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1214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Word下载.docx

(5)吃团年饭:

团年饭意为一家团圆。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

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

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

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6)吃饺子。

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7)拜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

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

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时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也不能随便开玩笑。

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

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要携带礼物,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过年时,招待宾客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

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4、春节的诗词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第二课元宵节

1、元宵节的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

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2、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逐渐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都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其亲信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齐王刘囊耳中,他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铲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观灯。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宋朝时又出现了“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耍狮子。

“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4)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李世民,于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

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

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元宵节的诗词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第3课填仓节

1、填仓节的简介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

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

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2、填仓节的由来与传说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

“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

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

“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

”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

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填仓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仓官。

仓官是谁?

在民间有两种传说:

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

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

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

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

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

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

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

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

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为天穿节,相传这一天为女娲补天日。

在远古时期,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荡,猛兽巨鹰横行扑食难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

这时被称为人类始祖的女娲氏,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

女娲氏又斩断巨龟的四条腿,用来支撑天的四方,并且杀死猛兽巨鹰,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乐业。

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

苏轼曾有:

“一枚煎饼补天穿”的诗句,故正月廿五又称为“天穿节”、“天仓节”。

2、填仓节的习俗

(1)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和顺、榆社蒸谷面团。

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

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

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

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

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2)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

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

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

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

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

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

吕梁地区喜吃糕。

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

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

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

山西境内旧有民谣:

“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

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

”讲的是填仓的民俗。

城镇里的平民百姓虽不举行祀祭,但在这一天都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比喻添仓。

当天天津地区必吃米饭熬鱼汤,吃鱼比喻连年富裕有余(鱼)之意;

山西地区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

老北京人则全家要吃烙饼,吃薄饼卷“盒子菜”。

吃饼有饱腹胀满填仓之意。

盒子菜是老北京时传统吃食,由熟肉铺或猪肉杠子(猪肉铺)制作出售。

那时四九城里最盛名的是西单天福号酱肉铺、前门外粮食店的福云楼等。

将酱好的清酱肉、酱肘子、猪头肉、猪肚、猪肝、酱口条等京味酱肉,分别放入雕漆食盘内,然后装进有九个格子的食盒内,顾客订购时,用带手提梁的笼盒负责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饼时抹些甜面酱夹些大葱丝一起服食。

(3)地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

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

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

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

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

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

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

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4)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5)禁止外借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

讲究喜进厌出。

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

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

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

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

(6)点灯祀神

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

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

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7)祭奠仓官

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人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

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4、填仓节的诗词

填仓节有感

揭下华笺柜底藏,再鸣鞭炮爆灰仓。

杯中春酒依然美,土里冬虫早已僵。

老子丹灵除隐患,娲神石灿降吉祥。

和谐社会食丰廪,温饱无须拜稷王。

柴灰洒囤扫西墙,老令如今少效方。

油炒鱼求风雨顺,汤蒸糕喻稻花香。

尚新文友宜沽酒,循旧农人不卖粮。

盛世三餐多美宴,仓官不用济饥荒。

填仓节

正月填仓日,农家祀福时。

画屯灰做谷,焚纸告神知。

第四课春龙节

1、春龙节的简介

每年农历的二月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春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月二,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天里蛰伏在洞穴里的动物开始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

古书记载,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龙抬头得名于此。

二月二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谚“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2、春龙节的由来与传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夏历二月初二,传说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

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

传说一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

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

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

"

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

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玉米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或中美洲,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以后直到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

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十六世纪明朝后期,玉米才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唐朝人们是不可能见到玉米的,更不要说爆玉米花了。

因此上面的传说翻了严重的历史错误,请小朋友们不要相信,也不要再传下去了。

传说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在这泥土 

气息浓郁的童谣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一个龙女。

龙王想,要是再有个公主,儿女双全,那该有多好啊!

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就给龙母吃了一粒仙丹,不久,龙母就怀孕了。

第二年二月二,龙母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对龙宫的生活厌倦了,渴望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幸福。

龙母知道女儿的心,她劝公主说:

“孩子,龙宫里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要到人间去呢?

”龙女说:

“龙子龙孙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有乐趣的生活。

”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

悄悄地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带了一个锦囊。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飞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只见远远地都干裂着嘴巴,庄稼都低垂着头,太阳正火辣辣地烤着大地,不远处,一个青年在田里吃力地劳动,公主 

走过去,问道:

“这么旱的天,你种地会有收获 

吗?

”农夫苦笑着说:

“有什么办法呢?

家里的老母亲还靠我养活呢!

”龙女很同情他,从锦囊中取出几粒红豆,向地里一撒,一会儿,田里就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了绿色。

农夫一看赶忙向她行了个礼,说:

“仙姑,这儿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仙姑救一救穷困的百姓。

”龙女非常感动,她想,他真是个好人,一心想着别人。

真是我的知音啊!

于是,她从锦囊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酣畅地下了下来。

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人们脸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了红云,说:

“不用谢我,只求我俩百年好合。

”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离宫出走的事被龙王知道后,龙王非常恼怒,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

龙母天天想念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

她的哭声变成了雷声,她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文化由来

民谚曰: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

寿春岁时记》云:

“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

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历史由来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

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

在临潼骊山 

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

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

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

“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

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

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

”水生问:

“如何制服它呢?

”老伯说:

“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

”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

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

“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

“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

“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民间由来

在民间,传统说法是在整个正月里都不能剪发,因而老百姓都选择在正月过后的二月二剪发。

喻示新的一年要开始,同时也给家人带来好运气。

民间传闻

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惊蛰就在农历的二月初二前后。

蛰者,动物冬眠也,是动物们对冬季寒冷且食物不足的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

春二月,天气转暖,蛰居了一冬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及许多哺乳类动物都受到了惊动,要从藏身的地方钻出来活动筋骨 

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3、春龙节的习俗

(1)祭龙

在过去,龙抬头节是祭祀龙神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不过,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南方,人们也把二月初二作为“土地公生日”,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2)撒灰

这一节俗,由来已久,直到今天,许多乡村地区仍然流行。

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

具体做法,各地不同,大致为:

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

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

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

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

撒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