伦理学家边沁把苏格拉底看作是“神学文献中最杰出的作品”,认为苏格拉底是“道德之父”,同时也是道德神学家。

十九世纪丹麦的存在主义者克尔凯·

格勒也从宗教伦理学角度阐释了苏格拉底。

与黑格尔一样他也把苏格拉底看做是最有趣的人。

但有趣的人和有趣的生活不是为了假装热心而做的,仅仅是命运所决定的财富,这种财富同其它精神财富一样,都是以深深地伤痛为代价的。

苏格拉底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是世上最有趣的生活。

尼采是长期以来在有关雅典哲学家的争论中反对苏格拉底最激烈的学者之一。

“对尼采来说,苏格拉底使衰落的起点,所有大哲学家都出现在他以前,到他那里就变了,西方从此再不能见到前苏格拉底的信息。

”但尼采也对苏格拉底的才能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说他是不仅善于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遵循自己理性主义的观点,并凭借思想战胜怕死的心理而善于死。

存在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雅斯贝尔斯把苏格拉底和释迦牟尼孔子耶稣等并列,视其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声望的人。

他还认为苏格拉底是“哲学的殉难者”。

他自寻灭亡,对他的审判和处决不是司法上的他杀而是司法上的自杀。

从二十世纪开始,随着学者们对苏格拉底研究的深入,苏格拉底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苏联和中国学术界也开始反思以往对苏格拉底的不公正的评价,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可以说无论是在哲学,政治学领域,还是在美学还是教育思想等方面,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苏格拉底的影响,正如让·

布伦所言,“苏格拉底的信息永远被人们用来尽可能的派各种各样的用场。

尽管那些审判者想强迫他无言,这个在雅典响起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声音从未沉寂过。

2.苏格拉底哲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诠释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我们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们读懂了苏格拉底就读懂了拥有幸福人生的书。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的丑和他的哲学一样出名,但他仍然每天到广场去演讲。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人活着的主要特征是感受,感受来自现实,人应该活在当下,解决好自己的事物。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长相而感到烦恼的时候,那你才是真的蠢!

你以为走在大街上别人关注你笑话你,那么你错了,他们关注的只有自己。

如果你是丑小鸭那么你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相信丑小鸭也是美的,而不是变成白天鹅。

没有现实就没有幸福可言,找到活着的意义,才能打开幸福之门。

苏格拉底一年四季都只穿着一件长袍,经常不穿鞋,吃的东西也很不好。

但他仍然过的很开心,那些宠爱自己肉体的人往往得到相反得结果,一到中年百病缠身挥之不去,因为他们都忘记了肉体不是用来宠爱的而是用来生活的,真正宠爱自己肉体的方式是让他得到锻炼。

苏格拉底说:

如果你想要让土地带来丰盛地果实,你就是必须得耕耘这块土地。

如果你想要从羊群里获得财富,你就必须好好照管羊群。

如果你想要使身体健康,你就必须使身体成为灵魂的仆人,用劳动出汗来锻炼它。

造物主赋予我们劳动的双手就是为了让人们去缔造幸福而不是不劳而获,坐享别人的成果。

尽管苏格拉底为了论证自己的哲学在哲学中引入神学目的、灵魂等概念,使精神和物质明确的对立起来,成为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但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扞卫了他的信仰,实现了智慧与人格的完美结合。

不愧为人类道德的化身,逍遥人生的鼻祖,西方哲学的一座丰碑,在那样古老的时代,产生他那样受时代局限的而又很深刻的哲学,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C?

苏格拉底思想的地位和社会意义

 ?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

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

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

他认为:

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

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

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

“认识自己(Know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

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

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

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

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

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

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

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

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

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

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

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

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

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

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

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

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

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

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

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

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屈服,是对德行的背叛。

他选择赴死也是最后一次用行动来证明诠释善和德的意义。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对一种理念的信赖,相信这种理念是超越时间一切而必将永恒,并将该理念作为自己行动指南。

有了这种信念,便有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了信念,便生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软弱,知道自己的欠缺。

就会自省,就相信灵魂的不朽,就会努力驾驭自己的凡身肉胎,为拯救自己的灵魂而努力。

有了信念,就不会在意世俗的评判,就会执着于自己忠实的信条和原则,虽九死而不悔。

有了信念,就能活出生命的圣洁和崇高。

苏格拉底的信念是德行,因此他一身都为德行呼吁,一心想帮助青年接受德行的归化,从而以教导青年为己任,不顾人们的讥讽和侮辱,慨然每天到人多的地方和青年人讨论人生和社会的种种问题,这就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丑恶,这也是他招致小人和当权者忌恨的原因。

苏格拉底正因为坚持信念而得到了最大的心灵自由,他的灵魂超脱了他的身体,超脱了这个世界。

他追求德行,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德行,外部的原因不能剥夺一个人的德行。

所以他能从容坦然选择死亡,从判刑到行刑的三十天中,他寝食如常,神情安然,谈辩从容。

直到最后沐浴更衣,平静的饮下毒酒,并不忘叮嘱弟子代他向药神还愿--他相信他的灵魂会永存,在另一个世界里,他希望自己还要探索追求德行,因为他坚信灵魂应该到更高的境界。

生死瞬刻间,还能整理仪容,从容交代,这就是人格的力量,而这种大写的人格正是出于对自己坚持的信念。

惟有坚守自己信念的人才会有这等大勇殉道,才能如此从容平静,才能有如此的定力,真真是视死如归。

后世无数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如米什莱、布莱尔、克鲁泡特金、秋瑾、谭嗣同,也都莫不是从容冷静地以选择死来表示对自己信念的证明。

然而这种因信而生的大勇却绝不是莽夫之勇,也不是愚昧迷信。

这种大勇正源于深刻的理性思考。

理性是什么?

古往今来,先贤哲人都对它做了许多探究,正如雅斯贝斯所说:

“完成从而认识理性是什么,从来是并且永远是真正的哲学任务。

”现代词汇“理性主义”实际上是很晚才出现的文化符号(我们可以在拉丁文ratio中找得到它的直接源头),但作为人类精神自我超越标志的理性却有着无法追溯的悠久历史。

在这段远未终结的历史中,理性的内涵及作用都发生过巨大的变化,并在近现代文化中直接支配着历史的进程。

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

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

结合本文,我们可以把理性界定为对认知的热诚追求加上活泼、进取、超然、客观的批判思维方式,可以这么概括理性,那就是认识与批判。

伽达默尔认为理性的主要功能除了对认识统一性的“坚持不懈”的迫切要求意义外,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批判性的理性。

雅斯贝斯认为理性永远不会变成必然会限制自己和固定自己的那种占有性的认知作用,“理性粉碎了狭隘的伪真理,消解宗教的狂热,它既不容许情感上的慰藉,也不容许理智上的慰藉。

理性是‘理智所感到的神秘’,不过理性却在理智的一切可能性中发展理智,俾使它自己感到这个神秘是可以言说的”。

苏格拉底一直努力想让人认识到人是不完美的,人必须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和实践才能接近完美,而这样做就必须用理性指导,执着的追求真理,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真理。

所以他以“从容赴死”的形式,证明自己的无辜和理性精神必胜,也向世人和历史宣布了走向极端的“雅典民主”不可磨灭的罪行。

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以预言家的口气对陪审团说:

“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

你们去继续生活;

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

首先,他认为人是无知的,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获得知识;

其二,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

所以他呼吁人们关注自己的灵魂,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到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他自己而达到真理。

这样的人就会在这个世界面前感到谦卑,感到人的不完美,就会有所敬畏,就知道人是胜不了天的,就会更自觉地用理性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

两千四百多年以来,文明的不断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同时也“破坏了带给人类生活意义的精神价值”。

如果一个群体的传统里缺失理性,就缺失自省精神基础,又会怎样呢?

这个群体的文化和传统会有缺失--正如在苏格拉底时代的那种民主最后成为实际上的反民主一样,这样一个将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群体也一定会在其文化中因缺失理性而缺失人性,因为这样的群体只能相信人治,而人治的结果必然是否定理性、遏制思想自由。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里,民主的意义和价值往往被扭曲,成为野心家用来愚民的空头支票。

另一方面,民众往往也会自觉地把一个处于最高位置的人神化,创造一个适应人治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始终如一的价值和道德观,只有一朝天子一朝臣民的投机乡愿心理温床。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里,忠臣的就义也就只是一种变相的殉葬,悲壮惨烈,然只是为一昏君或暴君尽忠而已,就如当年日本战败时,那些剖腹自杀的日本文武官员一样。

如果一个群体的传统文化里因为没有一个恒定的、有理性的信念,其成员就会自然而然怀着盲目的崇拜和忠心将所有希望和最高价值都交托给一个掌握了最高权力的人,那又会是怎样的呢?

苏格拉底的哲人生涯可以概括为对理性的信念和追求,而苏格拉底正是通过从容赴死体现了他的学说:

追求理性,追求真理,哪怕面对着大多数也决不盲从苟且。

也通过他的死,他唤醒人们:

人是多么狂妄虚骄,缺乏理性,如果不能自觉用理性来指导自己,人就会误用自己的热情,滥用自己的权力,把美好的理念变成闹剧甚至悲剧,公平正义资源也就得不到合理分配和利用。

他身后两千多年里,人们为建立合理民主制度不断努力,付出了巨大代价。

雅典民主通过苏格拉底的死而成为后世的教训,唤起人们对非理性的警惕,民主制度才能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虽然迄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哪一种民主制度是最完善合理的,但至少人们已意识到:

民主不是简单的多数主宰一切,不是粗暴的铲除异己;

对民主的热情不能取代对民主的理性执行,理想的民主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以包容多元为其内涵。

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群体也一定会在其文化中因缺失理性而缺失人性,因为这样的群体只能相信人治,而人治的结果必然是否定理性、遏制思想自由。

他身后两千多年里,人们为建立合理民主制度不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