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958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30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下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快速推动书本,然后迅速撤去推力,观察书本的运动情况。

几百年前,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就曾通过假理想斜面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即同学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投影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示意图,教师对照示意图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

投影伽利略的观点: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2、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

将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处滑下,分别经过下面的粗糙布面和较光滑的桌面。

探讨小车停止的原因:

即是摩擦力导致小车停下来。

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滑块从斜面同一高度处滚下,每次改变物体不同的粗糙程度,测量滑块的运动距离,并推论想象当滑块与平面间没有摩擦力时滑块的运动情况。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让小车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平面没有摩擦力时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粗糙的木板(毛巾)

2

比较光滑的木板(纸)

3

很光滑的木板

推理想象

非常光滑的木板

准备器材:

斜面、毛巾、纸、木板、小车、刻度尺等。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分析与论证:

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比较数据,找出现象中变化的共同规律。

启发学生间交流与探讨,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平面越光滑,滑块收到的摩擦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

如果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阻力),滑块就会一直运动下去,永不停下来。

反过来原来是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师生总结归纳:

(1)教师点明:

上述表述其实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反映的内容。

(投影定律内容)

(2)综合述评:

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具有四大方面重大意义:

一是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二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是牛顿第一定律适合一切物体;

四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可以在实验基础上,以合乎逻辑的方式推理出来。

第二课时

(二)、惯性

学生活动:

改装图6-7的惯性小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演示小实验:

1、小车上竖直放一木块,突然拉动小车。

木块是向前倒还是向后倒?

2、运动着的小车突然被挡住停了下来。

小车上的木块是向前倒还是向后倒?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提出惯性的概念,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组织师生交流,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

并引导如何解释,归纳解释的思路。

(如汽车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倒,而刹车时,则向前倾)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惯性仅与质量有关。

(三)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惯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会带来危害,我们要通过学习惯性,兴利除弊。

展示惯性利用的内容:

1、体育运动中的……

2、日常生活中……

3、特殊技术中……

还有,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滴等也都利用了物体的惯性。

你知道该怎样解释吗?

展示惯性预防的内容:

1、课本图6-11安全带的利用;

2、战斗机在战斗之前,抛掉副油箱。

(四)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六、课堂小结

投影本节内容要点,进行本节内容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内容和意义;

2、什么是惯性,惯性大小与什么有关?

3、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4、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二节力的合成;

2、课本第109页,作业1、2、3题。

八、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1、定义: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三、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四、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和联系

九、教学反思

第二节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1.知道理合力的概念。

2.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法则。

1.经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的探究。

2.应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生活中利用合力的方向具有的规律为生产服务。

2.利用多个力可以合成更大的力的规律解决动力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弹簧、滑轮、钩码、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也就是运动状态保持不变,这也是惯性具体表现。

那么,物体同时受两个力作用,运动情况会怎样呢?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

较大的食物一只蚂蚁根本拖不动,它们怎么办呢?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观察过?

学生:

多只蚂蚁共同拖到蚂蚁窝。

教师: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6页《合力》同桌讨论归纳总结什么是合力与分力。

2、力的合成:

当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怎样求合力呢?

什么叫力的合成?

合力等于两个力的和。

(可能会忽略两个力方向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再补充)

3、学以致用:

自由讨论课本105页图6-16和图6-17

a推与拉F=F推+F拉方向向前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b沉与浮若F浮>

G上浮方向竖直向上

若F浮<

G下沉方向竖直向下

若F浮=G漂浮

4、科学探究:

为了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下面开始实验探究107页图6-18来证实。

(1)、工具:

橡皮筋两根,滑轮两个,钩码一盒,木版一块,钉子三个,小锤一个

(2)、方法:

按课本106页图6-18设计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

(3)、实验表格

F1(N)

F2(N)

F(N)

F1与F2同向

大小

方向

F1与F2反向

(4)、探究结论:

A、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B、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即F=F1-F2。

(5)、进行验证:

比较验证你认识是否正确。

课堂练习

1.两个小孩共同提起一桶水,而大人一个人就可以提起,就是说大人用的力与两个小孩用的力的作用效果_____,大人施加的力是两个小孩的力的____。

2.一人在小车前用2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拉车,另一人在车后用1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车,使小车沿直线前进,则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是____N,合力的方向是_____。

3.在某次校运会的拔河比赛中,八年级

(一)班同学用8000N的力水平向右拉绳子,八年级

(二)班同学用7000N的力水平向左拉绳子,这时绳子受到的合力是().

A.15000N,方向水平向右   B.1000N,方向水平向左

C.1000N,方向水平向右    D.8000N,方向水平向右

4.一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两个力F1=4N,F2=10N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

A.一定等于6N         B.一定等于14N

C.可能等于6N,也可能等于14N  D.可能大于14N,也可能小于4N

5.给你两个弹簧测力计和一条橡皮筋,请你设计一个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实验.(简述你的方案)

【课堂小结】

回顾实验探究过程,分析怎样做才能是实验更正确,小组内交流,细线应该固定在哪个位置较好。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的合成

一、合力

二、力的合成

探究:

结论:

【布置作业】

1.课本109页1、3题。

2.同步探究本节题目。

第三节力的平衡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

2.知道二力的平衡及二力的平衡的条件。

3.能应用二力的

平衡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1.探究二力的平衡条件。

2.探究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体验物体静止时合力为0的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并非都不受力。

(例如:

悬挂的电灯、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而有受力的物体,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

用力踢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有些却不能?

这些力和物体的运动状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力的平衡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

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

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

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

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否则这

几个力就不能平衡。

二、二力平衡条件

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课本图6—2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

物体将向较大的力的

方向加速运动。

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物这两个力不能

平衡。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

体将发生转动。

这两

个力不能平衡。

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

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

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

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

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

G=mg=50千克×

10牛/千克=500牛顿。

方向竖直向下。

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

(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

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

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

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

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

速;

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

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四、二力平衡拓展

1.力的平衡与物体运

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受到的力之间没有关系

2.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平衡力:

两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

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作用力:

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

【课堂小结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也称为平衡状态;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一定是平衡力。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

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八章压强

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1.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教学难点

1、科学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3专家建议

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生】有的说宽带子好,有的说细带子好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讲授新课

1.压力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师】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在物理上,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受力面.

(1)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

与接触面垂直。

(3)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a)在腿朝上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b)把小桌翻过来,将同一砝码放在桌面木板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c)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师】如图a、b、c,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1)a、b是保持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

(2)a、c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生】

(1)压力,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压力。

【探究结论】

(1)在

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

(2)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塑料泡沫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

2.压强

【师】通过上述实验结论,可以得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用P表示)

(1)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

(2)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压强的计算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

(1)压强的单位属于导出单位

(2)压强的国际单位制(SI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

压力的单位是牛顿(N),受力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则压强的单位是牛/平方米(1N/m2),

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压强还

有一个专用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1帕斯=1牛/平方米,即1Pa=1N/m2。

(3)今后的计算采用国际单位,不会出现单位不统一的错误

(4)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MPa=103KPa=106Pa=106N/m2。

【例题】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00平方厘米,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分析】采用国际单位制,受力面积为500平方厘米,单位不统一,要转换为平方米,即:

S=500cm2=500×

10-4m2,

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即:

F=G=3N

P=F/S=60(Pa)

3.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

(1)拖拉机在泥泞的田里工作,为什么要用履带?

这是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

(2)菜刀使用久了,为什么要磨刀?

(1)为了不陷进土里,减小压强。

(2)为了让菜刀更锋利,增大压强

【总结】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A)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B.缝衣针、注射器的针头都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锋利D.将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由平放改为竖放

(三)布置作业

第二节科学探究: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压强的产生;

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知道连通器和它的原理;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

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

2、进一步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师生合作,同学讨论,并在实验中经历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会在实验中记录必要的数据,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1.液体压强的研究方法及探究过程;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连通器的特点;

4.帕斯卡原理。

教学难点

1.理解液体压强公式;

2.理解在连通器里各液面相平的原理。

教学用具演示用:

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侧壁开口的玻璃圆筒、橡皮膜、压强计、水、盐水、200mL的量筒、玻璃板,连通器、酒水壶、船闸挂图。

学生用:

压强计、200mL的量筒、水、盐水(以上器材,每三位学生一组)

教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归纳法、阅读自学法、讲授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

1.什么叫压强?

写出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2.压强的单位是什么?

15帕斯卡表示什么意思?

新课引入:

问题的提出:

放在水平面上的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表面有压强。

液体也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盛在容器内对容器底部、侧壁和内部有没有压强?

如果有压强,会有哪些特点呢?

二、投放学案、展示疑点

教师投放学案,学生依据学案看书自学,自学完成后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学案第一部分空白内容从而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液体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得出公式:

p=ρgh。

实验验证:

1.教师演示、讲述

(1)演示实验:

将少量水倒在平放在桌上的玻璃板上,水在玻璃板上散开;

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筒内(倒水前,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筒口相平),请同学们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

(橡皮膜向下凸出);

把水倒入侧壁开口处扎有橡皮膜的圆筒(倒水前,也让学生观察橡皮膜表面与侧壁筒口相平),又请同学说一说,观察到什么现象?

(橡皮膜向外凸出)。

(2)讲述:

根据以上实验表明,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对阻碍液体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教师板书)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