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1121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述宾短语Word文档格式.docx

○《左传·

昭公元所》:

后子享晋侯,造舟于河。

本例中的“造”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舟”作受事宾语。

文公十年》:

宋公违命。

本例中的“违”也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无生名词“命”作受事宾语。

2)有生名词也常是受事宾语。

与无生名词构成受事述宾不同的是:

有生名词所表示的人物等是有意志的,有的受事是被迫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有的受事则是情愿承受述语所表述的行为。

支配动词和人事动词带有生名词做宾语后,常构成受事述宾。

桓公十一年》:

宋人执郑祭仲。

本例中,“执”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郑祭仲”,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

○《公羊传·

僖公元年》:

公子庆父弑闵公。

本例中,“弑”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闵公”,但宾语是被迫承受行为。

桓公六年》:

郑太子忽帅师救齐。

本例中,“救”是支配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齐”,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

成公三年》:

王送知罃。

本例中,“送”是人事动词,其后带有生名词“知罃”,但宾语是情愿承受行为。

注意:

及物情态动词也可以带由有生名词充当的受事宾语。

○《韩非子·

说林上》:

卫君怨吴王。

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怨”,其后带有生名词“吴王”充当受事宾语。

○《荀子·

大略》:

晋人欲伐卫,畏子路。

本例中,及物情态动词“畏”,其后带有生名词“子路”充当受事宾语。

2)感知动词、情态动词中的及物动词后边带的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之字短语、其字短语等抽象宾语,通常也是受事。

○《孟子·

梁惠王下》:

诸侯将谋救燕。

本例中的宾语“救燕”是谓词性宾语,动词“谋”是情态动词。

○《史记·

殷本纪》:

纣怒曰:

“吾闻圣人心有七窍。

本例中的宾语“圣人心有七窍”是主谓性宾语,动词“闻”是感知动词。

儒效》:

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所以周公护卫成王继承武王之位来统治天下,是担心天下人背叛周王朝。

本例中的宾语“天下之离周也”是之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恶”是情态动词。

难四》:

子产憎其为人也,且以为不顺。

本例中的宾语“其为人也”是其字短语作宾语,动词“憎”是情态动词。

代词“之”等所指代的如果是事实,这样的宾语也是抽象受事宾语。

成公五年》:

(重人)曰:

“梁山崩,将召伯宗谋之。

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梁山崩”,是抽象宾语。

外储说右上》:

卫君之晋,谓薄疑曰:

“吾欲与子皆行”。

薄疑曰:

“媪也在中,请归与媪计之。

本例中的“之”指代的是“吾欲与子皆行”,是抽象宾语。

4)引语动词所带的引语也是受事宾语,最常带引语宾语的是“曰”和“云”。

其中“曰”可以带各种引语。

引语的内容可以说没有什么限制,日常对话、书面语言、转述已有的话等都可以用在它的后面。

滕文公上》:

孟子曰:

“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日常对话。

成公七年》:

巫臣自晋遗二子书曰:

“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

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书面语。

《书》曰: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本例中的引语,所引用的是转述。

注意1:

“云”后的引语是有限制的,一般用来引用已经存在过的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如文献、熟语、他人的言语等。

换句话说,“云”后的引语往往是转述或重复已有的话。

孔子曰:

“《诗》云: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

(孝顺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永远恩赐那些孝顺的人)

本例中所引用的是《诗经》,这种用法很常见。

僖公五年》:

(卜偃)对曰:

“童谣云:

‘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本例中所引用的是童谣。

○《庄子·

寓言》:

庄子曰:

“孔子云:

‘夫受才乎大本。

本例中所引用的是孔子的话。

注意2:

由于“云”常是引用已有的话,所以其后的引语有时可以不出现。

此时,“云”后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在前文已经出现过。

说难》: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亦云。

(亦云:

也是这样说(“不筑,必将有盗”))

襄公二十六年》:

行人子朱曰:

“朱也当御。

”三云,叔向不应。

(三云:

说了三遍(“朱也当御”))

2、处所述宾短语

处所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处所,有的表示时间。

常带处所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居止动词、运动动词,其后的宾语一般是可以表示处所的名词和方位短语。

十过》:

(平公)乃召师涓,令坐师旷之旁。

本例中的“坐”是居止动词,“师旷之旁”是方位短语。

定公五年》有渔夫者,下船而来。

本例中的“下”是运动动词,“船”是表示处所的名词。

人世间》:

孔子适楚。

本例中的“适”是运动动词,“楚”是表示处所的名词。

成公二年》:

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本例中的“如”是运动动词,“华泉取饮”是方位短语。

“适”一般表示长期停留在所到之处,而“如”则表示到某处去后,完成任务即返回。

项羽本纪》: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霸上”是方位短语。

个别的居止动词和少数的运动动词可以带时间宾语。

昭公二年》:

死在朝夕,无助天为虐。

本例中的“在”是居止动词,带时间宾语“朝夕”。

○《墨子·

尚贤中》:

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

本例中的“至”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今”。

祭之,之明日而亡。

本例中的“之”是运动动词,带时间宾语“明日”。

3、对象述宾短语

对象述宾的宾语主要表示对象,少数表示与事。

在行为活动中,承受行为,同时又并非完全消极、被动的一方是对象,动词带有对象宾语后构成对象述宾。

对象宾语一般由有生名词来充当,可以构成这种述宾的,通常是不及物人事动词和准它人事动词。

对象宾语所表示的人,可以是情态对象、交际对象,有的是与事。

1)情态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的是包含有某种情态的行为,同时这个宾语所表示的人物,大多还决定了施事主语完成该行为时的意志。

在多数情况下,施事都是顺从情态对象的意志,少数是违背情态对象的意志,不及物人事动词常带这种宾语。

管蔡世家》:

十五年,楚围郑,郑降楚。

本例中的施事“郑”,顺从了宾语“楚”的意志。

僖公二十五年》:

戊午,晋侯朝王。

本例中施事“晋侯”与情态对象“王”之间的关系与上例中的关系类似。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刑人惟恐不能罚尽,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本例中的施事“天下人”与“之”(指代秦王)的意志相背。

2)交际对象做宾语时,它主要承受某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要求承受行为的一方总要有某种反映,至少这个对象是在听,所以也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

准它动人事动词可以带这种宾语。

僖公十五年》:

公号庆郑。

本例中,“号”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

宾语是对象宾语。

哀公十一年》:

吴子呼叔孙曰:

“而事何也”。

本例中,“呼”是准它动人事动词,所表述的是言语行为,宾语是对象宾语。

文公十三年》:

鲁祭周公。

本例中“祭”是准它动人事动词,在古人看来,被祭的周公是有反映的,宾语是对象宾语。

3)在行为过程中,与事比对象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他们通常要直接参与动词所表述的行为;

不及物人事动词中的“盟”、“会”可以带这种宾语。

成公十一年》:

晋郤犫盟秦伯于河西。

襄公十九年》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

上两例中,“盟”与“会”都不是纯单方的行为,宾语所表示的人也参与其事,所以它们的宾语是与事宾语。

4、原因述宾短语

原因述宾短语表示原因或目的,经常带这种宾语的主要是不及物情态动词。

○《战国策·

赵策一》:

甘露降,风雨时至;

农夫登,年谷丰盈,众人喜之。

本例中,“喜”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

的部分。

宾语“之”表示原因。

杂记下》: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本例中,“耻”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

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曰:

“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本例中,“惑”是因为“之”,而“之”指代的是前面加·

其后宾语表示目的的动词不多,主要是可以带多宾语的动词“死”、“鼓”等。

○《论语·

宪问》:

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召忽死之:

召忽为公子纠而死。

本例中“死”的目的是为“之”,而“之”指代“公子纠”。

宾语“之”表示“死”的目的。

庄公十年》: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在长勺交战,庄公将要为开战击鼓。

本例中“鼓”的目的是为了“之”,而“之”指代“开战”。

宾语“之”表示“鼓”的目的。

5、“以为”类述宾短语

动词“以为”、“以……为……”是个比较特殊的动词,它既可以表示“使……为……”、“用……做……”,又可以表示“认为……”、“把……看作……”。

一般地说,“以为”后的宾语如果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常表示“认为”。

齐策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秦始皇本纪》:

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

以上两例中的宾语分别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以为”都表示“认为”。

如果用“以……为……”,主谓短语的主语和谓词分别处在“为”的前后。

存韩》:

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

本例中的“以秦为不义”,大体相当于“以为秦不义”。

说林下》:

郑人以其子为智。

本例中的“以其子为智”,大体相当于“以为其子智”。

注意3:

“为”的宾语如果是名词性词语,则存在两种可能。

这两种可能与名词的语义特点有关。

1)如果“为”后名词所表示的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成为的,或通常不是人力所能成为的,这里主要表示“认为”。

○《晏子春秋·

内篇杂上》: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敝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

(晏子出使晋国,到中牟,看见一个头戴着破帽子、翻穿着皮衣、背负着柴草,在路边休息的人,认为他是君子。

本例中的“君子”主要是靠自己努力之后才能成为的,所以表示“认为”。

楚策三》:

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

(那郑国和周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漂亮,站在大街巷口,如果不知道,初次见她的人,还认为是仙女下凡呢。

本例中的“神”,非人力所能成为的,所以表示“认为”。

2)如果“为”后名词所表示的人、物,是他人的力量所能致使的,尤其是表示某种身份,“以为”、“以……为……”常表示“使……为……”、“用……做……”。

楚策四》:

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

本例中的“上卿”是可以任命的,“以为”表示“使……为……”。

赵策四》:

必以长安君为人质,兵乃出。

本例中的“人质”是人力能致使的,“以……为……”表示“用……做……”。

注意4:

有时单用一个“以”可以表示“认为”,例如: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齐策一》: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二、致动述宾短语

致动述宾可以分为使动和意动两类。

1、使动述宾短语

使动述宾常用动词、形容词构成,此外数词、名词有时也能构成这种短语。

1)动词使动述宾(其难点是如果区分和判定动词的属性)

状态动词、准自动动词常构成使动述宾,此外少数及物动词也能构成这种短语。

状态动词通常只带使动宾语,所以它们最常构成使动述宾。

尽心下》: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立于天下的中央,使天下的百姓安定。

本例中的状态动词“定”,与加·

的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僖公三十年》:

焉用亡郑以陪邻?

(怎么能用使郑国灭亡的方法来强大邻国呢?

本例中的状态动词“亡”,与加·

的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以上二例都是状态动词构成使动述宾。

准自动居止动词、运动动词、不及物情态动词、不及物人事动词都常构成使动述宾。

魏公子列传》: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军。

(魏王很害怕,派人让晋鄙停止进军)

本例中的居止动词“止”与加·

的主谓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

(晋国军队将楚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楚国,用来换取知罃)

本例中的运动动词“归”与加·

定中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昭公二十年》:

无极曰:

“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

本例中的不及物情态动词“忧”与加·

有生名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齐策六》:

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

本例中的不及物人事动词“朝”与加·

及物动词中的生活动词,及某些介于及物和不及物之间的及物动词也可以构成使动述宾。

从语义上看,这些可以构成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是些未成年人就可以完成的基础生活行为。

这样的动词常用的有:

饮、食、衣、枕、观、视、见、从等。

田敬仲完世家》:

太史敫女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桓人,怜而常窃衣食之

本命中的生活动动词“衣食”,与加·

的他称代词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微子》: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本例中的生活动词“见”,与加点的其字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

本例中的生活动词“从”,与加·

的数量短语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以上的及物动词都构成使动述宾。

2)形容词使动述宾

形容词的性质与状态动词接近,它们也常构成使动句。

○《国语·

齐语》:

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

(齐桓公知道诸候都归向自己,所以使诸候减少礼物而注重礼节)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

(儒者在朝内做官就会使政治美善)

李斯列传》:

贫者富之,贱者贵之。

(贫穷的人使他富裕,卑贱的人使他高贵。

3)其他使动述宾

数词与形容词的性质接近,所以有时也能构成使动句,例如:

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学做一遍就会了,我就学做一百遍;

别人学做十遍就会了,我就学做一千遍。

货殖列传》:

枣栗千石者三之。

名词一般不做谓语,所以它构成使动是活用。

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收我为门客。

定公十年》:

尔欲吴王我乎?

(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以上二例都是名词活用后构成使动述宾短语。

2、意动述宾短语

与使动述宾相比,意动述宾主要表现为一种主观认识,所以常由形容词构成,此外名词活用也能构成意动述宾,而动词则一般不构成意动。

以下是形容词构成意动述宾:

尽心上》: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上东山才认为鲁国小;

登上泰山才认为天下小。

○《吕氏春秋·

适度》: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人主自认为智慧而认为别人愚蠢,自认为灵巧而认为别人笨拙。

名词活用后构成的意动述宾比较罕见。

○《榖梁传·

僖公八年》: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人们认为她是夫人,我能不认为她是夫人吗?

有人用“以为”来确定意动,其实用它来确定意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已经肯定是形容词构成致动的前提下,才能用它来确定意动。

如果是名词活用作致动,可以转换为“以为”的,其实许多是使动。

关于这一点请参看前边的“以为”述宾短语。

三、双宾述宾短语

根据近宾语的不同,带双宾语的述宾短语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间接宾语类、直接宾语类和使动宾语类。

1、间接宾语类

在双宾语类的述宾短语中,近宾语属于间接宾语的最为常见,也比较复杂。

常带这类双宾语的是赐予动词、祈令动词和引语动词中的“谓”、“问”等。

在这类双宾语中,近宾语一般是体词性词语,而远宾语则有两种类型,其一远宾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即:

“体+体”类双宾语;

另一种宾语则是谓词性宾语,即:

“体+谓”类双宾语。

1)赐予动词通常只带“体+体”类双宾语。

在赐予动词中的与夺类动词作述语时,近宾语和远宾语分别是对象和与物。

公孙丑下》:

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我要在国都为孟子修房子)

本例中的“授”是赐予动词,而宾语“孟子”是对象,宾语“室”是与物。

滕文公下》:

汤使遗之牛羊。

(汤派人送给他牛羊。

本例中的“遗”是赐予动词,而宾语“之”是对象,宾语“牛羊”是与物。

作为类的赐予动词带双宾语时,近宾语常表示服务的对象,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

“立”等个别状态动词有时也可以这样用。

齐策二》:

(一人)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个人夺取了他的酒杯说:

“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为它画上脚呢?

”)

本例中“为”是赐予动词,而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宾语“足”表示受事。

文公二年》:

作僖公主何者?

为僖公作主也。

(“作僖公主”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为鲁僖公制作供奉的牌位。

本例中的“作”是赐予动词,而宾语“僖公”表示服务对象,宾语“主”表示受事。

襄公十四年》:

天生民而立之君。

(上天生下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

本例中的“立”是状态动词,而宾语“之”表示服务对象,宾语“君”表示受事。

以上例句中的近宾语都是服务的对象,远宾语是受事。

同样是间接宾语+直接宾语,有时在“为”等动词之后,近宾语还可能表示处所,而远宾语则表示受事。

哀公元年》:

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为之庖正:

在那里做庖正。

本例中的“为”是赐予动词中的作为类动词,宾语“之”表示处所,宾语“庖正”表示受事。

树吾墓槚,槚可材也。

(树吾墓槚:

在我的坟墓种槚树。

本例中的“树”是赐予动词中的与夺动词,宾语“吾墓”表示处所,宾语“槚”表示受事。

上例中,近宾语都表示处所。

2)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作述语带双宾语时,大多既能构成“体+体”类双宾语,也能构成“体+谓”类双宾语。

这种短语中的近宾语和远宾语也分别是对象和与物。

不过这里的对象是言语交际的对象,而与物则表示比较抽象的事物。

哀公十四年》:

公告之故。

(故:

名词,本义缘故、原因。

体词性词语。

(鲁哀公告诉他了原因。

本例中的“告”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宾语“之”是对象,宾语“故”是与物。

在宥》:

(广成子)曰:

“来!

吾语女至道。

”(至道:

名词。

本例中的“语”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宾语“女”是对象,宾语“至道”是与物。

以上例句中的“告”、“语”都属于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远宾语是体词性词语。

以下例句中祈令动词“告”、“语”的远宾语是谓词性词语。

隐公元年》: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悔:

动词。

谓词性词语。

鲁问》:

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

(尊天事鬼:

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等对于对象有强制性,给这些动词做宾语的对象通常要施行远宾语所表述的行为,所以近宾语和远宾语兼可组合为主谓短语,以陈述相应的事实。

由这些动词构成的句子属于递系句(请参看第八章第四节紧缩复句的内容)。

在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中,“谓”的用法比较复杂。

“谓”可以是分类动词,也可以是行为动词。

关于分类动词的用法,在第六章第六节分类句中介绍。

“谓”作为行为动词,常见的用法有三种:

首先,它可以是感知动词,意思是“认为”、“说”,这里它可以带主谓性宾语;

其次,还可以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意思是“告诉”、“嘱咐”、“劝”等;

最后,它还可以属于祈令动词中的命名类动词,意思是“称为(作)”。

襄公三十一年》: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谓:

认为或说。

本例中的“谓”是感知动词,带有主谓性宾语。

宣公十二年》:

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

告诉或嘱咐。

本例中的“谓”是祈令动词中的命令类动词,带双宾语。

少姜有宠于晋侯,晋侯谓之少齐。

称……为(作)……。

本例中的“谓”是祈令动词中的命名类动词,同样带双宾语。

2、直接宾语类

这类双宾语类短语的近宾语是直接宾语,远宾语是间接宾语,可以带这种宾语的是及物的行为动词。

这种短语常可以见到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

近宾语表示受事,远宾语表示处所。

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

滑稽列传》:

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儿河上。

另一种类型是:

近宾语表示与物,远宾语表示对象。

范座献书魏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得璧,传之美人。

(得到宝璧后,传它给姬妾们观看。

3、使动宾语类

当近宾语是使动宾语时,远宾语可以是直接宾语,也可以是间接宾语。

远宾语是直接宾语时,动词最常是生活动词,也可以是其他类别的动词。

宣公二年》:

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赐酒给赵盾喝)

本例中的“饮”是生活动词,近宾语“赵盾”是间接宾语,而远宾语“酒”是直接宾语。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这两种方法,宁愿答应(秦国)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本例中的“负”是其他类别的动词,近宾语“秦”是直接宾语,而远宾语“曲”是间接宾语。

远宾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