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0632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杜甫之佛道因缘文档格式.docx

其意见无论是赞成或是反对,都可以看出论杜思想的变化已从纯正儒家思想的一元论,到儒、释、道三家相容的一个变化历程。

所以,本文欲先从现代学者们讨论佛、道思想是否对杜甫造成影响的论辩过程当中,显示今人论杜思想的一个接受过程的演变,以此彰显杜甫思想之丰富性;

二、前人论杜甫与佛、道之交涉

(一)关于道教

早期50年代学者讨论杜甫,并无专章论及杜甫与佛道之关系,而多半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采用传记式的论述方式,重点在栩栩如生的再现诗人的行状与心态。

其论及杜甫与道教有关之文字如下:

闻一多(1899-1946)《杜甫》:

或许他们初见面时,子美本就对于学仙有了兴味,所以一见了「谪仙人」便引为同调;

或许子美的学仙观念完全是太白的影响。

无论如何,子美当时确是做过那一段梦──虽则是很短的一段。

冯至(1905-1993)《杜甫传》亦称:

在杜甫的诗集里,我们很少读到关于游仙与求仙的诗,这二种生活他都很隔阂;

可是只有和李白在一起的这个阶段里,他被李白的风采吸住了,他受了他的影响,他看见了游侠,他也亲自去求仙访道,这在他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

闻一多与冯至代表着学界传统的观点。

他们以为杜甫与道教的关系并不深,若是有,亦不过是杜甫正处于理想、浪漫的年华而受到李白的影响,这在杜甫的生命中,不过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

而之后萧涤非(1906-1991)之《杜甫研究》始专章讨论杜甫之思想,其更直言:

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在杜甫思想领域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对于他的生活并不起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不多说。

在他的头脑中,佛、道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特别是佛家的思想。

由于50年代的作家受限于那个时代左倾思潮的长期影响,喜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从事文艺批评,使文学批评脱离了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而逐渐形成一套「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思想内容决定艺术形式」的固定思考模式,凡是都从诗歌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的概念出发,甚至于把为现实服务的具体对象换上「人民」之类的名词,萧涤非之《杜甫研究》,无疑是此中之代表。

所以,不具任何社会正面积极意义,不能反映人民生活的佛、道思想,便将它摒除于杜甫的思想之外,顶多只是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

这不仅同宋代理学家论杜一样,受限于其时代之思潮,只是片面地继承儒家的政教诗学观,而忽视杜诗之艺术审美作用,故造成论杜思想的不够全面与客观。

尽管如伊瑟尔所说,文本具有的「召唤结构」留下大量的空白和缝隙,需要且允许读者自由地去揣测想象而加以填充弥补,但读者在具体化的阅读过程中却又不是能够随心所欲,仅凭自己个人的偏好、成见来随意补充文本从而使其产生新的意义,而是需要像带着手镣和脚铐跳舞一般,受到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

因此,想要判断上述众多学者们论述杜甫对佛道思想的接受,是否是在文本的引导和制约底下所作的读者创造性的成功交流,则必须回到杜诗关于论述佛、道思想的相关诗作,看看杜甫说了什么,和没说什么!

(一)杜甫与道教之因缘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道教文化。

而唐朝而又是道教文化史上的兴盛期,尤其是到了玄宗朝,更是进入了发展的高潮。

玄宗为了针对武则天的崇佛抑道,再次肯定老子的地位在孔子、释迦之上,不但亲受道教法箓,亲自注疏《老子》,并且颁布多项崇道法令,建立「道举」制度。

《旧唐书‧礼仪志四》云:

开元二十年正月己丑,召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并置崇玄学。

其生徒令习《道德经》、及《庄子》、《列子》、《文子》等,每年备明经例举送。

当道教在唐朝从上而下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其盛况可说是「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旧唐书‧礼仪志四》)。

如果说杜甫能够独立于那样的社会信息而处于完全隔阂的状态,没有产生任何的触动或兴发,似乎是不可能的。

但这些触动或兴发如何的呈现在他的诗中,甚至是否达到某种信仰或实践的程度,那就必须从杜甫的诗当中找到证明。

因此,笔者拟从杜甫的交游状况及和道教有关之诗作来考察杜甫与道教之交涉。

杜甫和道教的因缘除了明显的受到李白的影响之外,同杜甫交游的道人尚有李尊师,卷六〈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

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

」一大早杜甫尚未梳洗完毕,李尊师便携带新画向杜甫索求题句。

杜甫亦写过许多题画诗,自然与爱画的道人声气相投。

司马山人,杜甫早年曾向他学道,卷一三〈寄司马山人十二韵〉诗云:

「道术曾留意,先生早击蒙。

」在经历了半生的飘流和老病的折磨,杜甫于诗末希冀山人能指授他:

「相哀骨可换,亦遣驭清风」之术。

有杜甫表示愿意追随的: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卷九〈过南邻朱山人水亭〉)等等。

有学者以为,杜甫这些与道士交往的诗大多是寄赠之作,「在这种情况下的称赏赞叹往往是出于客套」、「杜甫与他们似乎都没有深交,更谈不上信仰上的契合。

」笔者以为,杜甫不管是真心信仰也好,客套也好,我们不是杜甫本人,永远都说不清。

若放宽角度来看,至少可以确定的是,杜甫与道人的交游所留下的这些诗作,便是杜甫与道教交涉的最好证明。

(二)杜甫与佛教之因缘

唐代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禅宗最兴盛的时期。

宋人周必大指出:

自唐以来,禅学日盛,才智之士,往往出乎其间。

文人学士们在这样的时代风气底下颇受其影响:

他们多结交、礼敬禅僧,与禅师们谈禅论道;

或习业、静修、寄居、游览于寺院。

在禅风的熏染下,他们的诗文常常流露出禅理、禅机、与禅的境界。

因此清‧黄宗羲曾说:

「唐人之诗,大略多为僧咏。

」在杜甫诞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13年,南宗禅的创始人、中国禅宗的第六祖慧能入灭。

此后禅宗继续盛行于唐代社会,直至宋中叶以后。

若从杜甫周围的文人来看,如李邕、房管、王维等人均好佛,而与杜甫晚年生活关系密切的严武,亦是个信佛世家。

若从现存的杜诗作品来看,从题目上可以看出与佛教有关的就有三十多首,在阅读部份的诗作以后亦能感受到明显的禅学理趣。

可见杜甫生处于唐代士大夫信禅成风的环境中,是不免会受到影响的。

以下笔者拟从杜甫与方外人士的交游状况及游寺诗二方面谈起。

探究杜甫和佛法的交涉除了从最直接的,和杜甫交游的方外人士来看以外,杜甫亦写了不少的游寺诗,粗步统计约有二十多首。

这和唐朝的时代风尚是息息相关的。

唐代诗人大都乐于游览寺院,虽然不全都是为了学佛修道,但唐代的佛学发达,僧侣的总体素质较高,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对士大夫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

而且寺院的风景宜人,并且保存珍贵的壁画、佛像、建筑等艺术品,这都是触发诗人创作的媒介。

因此《新唐书》说:

「天宝后诗人多为穷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

」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第一首诗,便是游宿于河南龙门奉先寺。

诗云: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前半先描写寺景,后半则记录杜甫观景后,高卧其间,忽闻钟声而有所省悟的心情。

明代王嗣奭《杜臆》以为:

「勿浅视此深省悟语也。

」清代金圣叹却主张单纯视为写景之作,反对将此诗「硬派作悟道语。

」笔者以为,若是单纯视为景语而全然与禅无关,则似乎脱节于唐的时代氛围而漠视诗中所透显之理趣;

若是将此诗视为豁然大悟的入禅之作,则对当时年仅二十五六岁,尚未经过世事磨练的杜甫而言,似乎又太过沉重。

至少我们可以这样看,杜甫的性情多少与佛学有相契之处,而杜甫与佛学的交涉,可以说是一种从年轻到老,逐渐加深的过程。

现在举杜甫临终前一年(大历四年,769)在长沙所作〈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的游寺诗为证: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谢客寻幽惯,细学周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待老夫。

这里的「谢客」、「周颙」都是杜甫用以自比,表明想要投身佛门的愿望。

虽然杜甫对佛教的态度自始至终从未曾虔诚地像王维做那些「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仪式,而且杜甫在游寺听法的同时,总是透露着自己仍被世法所牵绊:

「妻儿待米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卷十九〈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仅仅只是在诗中表达「心向往之」的意愿而已。

其实,这样的方式亦未尝不是一种信仰的方式!

大乘佛法本来就注重在家修学,在现实生活中契入、领悟佛法,尤其是禅宗的发展,越来越剥落传统的宗教观念而肯定个人的主观心性,越来越否定外在的修持仪式而肯定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积极实践。

因此,没有外在形式的出家,没有皈依哪位高僧成为其世俗弟子,没有归隐山林自号为某某居士,并不能说明杜甫没有信仰或不受佛教影响。

就像白居易晚年居于香山寺,这是众所皆知的事。

司空图诗云:

「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地着禅魔。

」但白居易晚年也并不是以全部的精力习禅,他仍热中世务,也未尝放弃诗、酒等人生享受。

可见习禅风气的大普及,却乎是当时文人精神生活的一大特征,杜甫当然亦不能幸免!

四、结论

从历来学者论述杜甫与佛、道交涉之相关论述,大致上可看出学者们从本着杜甫思想是儒家本位,纯正、无杂质的一元论,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开放,逐渐走向接受多元的、复杂的儒、释、道三家,同时存在于杜甫的思想中;

辅之以杜甫与佛、道二方相关人士之交游诗作验证,证明杜甫的创作是深深的感染着唐朝「三教合流」的时代脉动,体现着杜甫对唐朝的佛、道文化与思想有着一定程度的熏习与接受。

许总《杜诗学通论》提到:

「历史证明,每一时代总是应当具有超越前代的理论高度,运用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老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结论……。

」藉由本文接受理论的角度观察,恰可完成杜甫的思想研究中一个由作家、作品再到接受者的文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伍、参考书目

(一)古籍文献:

清‧杨伦笺注:

《杜诗镜铨》(台北:

理仁书局,1981年8月)。

清‧仇兆鳌注:

《杜诗详注》(汉京文化事业,1984年3月)。

(二)近人著作:

王熙元:

1976年12月,<杜甫与禅学之因缘-兼论其思想归趋>,<中国学术年刊>一期。

石云涛:

2003年1月,<论杜甫与道教>,《建安唐宋文学考论》(北京:

学苑出版社)。

李乃龙:

2004年4月,<论杜甫对道教的态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2期。

金启华:

1985年1月,<论杜甫的思想>,《杜甫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孙昌武:

1988年3月,<佛教与唐代文学>,《唐代文学研究》,中国唐代文学会,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唐代文人的习禅风气>,《诗与禅》,台北:

东大图书。

1997年,《禅思与诗情》,北京:

中华书局。

2005年,第4期<杜甫与佛教>,《东方论坛》。

徐希平:

1999年第二期,<杜甫与道家及道教关系再讨论-兼与锺来茵先生商榷>,《杜甫研究学刊》。

梁万如:

2004年5月,<论以杜诗入禅的方便义>,香港:

九龙,人文中国学报,10期。

张振谦、聂巧平:

2006年5月,<也论道教文化对杜甫的影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

董学文:

2005年,《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玉娟:

1994年7月,<从杜甫的诗看杜甫与佛教之关系>,《内明》。

刘元春:

1995年7月,<「诗圣」与「诗佛-杜甫一生的佛教信仰浅析>,《内明》280卷。

刘明华:

2002年4月,<杜甫与佛教关系及晚年心境>,《杜甫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

锺来茵:

1995年3月,<再论杜甫与道教>,《首都师大学报》。

龙协涛:

1997年,《读者反应理论》,台北:

扬智文化。

附录:

杜诗中关于佛、道诗作一览表

本表初步检索杜甫全集,以及前人论述杜甫集中,和佛、道有关之诗作,将二者编年并览合观(依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之编年),希望有助于掌握杜甫一生有关佛、道的创作。

时间

佛教

道教

开元24年后(736),杜甫约25岁。

卷一<游龙门奉先寺>

卷一<题张氏隐居>二首

玄宗开元29年(741),杜甫30岁。

卷一<巳上人茅斋>

卷一<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

玄宗天宝3年(744),杜甫33岁。

卷一<赠李白>。

玄宗天宝4年(745),杜甫34岁。

卷一<龙门>

卷一<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冬日有怀李白>

玄宗天宝6年(747),杜甫36岁。

卷一<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玄宗天宝7年(748),杜甫37岁。

卷一<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玄宗天宝8年(749),杜甫38岁。

卷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卷二<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卷二<饮中八仙歌>

天宝11年(752),杜甫41岁。

卷二<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天宝14年(755),杜甫44岁。

卷三<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

肃宗至德2年(757),杜甫46岁。

卷四<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卷六<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

肃宗干元元年(758),杜甫47岁。

卷六〈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于许生处乞瓦棺寺维摩图样志诸篇末〉

卷六<望岳>

肃宗干元2年(759),杜甫48岁。

卷七<宿赞公房>、<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寄赞上人>、<太平寺泉眼>、<山寺>、卷八<别赞上人>、<法镜寺>、<石龛>、<凤凰台>、卷九<酬高史君相赠>

卷六<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卷八、<空囊>、<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49岁。

卷九<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赠蜀僧闾丘师兄>

卷九<为农>

肃宗上元2年(761),杜甫50岁。

卷九<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游修觉寺>、<后游>

卷十<丈人山>

肃宗宝应元年(762),杜甫51岁。

卷十一<题玄武禅师屋壁>、<谒文公上方>

卷十一<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送段功曹归广州>、<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52岁。

卷十二<涪城县香积寺官阁>、<上牛头寺>、<望牛头寺>、<上兜率寺>、<望兜率寺>、<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惠义寺园送辛员外>、<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山寺〉

卷十二<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代宗广德2年(764),杜甫53岁。

卷九<过南邻朱山人水亭>、卷十三<玉台观>二首、<游子>、<将赴成都草堂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寄司马山人十二韵>、卷十四<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

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54岁。

卷十四〈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

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55岁。

卷十八<缚鸡行>

卷十六<壮游>、<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卷十七<西阁二首>其二、<解闷十二首>其十二、卷十八<秋兴八首>其五、<览镜呈柏中丞>

代宗大历2年(767),杜甫56岁。

卷十九<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卷二十<大觉高僧兰若>、<谒真谛寺禅师>

卷十八<寄薛三郎中璩>、卷十九<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卷二十<覃山人隐居>、<昔游>

代宗大历3年(768),杜甫57岁。

卷二一<舟月对驿近寺>、卷二十二<留别公安太易沙门>

卷二一<忆昔行>

代宗大历4年(769),杜甫58岁。

卷二十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卷二二<咏怀二首>其二、卷二三<幽人>

代宗大历5年(770),杜甫59岁。

卷二三<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本篇由空大简恩定教授审查、讲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