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737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

●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

●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

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

●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

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

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课时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1课时

三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四表内除法

(一)………………………………………………………9课时

五厘米和米………………………………………………………………4课时

◎我们身体上的“尺”…………………………………………………1课时

六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二)………………………………………14课时

七观察物体……………………………………………………………2课时

八期末复习……………………………………………………………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

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

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

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

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

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

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

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

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

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

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与加、减含义的契合程度要低于后者。

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

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竖式计算。

45+1780-59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用卡片出示)

2+4+3=30+40+20=2+30+5=

70-30-20=17-7-5=14-9-2=

提问:

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3.揭示课题:

连加、连减

【设计说明】复习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实现知识迁移,为下一环节学生主动探索100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笔算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谈话: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9+27+26。

启发:

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

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组织交流:

(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讲解:

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

(边板书边介绍)

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1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

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小结:

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

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

90-25-28=□。

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计算时,要先算什么?

谈话:

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

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反馈: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设计说明】例题的教学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先让学生分两步列出竖式,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通过比较发现两种写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将两个竖式连写比较简便。

“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减式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再次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

这样,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计算方法的比较、总结与提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名板演。

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场景图和第

(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

(2)题,提问:

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

追问:

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

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再问:

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

(略)

【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样,各有侧重。

第1题重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

第2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第3、4题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4页。

1、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26+25+38=70-18-26=

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

2、口算

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12+8+20=  50-30-6= 42+8-30=

78-18-8=78-40-6=  52-12+8=

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

(二)学习新知

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

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

2、出示例3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图意。

(1)师:

在图上你能知道了哪些条件?

要求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呢?

3、尝试列式。

启发提问:

(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

(板书)

小结性提问:

(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的一道题。

(1)60-38+40=

(2)这道题有什么特点?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练习

基本练习 

1、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在书上填数。

3、想想做做第3题。

提高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

师:

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要求还剩多少棵?

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现在一共多少棵?

又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想想做做第5题。

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

女生栽树多少棵?

(四)作业设计

教材第3页想想做做第1题。

《练习一》

第1题这样的口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经常练习。

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适当分析。

第3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题每条线上的数的特点:

左边一题,每条线上三个数的个位上相加的和都是10;

右边一题,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中,都有43和17这两个数,因此,都可以先算43+17=60,再用60分别加每条线上的第三个数。

第4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思考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洁的解题思路。

例如,解题时可以这样思考:

两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苹果,所以只需要考虑另外4筐中的2筐。

参考答案:

应交换28个和22个苹果的这两筐,或30个和24个苹果的这两筐。

《解决问题(课时1)》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问题结构开放,解法灵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为后面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做一些经验和方法上的准备。

例3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实际问题。

例题要求把两串数量分别是8个和12个的彩珠调整为两串数量相同的彩珠,且对调整后两串彩珠的数量没有提出限制条件。

选择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至少有三点好处:

一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二是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封闭结构,丰富了数学课程内容。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明确两串彩珠相差4个,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由于题目允许调整前后彩珠的总数量发生变化,这就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所以在提出问题后,教材没有作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通过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思路。

第一、二种思路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一串彩珠的数量,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也相应地变化;

第三种思路是通过移多补少,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不变。

这里的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没有优劣之分。

教材的最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梳理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4道题。

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和现实的情境,掌握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逐步提高学生有序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第1题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完成填空,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考过程。

第2题以直条图的形式呈现问题,启发学生先想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再根据相差的数量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3、4题都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其中第3题是先求鸡的总只数,再解决卖掉多少鸡后,鸡和鸭同样多的问题;

第4题是先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再解决怎样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

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相关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实质,进而获得更一般的解题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教学例3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4个。

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交流时,一要注意启发学生把两串彩珠一一对应地进行排列;

二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四要注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时只要抓住两串彩珠相差4个这一关键,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完成解题后,要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整理思考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都能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

3.“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引领学生经历“借助操作思考——借助直观思考——借助想象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数学地思考和有条理地表达。

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摆好两行小棒,再一边拿小棒一边完成填空。

组织交流时,要着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2题可以先出示第

(1)题的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要让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要先知道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梨比苹果多7个”完成填空。

如果学生中出现其他不同方法,如“梨减少4个,苹果增加3个”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解决问题时应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应一味地追求方法的不同。

接着出示第

(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4题的第

(2)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课时2)》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思维。

例4首先呈现了三个小朋友做花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主动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以及运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揭示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条件用圆片摆一摆。

这里“摆一摆”的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依据操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