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9403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Word文档格式.docx

C.岩石地形复合体

D.土壤

7.干扰能够引起稳定性的破坏,但是地球表层具有使干扰不再传播的性质,我们称其为地球表层的()

A.稳定性

B.安全性

C.进化性

D.结构性

8.分水岭表面一般是()

A.残积处境

B.水上处境

C.水中处境

D.水下处境

9.在现代地理过程中,主要的干扰因子是()

A.自然干扰

B.全球变化

C.人类干扰

D.污染

10.绿色植物能够利用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谱带是()

A.红外波段

B.可见光波段

C.绿光波段

D.短波段

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空间斑块的动力学模型包括()

A.扰动斑块统计模型

B.斑块统计模型

C.单一物种种群动态模型

D.多物种种群动态模型

2.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有()

B.处置功能

C.抵制功能

3.自然干扰引起的地球表层扰动一般具有循环性,表现在()

A.地球表层进化出消除自然干扰引发扰动的机制

B.干扰的发生具有节律性

C.人类可以主观调节一定的干扰

D.地球表层进行大循环带动作用

4.下列哪些属于孕育四大文明古国的流域具有的共同特征()。

A.原有植被易清除,土壤易耕作

B.拥有灌溉和生活用水

C.土地平坦且雨量不大

D.气候绝佳,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功能损伤的类型有()

A.进料不足

B.阻塞

C.进料过多

D.泄露

6.造成地球表层同质性的原因()

A.人类的干扰

B.自然的干扰

C.本身不存在差异

D.观测手段的局限

7.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A.通过化学成分循环联结系统各部分

B.做为物质能量的载体

C.做为物质的搬运者

D.自然地理系统的等级指标

8.一个系统的熵的变化可以分为()

A.熵产生

B.得到外界的正熵流

C.得到外界的负熵流

D.熵转换

9.水与沉积物之间的界面处,迁移动力包括()

A.水力,热力和风力产生的环流作用

B.水动力作用产生的湍流和环流

C.平流迁移和湍流扩散

D.重力沉降和渗滤作用

10.建设一个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其主要途径有()。

A.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克服人口发展的盲目性

B.提高人口质量,克服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改造利用自然的盲目性

C.开展国土整治

D.开展地理预测预报研究

三、判断题(共20道试题,共40分。

1.具有一定传播能力的干扰能否经过由不稳定的生态类型和稳定的生态类型组成的镶嵌结构而传播,是判断生态区安全性的依据。

A.错误

B.正确

2.在科学分配土地之前,只需要很好地熟悉景观的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景观中的潜力即可。

3.残积处境分布于分水岭表面,其特征是潜水面埋藏很深对于土壤和生物的影响不显著。

4.现代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加强和改变人地之间的各个信息交换环节来实现的。

5.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

6.GIS数据可以包括不同尺度的空间和时间数据。

7.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有机界。

8.生态区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以类似形式出现而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9.自然地理系统的抵制功能与处置功能有一定的联系,前者是“快速排除”,后者是“禁止入内”。

10.丰富度是表示斑块种类数及其在斑块中所占的面积比。

11.只有将生态结构一致的区域划分为一个生态区,才能保证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案。

12.地球表层的地貌过程伴随着水文过程。

13.现代地理环境中,自然干扰是主要的干扰因子。

14.地球表层的干扰只来源于人类的干扰。

15.年龄适用于一切级序的自然地理系统。

16.生态建设包括增加生产功能,添加障碍功能,美化功能等。

17.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适用性和生产潜力所做的分类评价。

18.氧是有机体生活的必要元素,是蛋白质、叶绿素、核蛋白的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是生命和肥力的元素。

19.水分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20.地球元素迁移是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的变化。

1.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限度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

2.()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A.气候

B.植被类型

C.径流量

3.进行土地评价时不能只考虑土地地段本省还要考虑土地地段上下左右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土地评价的()

A.区位原则

B.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价原则

C.相邻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4.()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对其进行分析是生态规划的必要准备。

A.区划单位

B.类型单位

C.分类单位

D.空间单位

5.下列不属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植被的显著特征的是()。

A.植物具有恢复能力

B.植物能固定太阳能

C.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能力

D.植物反馈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种群区域隔离

6.地表上太阳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是()

A.有效辐射

B.辐射平衡

C.太阳总辐射

D.地面有效辐射

8.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限度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

9.()实际是反映一地水分收入与支出对比关系的,它能够反映一地的湿润状况。

A.蒸发量

B.降水量

C.干燥度

D.径流量

10.碳、氢、氧和氮的迁移属于()

A.微观物质迁移

B.宏观物质迁移

C.地质大循环

D.地质小循环

1.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

A.人为热量的大量释放

B.CO2浓度的急剧增加

C.植被破坏

D.大气尘埃的日益增多

2.地理地带周期律的的指标有()

A.辐射干燥指数

B.净辐射值

C.湿度

D.太阳总辐射

3.以下属于常见的自然扰动有()

A.洪水

B.采伐森林

C.地震

D.生物侵入

4.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条件是()

A.太阳能是能量基础

B.太阳能的分布不均

C.下垫面不同

D.人为的影响

5.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

6.地球表层的能流有()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地球的地转偏向力

7.下列关于自然大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非地带性单位的最高级单位

B.既包括高原地域,又包括山地地域

C.是巨大陆地的一部分

D.与大的地势—构造单位紧密联系

8.水平结构按其形状分为()

A.棋盘式结构

B.平行式结构

C.交错式结构

D.镶嵌式结构

9.地球内部水平联系方式有()

A.机械迁移

B.物理过程

C.化学过程

D.生物代谢

10.农业适宜类的划分等级有()

A.一等宜农土地

B.二等宜农土地

C.三等宜农土地

D.四等宜农土地

1.猫的数量增多,老鼠的数量就减少,猫越少老鼠就越多这是一个负因果关系。

2.对工程建设区的自然综合体进行工程开发条件的评价,有一般性的工程评价和专门性的工程评价之分。

3.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低级单位合并成高级单位的现象。

4.“相”是有明显界限限定的自然综合体。

5.空间种群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异质化地理环境中的动物种群。

6.地球表层是充满干扰的,也必须存在干扰。

7.一般地讲,不同土地生态区的生态现状的差异只表现在组成各土地生态区的生态类型的差异。

8.发生统一性是指地域上相连接的不同的自然地理综合体之间及种群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性质。

9.处境的基本分类除了残积处境、水上处境和水下处境,还有平亢地处境。

10.洋面上的辐射平衡等值线的分布比大陆上辐射平衡的等值线更为平直,而且基本上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在大陆上由于下垫面的复杂,辐射平衡等值线也具有带状的特点,但由于环境的影响,都有偏离纬线的倾向。

11.不论是土地单元还是限区都是由简单的不可再分的最小自然单元合并而成。

12.土地生态区是由稳定的生态类型和离散生态类型组成。

13.陆地表面同大气通过大气湍流进行的热交换以热带雨林为最高。

14.从时间轴上看,地球表层在进化过程中其物质、能量的交换是平衡的。

15.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分为核心功能和基础功能。

16.在小尺度范围内不变的物种在大尺度范围内可能是异质性的,物种的不变性与其自相似性的意义是不同的。

17.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的变化规律性。

18.将经度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一起称为水平地带性,就能反映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本质。

19.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20.垂直带不同于纬度地带规律,也不同于经度省性,而属于区域性分异规律。

1.自然地理系统的活跃组成部分是()

2.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D.地球的地转偏向力能

3.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自然亚地带的划分,主要是根据()。

A.地区的气候差异

B.植被的变化

C.水热对比关系的差异

D.土壤亚类的变化

4.斑块的形状可以用()计算。

A.斑块指数

B.斑块面积比

C.分形维数D

D.相关外切圆

5.植物量的测定不包括()。

A.地上部分现存量

B.凋落物

C.幼苗数量

D.根生物量

6.辐射平衡代表了某地太阳能的()

A.净支出

B.净收入

C.收支相等

D.有效支出

7.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8.关于自然环境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是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体系

B.自然环境具有自身固有的发展变化规律

C.自然环境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自然环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成分组成的综合体

9.热量带和垂直带属于哪种自然地理结构()

B.水平式结构

10.()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1.水与沉积物之间的界面处,迁移动力包括()

2.建立一个更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应具有以下哪些基本特征()。

A.具有丰沛的水源

B.具有很高的经济潜力

C.具有供人类生活的高质量的环境

D.工业化发达

3.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条件是()

4.以下属于常见的自然扰动有()

5.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有()

B.相邻性原则

C.经济性原则

D.环境影响的事前评价原则

6.反馈分析包括()

A.正反馈环

B.负反馈环

C.正负反馈环的耦合

D.正负反馈环的相互作用

7.现代自然地理过程的特点是()

A.复合性

B.阶段性

C.不可预见性

D.可预见性

8.建设一个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其主要途径有()。

9.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有()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平行结构

D.环形结构

10.太阳能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A.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能量基础

B.决定着一定的自然生产潜力

C.决定自然地理地带

D.地表的直接热源

1.现代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加强和改变人地之间的各个信息交换环节来实现的。

2.太阳能在无机界的交换,使得地表、水体、大气组成一个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能量系统。

4.地表元素的迁移不存在地域分与规律。

5.在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6.人类在开发土地资源时,首先以斑块状方式进行,虽然景观基质还没有改变性质,但却使景观发生破碎,这是景观的功能衰退阶段。

7.限区是相有规律的结合体。

8.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供给功能、处置功能、抵制功能和保存功能。

9.水分循环是微观的物质迁移。

10.自然地理系统的的抵制功能是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功能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限度。

11.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土壤。

12.对现代地理过程的调控手段主要是改变地球表层的地貌过程。

13.非地带性因素即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14.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基本上是沿经度呈带状伸展的,这是地理地带规律形成的能量基础。

15.地球表层的地貌过程伴随着水文过程。

16.纬度地带性是太阳能按纬度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水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17.自然干扰对地球表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18.区划与分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而两者没有着本质的差异。

19.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的复杂与简单与否是由物质、能量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决定的。

20.水平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更替的规律。

1.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

A.自然区域

B.综合单位

C.单列系统

D.双列系统

2.防止物质、能量、信息和物种流,从周围环境进入系统内部以保持系统不超过它的最大忍耐限度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

3.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是()

4.土地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性质及土地低级单位在生态序列中的一次更替,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出现而组成的空间格局是()

A.土地结构

B.土地景观

C.土地评价

D.土地分类

5.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6.我们把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混沌的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状态的现象叫做()

A.正反馈

B.负反馈

C.耗散结构

D.地球表层有序性

7.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属于哪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结构()

8.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9.一个山坡的上部由于水分和养分的流失通常比较干燥和贫瘠,体现了哪个功能因子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