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566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第四章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27

第一节全面优化城镇空间布局27

第二节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29

第三节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31

第四节统筹城乡发展33

第五章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34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35

第二节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38

第三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39

第四节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41

第六章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42

第一节打造赣中南物流集散中心42

第二节全面融入大井冈旅游经济圈43

第三节构建区域性商贸中心44

第四节规范发展房地产业45

第五节拓展培育新兴服务业45

第七章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47

第一节建设赣中重要综合交通枢纽47

第二节增强能源供应能力49

第三节强化水利安全保障51

第四节健全信息通信网络52

第八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54

第一节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54

第二节 创建国家级生态县56

第三节 创建低碳经济示范县57

第九章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科学发展动力60

第一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60

第二节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62

第十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63

第一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63

第二节繁荣社会事业65

第三节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69

第四节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70

第十一章建立健全规划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73

第一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73

第二节完善规划协调管理74

第三节强化重大项目实施74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现代中等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争先进位、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统一认识,凝心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和谐崛起,强县富民”战略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阐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未来五年政府工作重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和谐崛起,强县富民”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致力于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全面实施民营经济主体战略、工业化核心战略、开放型经济战略、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乡提升、和谐平安”四大工程建设,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县经济社会呈现总量扩张、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新的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县始终坚持保位争先目标不动摇,国民经济在新一轮增长平台上加速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全县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县域经济实力迈入“全省二十强”行列。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预计完成72亿元,年均增长14.4%,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0%,是2005年的1.94倍;

人均实现生产总值突破13000元,按现汇核算突破2000美元;

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年均增长28.64%,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60.7%,是2005年的3.5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1亿元,年均增长25.33%,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57.15%,是2005年的3.09倍;

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1.5%,比“十五”末期提高5.3个百分点;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5.4亿元,2010年完成58亿元,年均增长34.86%,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79.3%,是2005年的4.46倍;

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6.6%,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02.67%,是2005年的2.16倍;

外贸出口总额1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81.9%,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35.71%,是2005年的19.9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5920元,年均增长9.57%,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0%,是2005年的1.58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2元,年均增长13.48%,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6.84%,是2005年的1.88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年均增长18.68%,占“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46.23%,是2005年的2.35倍;

全县城镇化率达44.66%,比“十一五”规划目标提高6.66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13.16个百分点。

2010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27.3亿元和21.2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稳步提升。

2006年以来,全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全县三次产业比例由32.8:

38.2:

29.0调整为24.76:

50.5:

24.74。

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以建材、食品、医药化工三大传统产业和冶金机械、液晶电子两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五大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突破10亿斤大关,连续六年超历史增长;

肉牛加工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长江以南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线;

乌鸡科技生态园建设进展顺利,泰和乌鸡、半边天成功创中国驰名商标;

新增江西省著名商标三件(神鸟、赣泰、吉凤),达13件,列全市第一;

跻身中央财政补助现代农业油茶产业示范县;

服务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商贸物流业得到加强,成为全省五大冷链物流基地之一;

旅游业发展较快,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保持平稳增长。

三、决战园区成果显著,发展平台不断夯实。

“十一五”时期,全县致力于决战园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1万亩泰和工业园,扶强做大起步区、创业区、泰垦区三大板块,加快建设液晶显示产业园、泰和温岭产业园、科技孵化园、创业孵化园4个产业承接平台,构建了以泰和工业园为核心,以沿溪纸业小区和泰垦创业区为侧翼,以合力泰微电子液晶显示为新区,以105国道、319国道沿线乡镇工业“孵化”带为辅的“一体双翼、一区两带”园区发展新格局。

通过产权置换、鼓励返乡创业、产业对接“三路并进”,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和“雁归经济”,合力泰微电子、金一泰新能源电动汽车、文田铜业、和泰实业、正嘉谷物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已初步形成以液晶电子、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支柱产业。

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构建了以泰和大道为主干,以井冈山大道、罗湖大道等为支撑的“六纵四横”环形路网。

截止2010年底,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6亿元,开发和利用土地7116亩,进园项目总数达19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70个,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2亿元,上交税收4.3亿元,达到省一类工业园区标准。

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规划编制日趋完备。

县城总体规划和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获得批准,澄江老城区、上田老工业区等4个片区控规和新行政中心、嘉禾公园、滨江大道景观带建设等重点项目修建性详规编制先后完成,城区控规覆盖率100%,修建性详规覆盖率80%。

全县22个乡镇圩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城镇规划体系不断健全。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大力实施县城“扩容”战略,着力抓龙江和滨江两大新区建设,县城供水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革命纪念广场、澄江河疏浚治理、汽运市场、城北车站、105国道“二改一”工程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

加快推进县城防洪堤、滨江大道、泰和大道北延南延工程、嘉禾大道、新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105、319国道成功改造,大广高速、泰井高速、石吉高速建成通车,井冈山机场建成营运,加上京九铁路线上最大的县级站,泰和己成为水陆空交通网线的枢纽,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承接粤闽、港澳、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县城市容市貌、管理秩序明显好转,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4.66%,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县城人口达15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达14.72平方公里,绿地率达41.6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4平方米。

五、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完成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增势强劲,五年累计出口创汇1.994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5.87倍,年均增长77.1%;

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引进内资66.5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

六、强农惠农工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三农”工作加快发展。

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重点推进“新增百亿斤优质商品粮”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水源和灌溉工程等十大强农惠农工程。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粮食、乌鸡、生猪肉牛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苏马万亩果园、澄江万亩果园、塘洲万亩马玲薯基地、澄江南门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万合万亩供港水产基地五大万亩果蔬、水产基地。

全县优质果业面积达13.55万亩,蔬菜面积25万亩。

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1家。

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全县22个乡镇和290个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达100%,实现了100%渡改桥,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84公里。

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库除险加固、扶贫开发等工程,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6座,改造中低产田7.3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20个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安置1800多人。

抓好479个省批新农村建设点和6个农村综合示范点,确保100%新农村建设村点成型达标。

建成垃圾处理示范点621个,新建垃圾焚烧炉95座,硬化村主干道360公里、巷道495公里,改水、改厕到位率均达95%以上,村民生活质量和村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村级组织场所150个以上。

“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造林绿化及“一大四小”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

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积极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五年来发放各类农业补贴4.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2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平安建设有效推进。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实验二小、14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职业中专学校教学楼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正在加快建设,“两基”成果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被评为“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县体育中心全面启动,荣获全省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县。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五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9项,科技成果奖12项,其中省级奖1项。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成了马家洲集中营、快阁维修和县革命纪念中心建设;

顺利通过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

县剧团荣获全省唯一的县级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152家“农家书屋”完成物质配送并正式投入使用;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深入开展,累计送戏下乡1000场以上,送数字电影下乡超过20000场。

广电事业全面推进,完成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通播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光明微笑”工程提前超额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县人民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加紧建设,完成9所乡镇卫生院及8个村卫生室建设。

计划生育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建设了县级计生服务站及5所乡镇服务站,自然增长率稳定在8‰以内。

政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了18个司法所和8个派出所建设,司法所达到了一乡一所,县法院审判庭建设顺利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加快。

国防动员工作深入开展,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赣江泰和段饮用水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类以上,县城空气质量保持Ⅱ级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4%,创建为省级生态县。

八、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

“千企万岗”帮扶活动扎实有效,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增城镇住房面积112.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3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突出。

先后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千企万岗”就业帮促百日服务活动,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困难群众就业3000人,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5.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3万人;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超亿元。

二是社会保障力度加大。

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参保达4.0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三是社会救助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办理城市低保3万多人、农村低保6多万人;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每人每月20元和每人每年120元,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累计投资9600多万元建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283套和1038套,改造农村危房937户,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682和592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48%和9.57%。

第二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背景下,面对的是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新格局,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向上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我国仍处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上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和有利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问题。

一、面临的新机遇

(一)“后危机”时期的机遇。

世界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将在深度调整中进入缓慢复苏阶段,逐步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国际资本流动将再趋活跃,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并呈现新的特点。

国际资本、技术转移依然看好发展中国家,国内沿海等发达地区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加快转移到内地,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低成本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将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我省也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动汽车、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主攻方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有助于我县大力发展新能源、液晶电子、电动汽车、食品加工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提供难得机遇。

同时,国家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推出了包括扩大内需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也为我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巩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遇。

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和省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显。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规定将对中部地区在政策、资金、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国家将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支持力度,重点解决革命老区的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突出问题,增强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国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利于我县发挥优势,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对我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农业产业化、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了更广、更大的空间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省迎来了加快进位赶超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在全国率先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我县也迎来了突出产业特色策应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依托液晶电子、建材、冶金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优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生态农业、新能源电动车、风能发电等低碳产业,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的攻坚时期。

同时,国家将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财税、金融、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对于我县来说,这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争取政策、项目、资金等各类经济要素加速聚集的宏观环境。

(四)吉安市加快推进吉泰走廊建设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省将跨越万亿元生产总值台阶,人均GDP将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

吉安经济总量也将迈上1600亿元台阶,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

作为支撑吉安市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支点,吉泰走廊将快速崛起,将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强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等优势产业聚集区,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赣中工业脊梁,成为引领全市蓄势腾飞的增长极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同时,吉安市将依托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培育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吉水、泰和城区为副中心,105国道为轴线,依次贯通吉水县、吉州区、青原区、井开区、吉安县、泰和县“三区三县”的吉泰走廊城市群。

泰和县作为吉泰走廊的重要支点,为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为提升我县的战略地位、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五)区位优势显著提升的机遇。

随着水陆空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和完善,我县区位优势得到显著的提升,已成为拥有机场、铁路、赣江水运和三条高速公路和两条国道的县级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

地处吉泰走廊的核心区,105、319国道、京九铁路、大广高速、泰井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泉南高速在县城纵横立交,千里赣江傍城而过,井冈山机场距县城仅15公里,我县己成为水陆空八条交通网线的重要交通枢纽,承接粤闽、港澳、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对我县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交流、互补、共赢,促进我县经济腾飞,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十二五”,我县将涉足“百亿城市”的角逐行列,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进入国际公认的黄金发展期、经济起飞阶段,全面跨入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面临巨大变化,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将加快调整,城镇化加速发展,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极大增强。

同时,也应该清醒看到,我县“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

(一)区域经济竞争的压力。

在新一轮经济波动期,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周边地区普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实现“和谐崛起,强县富民”战略目标所面临的压力加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现阶段我县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制造业多处在分工链条的中低端,产业发展既迫切需要壮大提升规模,更亟待优化调整结构。

(三)绿色增长的压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放在突出位置,省委、省政府也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

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也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临着节能减排、绿色增长的压力,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观全局,“十二五”时期我县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全县上下要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认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加快发展不放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和谐崛起,强县富民”的总体要求,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主攻项目”、“决战两区”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富县、城镇带动、投资拉动和绿色崛起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新兴工业集聚区、山水园林县城样板区、统筹城乡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引领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社会和谐程度和人民幸福指数,强化在吉安市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军作用,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促进赶超发展。

牢固确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和奋力赶超的理念,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快培育和壮大支撑泰和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全县经济总量,提高综合竞争力,巩固提升综合实力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以科学规划为重点,通过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加快构建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

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除体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增强创新活力;

继续深入大开放主战略,扩大开放领域,提升开放水平,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促进共享发展。

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总体要求,着眼于富民惠民安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稳步提升生活品质,切实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节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

按照中心城市卫星城的定位,着力培育建材、液晶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