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864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精品三年级最新部编古诗词详解+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南好,---绿如蓝

P17

1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P18

18、*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P19

序号及篇目

要点

1.《山行》

唐.杜牧(mù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

(jì

ng)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寒山:

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

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

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坐:

因为。

红于:

比……还要红。

【译文】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古诗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赏析】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

那里居住的一定是世外高人吧!

诗人很想去拜访他们,可是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

他停下车来,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

在寒山的萧瑟背景上,红胜二月春花的枫叶洋溢着旺盛的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

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是“图”,并不确切,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

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多种官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

阿房宫赋>

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

孙子>

有<

樊川文集>

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

樊川外集>

和<

樊川别集>

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赠刘景文》

(zè

北宋.苏轼shì

荷尽已无擎雨盖,

(qí

ng)

菊残犹有傲霜枝。

(cá

n)(yó

u)(à

o)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ché

ng)(jú

【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注释】⑴刘景文:

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

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

举,向上托。

雨盖:

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

菊花凋谢。

犹:

仍然。

傲霜:

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

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

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

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

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此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赠刘景文配图​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

从屈原《橘颂》到张九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

橘树“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欲与松柏媲美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就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3.《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Shà

o

萧萧梧叶送寒声,

(xiāo)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tiǎo)(cù

夜深篱落一灯明。

【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注释】①萧萧:

风声。

②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

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

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全诗的理解应为:

(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赏析】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

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

叶落声寒,水动风凉;

三、四句写引发想象:

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

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

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

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

“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4.《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背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注释】⑴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

劈开,断开。

⑶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

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

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一、二句用铺叙的方法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5.《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lià

nyà

n)晴方好,

山色空蒙(mé

ng)雨亦(yì

)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mǒ)总相宜(yí

)。

【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注释】⑷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

正显得美。

⑸空濛:

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

也。

奇:

奇妙。

⑹欲:

可以;

如果。

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6.《望洞庭》

(tí

唐.刘禹锡

(yǔxī)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wè

imó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pá

n)(luó

【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注释】①洞庭:

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②湖光:

湖面的波光。

两:

指湖光和秋月。

和:

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1.③潭面:

指湖面。

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

2.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④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3.⑤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赏析】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刘禹锡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世称刘宾客。

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要点

7.*《所见》

清.袁枚(mé

i)

牧童骑黄牛,

(mù

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

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

所见"

,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注释】⑴牧童:

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

振荡;

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yuè

):

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

想要。

⑸捕:

捉。

⑹鸣:

叫。

⑺立:

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

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

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诗作多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袁枚的作品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所见》一诗描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

全诗用叙述的方式,通过叙述牧童的动作,形象的刻画出了放牛娃天真活泼和率真的神态,充满生活情趣。

读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写作特色诗"

缘景以见情"

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

《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

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

真性情"

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

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

前两句,通过"

骑"

和"

振"

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

忧愁"

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

振林榔"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

闭口立"

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

忽然"

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而"

闭"

立"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

乾隆三大家"

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

随园"

,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

《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

随园食单1卷。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8.*《早发白帝城》

(dì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cí

千里江陵一日还。

(lí

ng)(huá

n)

两岸猿声啼不住,

(yuá

n)(tí

轻舟已过万重山。

【背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注释】①发:

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②朝:

早晨。

白帝:

白帝城。

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