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89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档格式.docx

(二十二)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十三)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五)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二十六)逐步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七)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八)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九)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依法治教

(三十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三十二)切实推进依法治校

(三十三)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三十四)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第十二章体制改革

(三十五)完善管理体制

(三十六)建设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三十七)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三十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队伍保障

(三十九)加强师德建设

(四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十一)提高教师待遇

(四十二)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经费保障

(四十三)加大投入力度

(四十四)完善投入机制

(四十五)健全监督制度

(四十六)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五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十七)建设较为完备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四十八)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网络平台

(四十九)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十六章组织实施

(五十)加强组织领导

(五十一)强化规划实施

 

 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

强市必先强教。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推动全市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攻坚目标提前实现,“两基国检”顺利通过;

优质普通高中规模稳步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喜人;

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遵义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战略,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成贵州发展重要一翼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增比、进位、突破”和“创新、创业、创优”的工作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遵义特色的教育科学发展之路,为遵义经济社会的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更加有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思路: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按照国家教育工作方针和省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要始终坚持“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打造队伍、抢抓项目、率先突破”的基本思路。

促进公平。

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要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以制度建设保障公平。

以推进全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全力缩小与全国教育发展的差距。

提升质量。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要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打造队伍。

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强教必先强师。

全面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建设。

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高度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促进学校校长由“单纯管理者”向教师能力培养者、教育质量提高引领人的教育家型转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抢抓项目。

项目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面对新一轮教育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要着重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前教育普及工程、特殊教育关爱工程、高等教育发展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以工程促发展,以项目推发展。

率先突破。

按照“增比、进位、突破”的工作要求,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优先发展,力争十年谋划、五年突破。

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市行列。

(四)基本目标:

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优化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消除大班额。

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建设区域内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

专栏1遵义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09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14.5

14

13.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60

65

70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在校生(万人)

72

66

61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6

99.7

99.8

初中在校生(万人)

39

33

28

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

78.7

80

85

义务教育巩固率(%)

77

95

高中阶段教育

普通高中在校生(万人)

11.3

15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8

10

1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1.61

90

高等教育

在学总规模(万人)

6.82

10.23

13.3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8

27

40

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建成更加完善的教育设施。

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市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

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

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的办学机制不断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

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教育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施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

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

(五)强化政府职责。

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督导制度。

(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土地和教师资源,新建、改扩建2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使每个乡镇至少建有1所公办幼儿园。

扶持大的村落举办村级幼儿园。

采取民办公助、评估奖励等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幼儿园。

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七)普及学前教育。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幼儿教学中,充分体现兴趣培养、行为引导、智力启发、思维训练等教育特性。

到2020年,全市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中心城区及经济强县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余县级政府城区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专栏2学前教育发展重点项目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工程:

实施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农村幼儿园发展扶持计划,以给在园幼儿公用经费补助的方式,扶持农村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

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依托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开展幼儿教师职前资格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职后培训。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计划:

优化幼儿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符合幼儿特点的课程体系,建立学前教育指导与评价机制。

(八)巩固提高“两基”成果。

加强对入学率、巩固率等核心指标的监控,加强学籍管理和信息监控,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资助制度,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动态监测机制。

对处境困难、处于辍学边缘的少年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

(九)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造。

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和管理队伍水平。

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和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同时,要重点加大对中心城区、县城所在地教育投入。

在凤冈县、遵义县、余庆县、仁怀市4个县(市)开展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试点,达标时间为:

凤冈县2014年,遵义县、余庆县2015年,仁怀市2016年。

到2020年,非试点县(区、市)全部达标,全市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有关政策,强化政府责任,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质量提升、公平竞争等方面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保障。

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农村实用技术》等地方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倡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

(十一)扩大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资源。

针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入学难”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建示范”的原则,科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城区基础教育资源和进行新建、改扩建,使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巩固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向城郊发展,扩大城郊办学规模,缓解城区教育压力,加快城区基础教育建设步伐。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十二)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到2020年,全部解决农村初中生住宿需求。

本着就近入学与相对集中办学的原则,结合实际,向农村小学寄宿制延伸。

(十三)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改革中小学评价考试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擅自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不得将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依据。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专栏3提高义务教育水平重点项目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实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边远山区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设施设备配置工程、中小学“班班通”工程。

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和教育教学名师培训培养工程、中小学教师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激励计划、薄弱学校管理和发展计划、城市优质中小学拓展工程、农村学校(教学点)教育教学专业扶助计划、校长培训工程、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义务教育质量检测评估试点、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计划、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行动计划。

(十四)扩大普通高中规模。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两者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充分考虑各县、区(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区域水平差距,分区规划,分层次推进,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

到2020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左右。

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抓好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7所,力争1-2所中职学校创建“全国1000所示范性中职学校”。

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

到2020年,全市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

采取特殊政策,多渠道、多途径补充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着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

(十六)增加普通高中优质资源。

坚持优质发展,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性高中在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中的示范作用,继续培育、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

坚持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普通高中建设为重点,实施达标学校建设,推动薄弱普通高中建设达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课程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引进和利用其他地方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增加我市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十七)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注重学生个性形成,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课程体系,稳步推进选修课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

完善选课制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建立高中阶段学生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间合理流动学习的机制。

专栏4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项目

普通高中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

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方式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

实施优质高中发展工程,扶持薄弱普通高中建设。

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实验计划,建设80余个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抓好省级5个、市级15个实验样本校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工程,发挥示范性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每个县建设完善1所达到《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

(十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建立支撑工业强市战略、促进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以创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为契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创建1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

采取有效措施完成中、高职招生任务。

(十九)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继续完善职业教育投入、师资、受教育者资助保障机制,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或联合培养,促进产教结合,充分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推进省内外联合办学,建设区域内优质学校和精品专业、特色专业,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加强职业教育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评聘办法。

进一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与我市烟、酒、茶、旅游等重点发展领域的需求相适应。

(二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落实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和免费制度,对贫困家庭学生、涉农专业和艰苦行业职教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

做好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职学校毕业生工作。

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根据产业发展、市场和社会需要,以专业结构调整和骨干专业、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实行工农结合、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技术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专栏5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

“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

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在企业、科研单位和生产一线聘任(聘用)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建设1所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学校。

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学校建设,积极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计划:

骨干企业、重点企业至少与1所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参与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解决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等问题。

重点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

结合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加快我市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烟酒茶、煤炭开发、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为重点,培养一大批技能型、技术性人才。

(二十一)适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加大政策、经费支持力度,多渠道改善高校办学条件。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新增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支持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扩大影响力。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二十二)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学科和专业,形成优势学科群和特色精品课程。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科学人文并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鼓励高校科技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科研领域和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规范校办产业发展。

鼓励高校积极参与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决策与咨询工作。

支持高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积极推进科学文化传播。

(二十三)积极推动高校办出特色。

鼓励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示范性高等教育学校。

合理调整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以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成果为标志,努力推进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定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超前部署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专栏6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

在新蒲新区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和支持各高校的规划建设。

强力推进新蒲科教园区建设,抓紧实施高校东迁工程,遵义医学院、遵义师院、遵义医专等院校力争2013年实施东迁。

依托优势资源,支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在适度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同时,建设区域内综合性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