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9690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中国哲学Word下载.docx

所以,老子讲的“道”的基本特征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

其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是说如果可以言说或者命名的话,那就不是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如果人是效法大地之道,大地之道效法天道,天道效法法道,那道就是法自然,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K02:

无为之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顺应自然,相时顺势,不妄为,反对强制的“人为”。

正文

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老子早年曾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目睹了周代的盛衰。

《史记》说他“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又称他为“隐君子”,也就是说他后来隐居了。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曾送孔子一言,告诫孔子要戒骄戒躁。

孔子回去后,跟他的弟子讲见老子的感受,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

鱼,我知道它能游;

兽,我知道它能跑。

但对于龙呢,我就不知道它为什么能乘风云而上天。

今天我见到了老子,就好像见到了龙。

”根据《史记》记载,当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时候,老子对他说:

“你所讲的那些东西,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也就是说:

你不是基于周公吗?

周公的人和骨头都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还在。

所以他讲: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把你的娇气和欲望去除,因为这些无益于你的成长。

所以老子想表达的是孔子需要从周公的视野转向于修为自己的身体,这是老子告知孔子的话。

这也可以看出对于老子来讲,修身远比治国、平天下和齐家更为重要。

事实上,《庄子》里面的有句话很能体现老子的观念,这句话是说:

在修身、治国和平天下之间,修身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治国和平天下只是修身的一个副产品。

老子西出嘉峪关,由周而秦。

因为他看到周衰退,所以西出关。

当老子到达嘉峪关时,关令尹喜高兴地说:

“您将要隐了,能不能勉强为我著本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老子跟《道德经》这本书的一个关联。

但这个故事也谈到了老子隐居,正如司马迁在《老子本卷》上讲到老子是自己主动去隐居,作为他学的一个终止。

一般人都想走向前台,但是老子却恰恰相反,他从前台走向后台,走向隐居之地。

这也是老子和孔子之间的不同。

这本书很重要性,就跟老子这个人很重要性一样。

中华文明有两大主干,一个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所以我们常常讲“儒道互补”,也就是“孔老互补”,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中士大夫那个阶层的心灵。

谈到这本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谈到一个人,也就是“围棋大师”吴清源。

他曾在7岁的时候就被段祺瑞请去下棋,后来到了日本被称为“昭和棋圣”。

在日本期间,他在棋坛上纵横江湖四十载。

尽管日本有很多的九段高手,他们的技术都不亚于吴清源,但每一次在大赛上他们都是吴清源的手下败将。

这样一种奇迹连续维持了40年,如果不是一场车祸使得吴清源受伤,那么“昭和棋圣”的奇迹不知会持续多久。

吴清源在每次围棋大战之前,都要读一遍《道德经》,从中汲取灵感。

吴清源在讲他下围棋时的心情时,讲过这样一段话“面对瞬息万变的棋盘,我仿佛看见的是亿万年前古老的晶玉琥珀一样。

”,这表明他心如止水,对周围的每个变化都极其敏锐,而又不为之所动。

这样一种平静深邃的胸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道德经》,这正是日本的很多高手所缺少的东西,这也是他维持“昭和棋圣”这一声誉历久不坠的一个原因,直到现在吴清源依旧被看作是围棋方面的一个神话。

1.道的含义——无象之象

但“道”不像某个可见的具体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要把“道”和“物”区分开,因为几乎所有的事物要么是可见的,要么是可听的,要么是可感知的,但“道”并非如此。

◆ 

摘自《道德经》14章: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

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

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

夷:

无色。

希:

无声。

微:

无形。

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

道"

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忽。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它有像但是没有形象的形象。

所以这就好像老子讲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是无象的象,无状的状。

对于这样的东西,我们的语言难以掌握。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都是我们勉强来称呼它的,实际上它是不可名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种区别,特别是跟古希腊传统、基督教传统和希伯来传统相比。

因为在这三种传统中,语言对于把握上帝、最高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老子来讲,“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诉说的。

老子甚至讲: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万物之母”那是名,是指“万物的母亲”,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我们可通过语言对事物进行命名、编码和分类,事物才成为我们理解的事物。

比如一个出生的婴儿,在他还没有学会和听懂语言之前,他的世界是一团混沌,事物既没有分化也没有名称,所以他的语言和世界是无名的。

但当他学会和掌握了语言,能够用语言来命名万物的时候,万物同我们之间的区别就呈现了,这时我们就说“语言是万物的母亲”。

但万物还没有通过语言被认识、命名和编码、归类的时候,在这之前的状态是无名的混沌,是语言所不能穿透的,而大道在这之前就已经了,当有了名之后,大道仍然是以无名的方式隐含在其中,这是极为难理解的,所以他讲“有”和“无”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

但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好比希腊人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词语破碎之处没有事物存在。

”,也就是说“只要把握语言,就等于把握了事物”,所以希腊人就讲逻各斯,逻各斯就是离不开语言。

但是对于“道”来讲,即使有了逻各斯、理性和语言,我们与“道”之间仍还有距离。

但是反过来说,语言有它特定的意义,老子最后也用语言来著书,正如白居易所说“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若名言真没有什么用的话,那“老聃”为何还要写五千字呢?

语言不能直接陈述“道”,但它能从侧面间接地来呈现“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如果从一个物的角度来讲,“道”是恍惚的,是恍惚的,是窈冥的,是我们的认识和感官所没法穿透的,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把握的,它有自己的功用和能量,是精确的、真实存在的,所以从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道体的存在。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正因为道体的特殊性,所以老子讲到最高层次的人听说道的时候会把它落实在行动当中,中士问道时的表现是将信将疑,下士闻道则大加嘲笑。

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因为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还不是道,那么道是只能落实在行为修行之中,因为通过语言来表述真的会达到很平常,它不是茶也不是酒,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所以大道一般往是最简单的,普通的,平常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付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话是说我们看到道生成万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道生成了“一”,“一”就是一个秩序,因为有了道才有秩序。

但“一”又生成“二”,“二”一般指的是阴阳二气。

“二”又生成“三”,“三”是阴阳二气和合产生的一个冲气,然后由这个冲气产生万物,所有的万物在生成以后会负阴抱阳,也就是说道生成万物以后,道没有消失而是蕴含在万物之中。

万物不外在于“道”,“道”是明暗在一切之中的。

所以老子讲“道”是冲,冲是指虚空但却用不完,就像一个巨大的深渊却没有底,又好像是万物的终止。

但要理解老子的道生万物,我们还必要考虑到老子讲的道法自然。

3.道法自然

“道之生成万物,是集万物之自本自根,自生自长,自成自灭”,这一点跟孔子讲的“天何言哉”的百物思想具有一致性,用伯颜的话来讲是“造物者无物,有物质之自造也”,是说“天生万物”是万物自己造成自己,自己生成自己,这就是伟大的自然,自然就意味着一切都是自己主持,没有一个外在的主宰者。

对于人来讲,道自生为人,实际上是人自生为人,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说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意志而生成人,而是一个没有人意志的自然过程。

它与“生为人”和“成为人”是有区别的。

当我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时候,自然过程就终结了。

所以可以讲是道的过程,天道的过程和人道的法则是不一样的。

但当我们人道达到最高的时候,人道和天道是一体的。

4天道与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有句话是说天地、宇宙实际上是没有仁心的(“仁”是指有意识地去爱人)。

但在老子看来,天地其实是没有意志、目的和人格,它并不爱人只把万物当作刍狗(刍狗是指用纸和草扎成的狗),在祭祀的时候用,用完以后被扔掉了。

“弃之如敝履”,就是说天地对人是不仁的,这里的“仁”有一种新的解释“不仁就是大仁”,天地对万物最大的爱其实是不爱,不爱是指没有对哪一个有偏爱,一视同仁地对待万物。

那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圣人也是不仁的,他以百姓为刍狗,实际上这个不仁,他一旦有意志有意识去爱人的时候,必然会造成偏爱,这就会使他的爱和天道相比大打折扣。

从表面看老子讲的圣人和儒家讲的圣人是不一样的,儒家所讲的爱是“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但老子所讲的圣人是不与人类同期忧虑,这是一种超越它的无名之爱来对待所有的人,这是一种更高一层的圣人,这种圣人在老子看来是与天地之道相一致的天道。

老子讲婴儿是最接近天道的。

随着人的成长会越来越偏离天道,比如婴儿的骨头很弱,经也柔,每天都握着拳头,而且将大拇指放在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却不会感觉到累,但大人握十几分钟的拳头后会受不了。

再比如婴儿整天都嚎啕大哭,但他的嗓子却从来不会变哑,而大人却不行。

因为他们的精气神是满的,所以道家有一句话讲“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

”,是说当一个人精气神是满的时候,干什么事精力都会很充沛,婴儿的精满是先天的,但随着人们的成长先天的元气会逐渐丧失。

修为可以重返,比如婴儿的骨头都是非常的柔软,摔倒在石头上也许会没什么事,但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讲情况可能不会那么乐观了,这是因为老人的骨头是硬的,修为会使我们的骨头变软,这样我们才会达到更加接近天的一个状态。

所以天道和人道是有区别的,随着人类的智慧、情感和欲望越来越多,人距离天道就会越来越远。

婴儿之所以离天道不远,主要是因为他的智慧、情感和欲望都没有扩张开来。

天之道,其犹张弓!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其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

天之道就好像是张开的弓,如果张开的太满他就会把它拉过来一点,如果张开的不够他会把他举起来,这就是“损有馀而补不足”,就好比是我们的内脏有自我修复的功能,这是自行在修复的,非我们的人力所能驾驭的。

但人道不这样,特别是在人类社会上,是“损不足,奉有馀”,富的人是越来越富,穷的人却越来越穷,这恰恰是人远离天道的一个现象,所以老子认为圣人是反人道回天道,也就是说用有余的东西来补不足的东西,才能使我们人接近天道。

因此,老子认为真正的有道是“走马以粪”一样。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是说如同人体有一个自我修复的秩序,人类社会若有道,战马不再当作战马来使用,而是当作农田里的耕马;

但当天下无道的时候,战马只能在战场上生仔。

所以真正的天下有道会让所有的人和物都有路可走,这正是老子向往的目标,是符合天道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不会偏袒某些人,它只会保护那些与天道接近的人,这是老子的道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是老子德论里非常重要的一句话。

是说最高的德性是不把德性当成德性,因为一旦我们把德性作为德性来理解时,在老子看来这是我们把上德变成下德,比如大家都去学雷锋固然是好,但最好的是大家都去自己做自己,这样就不用去学雷锋。

但当我们都为外物受限的时候,意味着我们所达到的道德可能只是下德,不是上德,也就是最好的一个世道是人们不知道统治者的存在。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豫之;

其次,畏之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由其贵言。

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在中国古代,有一句诗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忧哉”,是说老百姓在太阳出来的时候起床去地里干活,太阳落山的时候回家休息,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只是挣自己的钱做自己的事尽自己的本分。

假设一个统治者能做到这,那他就是最高的统治者,人们会亲近、赞誉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会畏惧再次的统治者,人们会轻侮最次的统治者。

也就是说当人们各守其道、各尊其职和各行其是的时候,老百姓就会讲我是自然的,这是统治者最大的成就,因为“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就好像是天道总是以退隐和隐藏事实的方式,出现在事实的运行、百物的化身上,它让百物自己化身自己、适时自己运行。

其实这个化身和运行本是天道的作用,但是事实和百物却觉得这是自己的自然,这就是最高的统治和行为,就好像老子所讲的“善行,无辙迹”。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这恰恰是对应于统治者的无为,最高的德行实际上是玄德。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玄德实际上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说你虽然帮助他但你又不主宰他,你虽然是有作为了但你又不让人家依赖你的作为,你虽然是帮助它成长但你又不控制他,这就是一种玄远的幽深的德性。

因为只有这种德性它自是功成身退,这是天道的德性。

“功成身退,名遂,天之道”,是讲当我们有了名望之后我们不能居功自傲,而恰恰从有名到无名、从有功到无功,这是一个更高的阶梯。

所以当儒家号召人们去建立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老子说“颜呀,在得到功利后,你还要去德去功去名,实际上就是去己。

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和实际相处的更好,才会以一种新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能焕发新的光芒,这就是上德,也就是玄德。

”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最大的德性只有跟着天道来走。

那么,万物是尊道贵德,那么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在玄德的哺育之下,自本自根,自为自成,而这恰恰是上德的一个效果,也就是说在上德的照耀下万物各争性命,各归其命,各归其根,这也就是老子的德要达到的东西,也就是万物要回归本性,使每个人回归天道的一个方式,所以老子认为不能用言语来说明德,因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这里说的道德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德,现在所讲的德有时仅仅是为了一个名,也可能是为了利,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但这还不是老子所讲的德。

真正的道德最终能反哺我们的生命,净化我们的心灵。

所以老子让我们反观内饰,真正修道的人不向外看,而是向自己身上看,使自己处于一种既定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长了就会成为我们的修行,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在道德的最高之处,我们能听见水落在地上的声音,甚至能听到我们血液流动的声音,这都是养生的结果。

而这种结果是为无为,无为之为,这是老子讲的真正符合道德的那样一种方式。

世间存在两种“为”,一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作为,这种作为是指我们通过做一件事达到另外一种目的,因此这种作为的目的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它之外的一种结果,具有工具性,另外这种作为和我们的心性也没有关系。

然而“无为之为”中的为是以自身为母体,不指向在它之外的母体,指向我们的意识,所以这种作为是我们最养生的一种修为。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即消耗能量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会疲劳、劳累。

但无为之为既能使我们有作为,又能使我们不消耗能量,或者把能量的消耗转变为能量的收藏,至少把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

无为之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去做,不违反自然去做,此时你就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但要达到这种为无为,首先我们就必须得减少和天相对的人或者事物,其次欲望太多也会妨碍自己的作为,使作为不能达到无为。

所以老子讲无为之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通过学习会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但道却在每天减少,减少我们的欲望等一切人为的东西,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到了最高的时候我们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无为了,但什么都能做到,就如同“蝴蝶效应”,这就是无为之为的一个机智,就是要使我们由社会人转变为一个天地人,掌握天地的信息,把握社会历史运作的法则,这就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运用势能有所作为,这就使为无为,它不仅能用来修身而且能用来治国平天下。

故圣人云:

“我无为,人自化;

我好静,人自正;

我无事,人自富;

我无欲,人自朴。

这里实际上是在讲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这种统治的艺术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我们现代社会的政治原理与基督教相类似,因为基督教的经验要动员,动员到一个机制中去。

但老子所讲的政治不是将人们聚集到一个空间去,按照一个给定法则来运作,而是在自己的轨道上按照自己的法则自行地生活,所以这样一种统治的方式是最经济的方式,就好比是健身,古代不同于现在。

老子的为无为不是为了统治但却达到了统治,因为这样一种为无为的统治方式就是说虽然老百姓不知道统治者存在,但这个统治者在老百姓心里才是根深蒂固,这正是因为他不自傲才让老百姓离不开他,这就是为无为。

无为之为是指使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是一种很高明的驾驭能力的方式,它与道和德连为一体,成为道德的体现,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古代哲学总结暨王夫之哲学

一、人禽之辨与道德的必要性

1.人禽之异

2.用理气解释人性

3.气善

二、性日生与道心的挺立:

道德哲学的生存论与工夫论维度

1.性日生日成

2.道心的挺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跟他哲学思想相关的是《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

王夫子受张载的思想影响也很深,特别是关于“气”的学说。

《思问录》是王夫之晚年的著作,是一部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的著作,晚年系统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告子曰:

“生之谓性”,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告子曰:

“然”,孟子曰: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然”。

孟子说: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孟子说按照你的说法那么狗的性相当于牛的性,牛的性相当于人的性了?

孟子对告子“生之谓性”的反驳,在逻辑上说是属于归谬法,归谬法就是我和你辩论,先承认你的论点是正确的,由你的论点来推出荒谬的结论,根据结论的荒谬性来证明你的论点的错误。

根据告子的“生之谓性”来推断“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没有差别的和常识相悖的结论,通过这个辩论,是为了突出孟子的观点,他认为人性和物性是有差别的。

“理即是气之理,气当得如此便是理,理不先而气不后。

理善则气无不善;

气之不善,理之未善也。

人之性只是理之善,是以气之善;

天之道惟其气之善,是以理之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气也,唯其善,是以可仪也。

所以《乾》之六阳、《坤》之六阴,皆备元、享、利、贞之四德。

和气为元,通气为亨,化气为利,成气为贞,在天之气无不善。

天以二气成五行,人以二殊成五性。

温气为仁,肃气为义,昌气为礼,晶气为智,人之气亦无不善。

”按照王夫之的话是说在天之气是善的,在物之气也是善的,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犬牛等物的不善是怎么来的,王夫之从一种气化的过程来解释,在天之气无所不善的善赋予人和物的善,也就是人和物从中获得了善,物的不善是从气化的过程产生的。

K03:

因为关系到人如何在天与人的共同体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应然的状态,这是王夫之基于气的道德哲学来阐释人为什么是道德的非常独特的理解,从天人共同体的维度出发来解释人为什么是道德的。

K04:

“性日生日成”,人性不是生下来就决定的,而是后天的条件决定的,“性日生日成”并不是被动的,人自身的努力也是很重要。

王夫之简介:

晚年居衡阳石船山,故学者多以船山称之。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的著作在他去世两三百年之后才发挥作用,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在清代基本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影响,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对民族主义思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的研究资料是1892-1996年编辑出版的《船山全书》,一共十六册,跟他哲学思想相关的是《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

这些著作有各自的特点,其中《周易外传》、《尚书引义》是对儒家《周易》、《尚书》所做的解释,《四书大全说》是对儒家经典《四书》所做的解释,《张子正蒙》是对张载思想的注释,从以上可以看出王夫子基本上算是儒家学者,他对先秦儒家经典和宋明理学里面重要的著作都比较熟悉。

《思问录》是王夫之晚年的著作,和前面几部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是以注疏的名义来写成的,而是一部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的著作,晚年系统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的思想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明代有三大思想家,除了王夫之以外还有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他们都对宋明理学进行一种反思,来寻找一种儒学的真精神,构成运思的出发点。

王夫之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对《老子》、《庄子》都有所注疏,他的著作《相宗络索》,这是对佛教的一种思考,这就缔造了他博大精深的一种思想体系。

王夫之对于“天道”的思想很值得我们去汲取其中的养料。

下面从一个方面,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