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4061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答案】D

【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

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

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4.《山海经·

海外北经》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A.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中可以看出,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敢于挑战自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由规律造福人类,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故A项正确;

B项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主张克服私欲,强调自己的内心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认为善人和不善人是对立统一的,体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5.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

有一则案例:

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

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

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

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

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

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

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

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

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

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

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符合两汉的历史事实,但和材料无关,故排除。

6.东汉时期,张衡提出天为鸡卵、地似卵黄的说法,王充提出自然现象和人事没有直接关系,两位思想家都缺乏后人继承他们的学说。

但太学之前树立的石碑上的六经文句,每日有众多学者前来临摹。

这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自足性

B.政府文化政策引导

C.选官以察举制为主

D.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解析】材料反映了众多学者不继承张衡、王充的学说而临摹六经文句,这是由当时政府重儒的文化政策引导而导致的,材料和小农经济、选官制度、君主专制是否加强均无关联,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

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在其《新书·

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C.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

材料强调不是继承而是强调融合其他家的思想,故B项排除;

D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始”。

8.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

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

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

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解析】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于以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这些现象,故B项正确;

材料“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说明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奢靡之风,故C项错误;

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比较繁荣的时期,故D项错误。

9.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

”,说明汉朝治国并非只是用儒家思想,也包括法家理论,形成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儒法互补,不是儒法对立,排除B项;

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0.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

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

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

这表明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中可以看出,汉武帝不是拒绝“天人感应”,而是反对董仲舒对“天意”的解释,这种权利是皇帝独享的,故D项正确,B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成为政府的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11.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解析】“知先行后”“知行合一”“知行相资以为用”都体现出知行关系理论,说明这一关系不断深入,故D正确;

宋明理学并没有存在缺陷,故A错误;

B中形成定论说法错误;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是宋明理学时期。

12.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

其一致性表现在:

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

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

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

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

13.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

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解析】根据“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可知,儒家的尊卑男女长幼关系伦理观念是封建统治者加强对农民统治的需要,C正确;

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4.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

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

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

【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受到时代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时代精神、“义理”倾向,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并没有反应君主专制内容;

B选项错误,这与理学的地位无关;

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士大夫阶层而不是市民阶层。

15.明末清初大儒吕留良(1629—1683)在阐发《春秋》大义时特别强调“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人与狄夷无君臣之分”的思想。

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

B.其思想是对清朝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C.其思想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D.“华夷之分”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解析】吕留良生活于明末清初,他主张的“夷”指满清王朝,“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实质上是质疑清朝统治合法性,不承认清朝统治者是“君”,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吕留良思想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批判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

“华夷之分”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

狭隘民族主义是指不信任、轻视甚至反对和压迫其他民族,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6.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

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

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

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解析】南宋时期,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材料中王夫之、戴震等人对于理学思想的批判。

说明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D正确;

A中丧失说法绝对;

王夫之、戴震等人代表的是士大夫,B错误;

近代社会转型是鸦片战争之后,C错误。

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说:

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

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

此语意在说明

A.官员冗滥导致效率低下

B.吏治腐败威胁统治秩序

C.过度集权危害社会安定

D.暴政统治影响政治稳定

【解析】据材料“天下大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官多,说明中央集权过度,容易导致社会动乱,故C正确;

官员冗滥并不区分大官或小官,故A错误;

官员多少与吏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

大官多也不一定导致暴政统治,故D错误。

故选C。

18.孟子虽然称颂汤武革命,并对桀纣的暴政大力批判,但他只是停留在对君主个体的批判,而黄宗羲则并不仅仅批判某个君主,他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认为整个三代以下都是有乱无治的。

据此可知,黄宗羲

A.其思想超出传统儒学范畴

B.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解析】据材料“孟子……只是停留在对君主个体的批判,而黄宗羲则……对尧、舜、禹三代以下的所有君主都提出了质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思想属于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没有超出传统儒学范畴,故A项错误;

黄宗羲思想不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故B项错误;

黄宗羲思想相比于孟子思想,深化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

材料也无法体现黄宗羲主张废除君主制度,故D项错误。

故项C。

19.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

“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

”这一主张

A.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解析】从材料“为民而立之君”中可以看出,顾炎武指出君主是为民而立的,但是他与其它官员一样,都是平等的,是对原来民本思想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A项排除;

材料中“为民而立之君”与西方启蒙思想无关,故B项排除;

C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

20.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奏请“禁断(私人)印历日版”,因为在剑南、淮南道等地“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

此举是为了

A.抑制民间商业活动

B.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C.垄断雕版印刷技术

D.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解析】材料表明,东川节度使要求皇帝政令禁止地方私自印历,他认为这地方私自印历会会违背传统之道,威胁中央的权威,故D项正确;

材料与民间的商业行为无关,故A项错误;

东川节度使自己统领的就是藩镇,故不可能打击自己的势力,故B项错误;

东川节度使的行为是为了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而不是为了垄断雕版印刷技术,故C项错误。

21.下表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对比。

这反映出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1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已经进入了民主社会时期

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解析】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故A错误;

16、17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故B错误;

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故C错误;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伽利略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D正确。

22.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

“夫其何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揽之则舒,舍之则卷;

可伸可屈,能幽能显。

”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B.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C.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解析】根据材料中“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引起了书写领域的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B项正确;

A项指的是印刷术,C项指的是指南针,D项指的是火药的发明,均不符合题意。

2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大发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发明、研制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印刷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A。

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不存在新教,排除B;

,当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需要,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4.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之先的一点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业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对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仪器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和利用的总结,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外,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反映了西学东渐的趋势,因此A项正确;

BCD项是二者的相似之处,排除。

二、材料题。

(共52分,第25题26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

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材料二有一天王守仁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

王守仁回答: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守仁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守仁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五祖弘忍唤门人各作一偈,上座神秀写一偈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闻此,亦作一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易中天《中华史:

禅宗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守仁的主要儒学思想,联系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哲学思想体系上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的特点。

【答案】

(1)主要观点:

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糟粕:

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精华: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有利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

(2)思想: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人天生具有良知;

强调知行合一。

不同:

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3)特点:

进一步思辨化(哲学化);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政治教化和道德修养一致化;

继承孔孟,吸取佛道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

从朱熹的思想、王守仁的思想、理学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中可以得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程朱理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天下无心外之物”“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中可概括出第一小问的答案。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3)根据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及材料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以从理学的哲学化、伦理道德修养、融合佛道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

中国人的三大发明:

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李时珍指出:

“医者贵在格物。

”他为写作《本草纲目》,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详尽阅读、研究前代医药典籍,广泛批阅……他动手栽培和加工炮制过不少药物,为了解某些药性,甚至冒着危险亲自试服。

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及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

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皆需试见而后详之”。

徐光启博闻强识,“考古证今,广咨博讯……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故学问皆有根本,议论皆有实见”。

他主持编撰的《农政全书》,其写作特点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主要以辑录前人农业文献为主。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概括材料一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三位晚明科学家在科学态度与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1)观点: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说明:

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

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特点:

反对明朝中期以来知识界“空谈心性、不重实事”的学风;

注重亲身实践、强调实验;

对前代科学成果进行总结。

【解析】

(1)从材料“中国人的三大发明:

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可以归纳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对欧洲的影响来分析分析观点即可。

(2)从材料“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