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4038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331Word文件下载.docx

台湾诗人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一文中对郑愁予作出如下的评价:

“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

”[3](p26)

郑愁予先生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个极富传奇性的人物。

不仅他的人生具有传奇性,而且他的诗作也同样具有传奇性。

郑愁予先生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婉约犹如李商隐,豪放起来,却酷似李白。

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也正是这种修养使它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的浑然天成,从而更加增加了诗歌的动人魅力,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3](p19)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流行于台湾的现代主义以及那批深受现代主义诗潮影响的现代派诗人,共同的缺点在于未能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以中文的形式准确而精致的表现出来,主要包括文法构词的严重欧化倾向和古典诗词根基薄弱。

而我们说郑愁予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正是在他的诗中能含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而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结合,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精品。

当时,台湾与大陆政治疏离,造成了一代诗人的断奶期。

当局规定,除朱自清、徐志摩等有限的几位大陆作家,其余人的书一律禁读,这无形中把台湾文坛一时抛入了真空时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诗人们面对横的只有欧美文学,纵的只有古典文字。

面对如此局面,以纪弦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残存,带领台湾的诗人们发展并坚定了自己的道途,就是以古典文学为根本,以现代主义、欧美文学为形式拓展自己诗歌的道途,而其中郑愁予却具有化西方诗的技巧于传统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了花草园中最挺拔的一枝。

虽然,郑愁予久居域外,但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诗思的主要滋养或者说灵感直接来源是中国古典诗词。

郑愁予在他的诗作中善于驱遣古物,打造古词,抒发古情,嘶啸古调,真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的境界。

二、郑愁予诗歌的表现技巧

郑愁予的诗歌在形式上把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内化成为了创作技巧,而仍保有了中国传统诗歌含蓄的美学观和优雅的抒情曲调。

(一)欧化语法的调整

例如:

“要一个铿锵的梦吧/趁夜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自琴弦……”(《残堡》)此诗虽然使用了倒装的语句,具有欧化习惯语法的形式痕迹,但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

西北,大漠等边塞的时空场景,以及旅人穿越时间的想象与墨客跌宕苍凉的吟哦。

所以诗人杨牧才会针对这首诗说:

“倒装语法的使用造成悬疑落合的效果。

愁予继承了古典中国诗的美德,以清楚干净的白话,又为我们传达了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悲剧情调。

[3](p55)又如《错误》中“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紧掩”置后,形象的描摹出女子闭锁的内心世界。

“青石的街道向晚”也绝不是“向晚的青石街道”,前者以饱和的音响煞尾,以时间的嬗变秩序为基准,见青石街道渐渐“向晚”。

揭起一幅寂寞小城的暮景;

后者虽文法完整,但失去了诗的渐进性和暗示性。

(二)音韵的讲究

郑愁予诗作中用韵,追求诗歌的回环音乐美,其表现在以下两个小方面。

首先,是拟声词的大量使用。

如“达达的马蹄”(《错误》),“叮叮的耳环”(《如雾起时》),“叮叮有声的陶瓶”(《天窗》)。

使用拟声词可以使物象人性化,含蕴音色,悦人耳目,从而丰富了段落间的节奏,使诗歌本身叮叮有韵。

其次,郑愁予不依靠类似歌谣体的形式,以排比类叠的形式和韵脚的反复回旋来造成协韵,反而是运用较为白话的说话型节奏,表现自由诗行云流水般流畅的自然天籁,诗人杨牧称之为“变化中的格律”[3](p32)。

如“戌守的人已归了,留下/边地的残堡/看得出,十九世纪的草原啊/如今沙丘片……

怔忡而空旷的箭眼/挂过号角的铁钉/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戌楼的石垛啊/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风沙的锈//百年前英雄系马的地方/百年前壮士磨剑的地方/这儿我黯然的卸了鞍/历史的锁啊没有钥匙/我的行囊也没有剑/要一个铿锵的梦把/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自琴弦……”《残堡》这首诗的节奏相当平缓。

由于诗中描写的意象更为苍茫凄美,整首诗显得悲伤而又绝望。

但诗的节奏的平缓却是高频率的使用了“了”“的”“啊”等语尾声音助词。

而且诗中长短句交错,消除了类同感,在音韵上增加了波折,延长了节奏,产生了回音共鸣重叠的音乐效果,使得这首诗就显得平缓,而感觉却又更加凄美而感人,如同聆听一位男低音歌唱家用低沉沙哑苍茫雄浑的磁性声音在呢喃一段逝去的美丽,让人低回不已,沉吟再三。

又如,《牧羊女》中“当你唱完我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懒了/我的马累了/那时——/黄昏已重了/酒囊已尽了”在这结尾的六句中,连用了四个语尾声音助词“了”,使得本来牵强类韵的“懒”“累”“重”“尽”等形容词得以消除牵强且拖长了音韵,形成了袅然于耳的余音,由此达到丰富情感艺术的效果。

(三)象征手法的融洽使用

梁宗岱提出象征有两个特性,即一是融洽或无间,二是含蓄或无限,象征中“情景底配合”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和“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的两类,于郑愁予诗歌中再现了象征的特性。

[4](p46)如在《错误》一诗中,诗人以特有的形象象征

展示了自己对爱的理解,以传统的意象搏动现代的心灵。

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人率先拾捡出“容颜”这一青春女子的意象,而且将其定格于“季节里”。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一开一落,说明季节、时光的不断轮回,一个青春女子又经得起几开几落呢?

一个“等”字又说明了女子被动的无奈。

容颜如花,心如莲,此生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红颜易老,青春几何,再美丽的女子也经不起时光的煎熬,但在这里,除了等,别无他法。

诗人用了“莲花”这个意象,以开落暗示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夫”,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女子还要等多久?

她已经等了多久?

她还要等下去吗?

同样又表达了诗人对大陆母亲的思念。

“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可我依然在异乡流浪。

我可爱的母亲,什么时候才能枕着你的膝头望天上的寂寞繁星?

(四)语词的有意错接

在语词中制造矛盾来抒发情思,营造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如:

“欣然而冷漠”(《采贝》),“北地忍不住的春光”(《天窗》),“美丽的错误”(《错误》)。

且看《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谓之美丽,就常理而言是矛盾的。

但对女子来说,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因为她以为来者是归人;

可惜的是情景瞬即逆转,“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正是这个错误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虽带着丝苦涩。

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诗化,令人回味无穷。

(五)想象的奇诡

郑愁予善于各种修辞格的表意方法,诸如夸张和通感等。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那美丽的乡愁,伸手可触及”(《边界酒店》)这夸张手法的运用,恰如其当地揭示了乡愁的情结是如此的简单。

“一步即成乡愁”,心中对故乡的思念被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阻断,“伸手可触及”的故乡,成为心中永恒的痛,触之心伤。

“我”这被放逐的浪子,什么时候才能触及“那美丽的乡愁”。

而通感是感官摹写的变形,亦即感官间的交互作用或感官交错现象,“帐篷如空悬的鼓/鼾声轻轻抚摸着它”(《探险者》)用“鼓”来明喻“帐篷”,接着将抽象的听觉:

鼾声,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手指”的实物形象,说鼾声轻抚着帐篷如手指轻抚着鼓面,把声音具象化而抚响鼓面,“化声为形”这便是通感了。

然而表现技巧终究只是思想表达的外化形式,但一首诗的神韵之处却是如何使用好这些外化形式以期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郑愁予说,诗的本质就是要表现情怀、情思和情趣,好的诗人应具备诗才和诗情,一首好诗除需要以语言排列的诗形、暗喻及以画感表现诗外,最重要还是诗意——表现诗人的性情。

[5](p29)表现技巧作为一种载体,负载的是诗人粘稠的情感,然而相对一首诗而言,情感却是意境构成的感染源。

意境的凝构能够感人靠的不是简单的几个文字,而是靠文字背后承载的作者真挚的情感。

已故诗人覃子豪在《评〈梦土上〉》一文中,针对早期郑愁予诗作有这样的描绘“郑愁予的才华很高,其表现纯任自然,毫无矫饰,有

脱口而出,随意而写的感觉。

他的确发现了诗,也把握了诗;

由于完全纯任自然,毫无矫饰,每一首诗均有其优点,优点是作者捉住了那些极为微妙的诗的意味,这些意味是一般作者不易捉摸的住的。

他却不费力气地就捉住了,而且以生动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极鲜明的感觉。

”如此,覃子豪可以说是将郑愁予看了个透,妙手天然的表现技巧是郑愁予诗情的自然流露,不说郑愁予在诗歌的写作上重视表现技巧,更多的是郑愁予在写作过程中“捉住了那些极为微妙的诗的意味”又“毫无矫饰”地“以生动的形象给读者一个极鲜明的感觉”。

在郑愁予的诗歌中凝构了一种古典的韵味,恰有如宋词小令般丰富婉约的意象,含蓄蕴藉缠绵的意境,轻灵自由的表达,无声写有声的技巧,建筑美和音乐美的形式,都无不显示了郑愁予诗歌“现代的胚胎,古典的精釉;

即写出了现代中国人(至少是作为文化放逐者族群的中国人)的现代感,又将这种现代感写的如此中国化和东方意识。

”[6](p37)(沈奇语)正是有一大批古典伤美的意象才营造出了那种淡淡的忧郁、伤感凄凉的诗境。

如《赋别》,诗中的离绪是通过诗歌节奏的拖沓缭绕于口,淡淡的别情却又弥漫在胸中如槐花香般浓的化不开。

《当西风走过》中,用“蜡烛”这个意象来象征年迈的苍老,“西风走过”象征时光的飘逝,而现在守着老去的年华,在窗前独坐,被吹来的西风带入年少记忆中,“仅图这样走过的,西风——/仅吹熄我的蜡烛就这样走过了/徒留一叶未读完的手册在手/却使一室的黝暗。

印了窗外的幽蓝”,他并没有透露出那段初识轻愁滋味的年少时期,究竟发生过如何刻骨铭心的爱情,只是在追忆中轻轻的喟叹,早已随风而逝的年少爱情:

“当落桐飘如远年的回音,恰似指间轻掩的一叶/当晚景的情愁因烛火的冥灭而凝于眼底/此刻,我是这样油然地记取,那年少的时光/哎,那时光,爱情的走过一如西风的走过”。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边界酒店》)这不禁又让我们想到了“咫尺天涯”,韦应物有句诗“春明门外即天涯”,[7](p42)这也是郑愁予对古典意象的转化使用。

这些带有传统古典诗歌痕迹的意象能够唤起读者心中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营造出富有东方意味和民族气息的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委婉的抒写了离愁别绪;

同时,这也与中国含蓄不露,温柔敦厚之传统审美观相吻合。

也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情怀的陶冶熔铸了郑愁予诗歌中含蓄不露,温柔敦厚的传统审美风格。

三、郑愁予诗歌的诗情分析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散文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其实错误所写的是一种浪子情怀。

诗人郑愁予本身就因《错误》、《水手刀》等被称为“浪子诗人”,尽管诗人自己认为“仁侠”要比“浪子”准确,但二者志在天下的情怀是相同的。

《错误》就是以“我”为主体的浪子宣告。

“我”为女子爱慕、相思,“我”心里很清楚。

他不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待,也知道她已等待了一段绵长的日子,已经等待得生命如同莲花开落般寂寞的消逝,已经等得心如东风不来、柳絮不飞的小城般绝望,已经等得心如无声无息、春帘不解的窗扉般空寂。

“错误”为何美丽?

从女子的视角来看,“哒哒的马蹄”会敲醒一段沉睡已久的感情故事,欣慰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美丽;

而从男子的角度来看,它自有他的美:

“我”明白了一切,然而却没有选择相见,这里面也自然有一种刻骨铭心的遗憾。

深层次来讲,应该是“我”与女子的相见,早已注定是一种千古遗憾的恋歌。

《错误》是以旅人抒情的主人公,描写了一个浪子的情怀,也是一种现代式的回答:

我是一个浪子,在你生命里注定是一个过客,请你忘掉我……

萧萧于《现代诗学》中说:

“郑诗最具传统诗情,而且其篇幅袖珍,正是中国诗的本色。

”郑愁予出版的诗歌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他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等千古传诵的名篇,而萧萧认为郑愁予诗歌之所以为人竞相传诵,是因为:

“现代诗人竞相炫奇作怪,郑愁予独保留了宋词元曲中的优美遗韵,读者对古典之美的眷怀,不能不经由郑愁予的诗作获得满足。

”[8](p33)也是因为读者的眷国情怀与郑愁予的眷国情怀在深层上相一致,这也是他的诗歌获得巨大成就的客观根源。

外化到他的诗歌中就是能含蕴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而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结合成为浑然一体。

如张瀛舟、周建平解读《错误》时分析到:

西方现代派朦胧模糊的美学特质和表现技巧与中国古典诗歌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意识,形成了郑愁予诗歌朦胧迷离的独特风格。

正是由于郑愁予诗歌中朦胧的表意风格才把诗歌的模糊美发挥到了极致。

模糊美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又或者说是一种确定中的不确定。

术作品都是具体和抽象、清晰和弗晰、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

正是因为作品有了这种弗晰和不确定性,才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才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在《错误》中,女子所等的心上人到底是谁?

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猜测和想象。

如果说女子所等的心上人不是“我”,那读者就会感觉到女子的“痴情”:

女子和“我”擦肩而过,只因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而心扉紧掩;

错过之后,相信女子还会在那里痴痴地等。

如果说女子所等的心上人就是“我”,那读者就会感到男子的“薄情”;

女子寂寞绵长的等待换来的却是“我”的走过而已,而不是驻马停留;

“我”捉弄了女子,就好象上天捉弄了人一样。

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似乎又都有偏颇,读者也正是在这回味想象的同时感受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所在。

这也正说明我国文字的表意功能,中文所具有的模糊美的基本特征。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2000年版的《郑愁予—诗的自选》作品集中,全部作品都是一种深层情怀的唯美表达。

综观郑愁予诗歌的整体,深深藏蕴的就是内心之中浓浓的浪子情怀。

有时浪子也会仁侠,因为他深深体悟到浪子的艰辛。

有时浪子也会寻找信仰,因为他深深体悟到浪子的不容易。

有时浪子也会寄寓山林,因为他深深体悟到浪子的疲惫。

他多想在异国他乡寻找到归宿,生命的终极在他看来就是那最后的温柔。

可是,他能吗?

一辈子苦苦寻求的就是这样的终极,他的内心深处也能明白,生命的归宿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好象天上的星光,要想寻找到它的本体,那是不可能的,或许很多很多年前,它就已经

不存在了。

由于苦苦的寻觅没有找到结果,他只能够记下内心里挣扎的游丝样的痕迹,苦苦寻觅的旅程。

这篇篇感人的艺术精品,正是他追溯生命终极的佐证。

郑愁予也说“故乡是跟着我走的,文化是跟着我走的,我是个完完整整的中国人,可以完全地融入中华的文化。

尽管写出来的有西方技巧、潮流的考虑,但对中国文字一定不放松,每一首诗在构成上也应是完美的。

”[8](p55)正是有他这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执着才能写出富有传统意味的诗歌。

也许,正因为郑愁予的执着和完美,才能成就其诗歌的成就。

也许,这才是郑愁予那么动人的原因,这确是从内心流露出来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屈原.湘夫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杨牧.郑愁予传奇.现代诗导读-批评篇.[C].台北:

故乡出版社.1979

[4]许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M].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5]陈旻.诗人总有被爱着的感觉.[J].中国新闻网.2002

[6]沈奇.沈奇诗学论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365卷070首.[C].北京:

中华书局.1960.

[8]萧萧.现代诗学.[M].台北: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

ZhengChouyu'

spoetryprodigalfeeling

WangZhen

Abstract:

prodigalfeelingbecomeZhengChouyupoetrysubject,ananalysisofZhengChouyu'

spoetry,intheorytodefinetheZhengChouyupoetryprodigalfeeling,revealitsmainfeatures,exploretheZhengChouyupoetrytheorybasisandtheobjectiveinevitability.

Key:

words:

thepoetryofprodigalfeel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