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化学中考化学上册复习学案 精品Word格式.docx
《最新初中化学中考化学上册复习学案 精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化学中考化学上册复习学案 精品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
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
不要随意丢弃;
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
①块状:
用夹取;
操作要领是:
“一平、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
用(或)取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液体药品:
“取下瓶塞着放,标签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
(3)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的方法:
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置平稳,并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
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加热;
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
⑤盛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1/4。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
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
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加热前应先试管;
⑤试管应放在外焰上;
⑥试管口不能朝着的方向;
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
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洗涤方法:
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
③用试管刷刷洗;
④再用水冲洗。
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先用少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物码,称量时:
M物=M码M游码
若不小心做成了:
M物=M码M游码
5.本课的两个化学实验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物质的颜色):
(1)氢氧化钠+硫酸铜:
()()
(2)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是一种天然资源,混合均匀,相对稳定
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按体积比):
空气成分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0.94%
0.18%
2.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冻机等
3.空气的组成测定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空气保护: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空气的污染源:
有害气体(、、)和烟尘(粉尘和灰尘)。
(2)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②影响作物的生长,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改善环境状况;
③使用清洁能源;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三.纯净物混合物
5.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氢气(),氮气(),氯化钠()等。
6.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如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
7.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
至少含有两种纯净物,每一种纯净物有自己的化学式,因此混合物一般不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
如盐水(由食盐()和水()两种纯净物溶解混合而成,空气(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
只含有一种固定的物质,有自己的一种化学式。
如碳酸钙()、硫酸钠()、高锰酸钾()、氯气()、氮气()等。
四.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课时2氧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写出你所知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4.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5.几个化学概念: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可表示为:
A+B+……→E(简称“多合一”)
请写出五个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这里的氧既指氧气,又指含氧的其他物质)。
(3)缓慢氧化:
是进行很慢、不易察觉的不发光的氧化反应。
如呼吸、钢铁生锈等。
有热量放出。
(4)氧化物:
像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由氧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6.各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比较如下表
物质
空气中
氧气中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火光明亮,产生大量白烟
反应方程式
硫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并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山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木碳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蚀的气体
铝箔
很难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丝
不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课题3制取氧气
1.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a.2H2O2MnO22H2O+O2↑
请指出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
,反应条件是:
,生成物是
MnO2在该反应中作。
它的特点是,虽然参加了化学反应,但其和
不变,其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
b.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画出该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并标明仪器名称:
2.氧气的工业制法:
(1)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2)富氧膜分离技术——富氧空气
3.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作用: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C+……(简称“一变多”)。
请写出五个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溶于水、密度非常的气体。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化学反应方程式:
利用该性质的氢气用途:
2.氢气具有还原性:
例如:
氢气还原氧化铜:
标明该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
氢气还原氧化铁:
3.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前一定要。
检验氢气纯度的力法是:
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
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三.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画图):
3.据你所知,能从酸中置换出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等。
2.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单质和化合物比较
举例
相同点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氢气(H2)氧气(O2)
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H2O)、二氧化碳(CO2)
不同种元素组成
3.单质和化合物最直接的区分方法是从组成上区分,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如铁、铝、碳、硫等;
而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或可从名称上看出来,如二氧化碳、高锰酸钾等。
另外,单质一般不能分解,而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课题2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因而使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物质的分子了变化,生成了其他的新分子。
4.分子是;
分子是由构成的。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没有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单晶硅等由原子直接构成。
6.用分子——原子论的观点解释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
质是纯净,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且混合物中各种不同物质的分
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变化。
课题3水的净化
1.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
⑴过滤操作中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
a.漏斗内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边缘
b.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a.倾倒液体时,烧杯与玻璃棒接触
b.玻璃棒末端与漏斗内三层滤纸处接触
c.漏斗下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接触
⑵通过过滤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
①滤纸破损;
②滤液边缘高于滤纸边缘;
③仪器不干净等。
对仍浑浊的滤液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澄清为止。
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下列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
如砂石过滤层、活性炭层、蓬松棉、纱布等。
2.活性炭既能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
3.净化水的方法有:
等方法。
若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
4.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水。
⑴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
①加热或长久放置后有水垢产生的水是水。
②向水中加肥皂水,泡沫很少的水是水,有大量泡沫出现的水是水。
⑵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
①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会使衣物变硬。
②烧锅炉,用硬水易使锅炉内结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时可能引起爆炸。
⑶硬水软化的方法:
①生活中通过将水煮沸或暴晒。
②实验室里用制取蒸馏水的方法。
课题4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2.自然界的水包括海洋水(占全球球储水量的,且海水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按目前测定,海水中含有化学元素多种)、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危机的原因是:
淡水资源不充裕,淡水只约占全球储量的,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
不足总水量的1%,而且分布不均匀,污染越来越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2.8X1012m3,居世界第位。
但人均水量只有2300m3左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居世界第位。
4.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
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5.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一方面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6.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措施有:
(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2)对被污染的水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组成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中子:
不带电
: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⑴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电性。
核电荷数==核外
⑵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普通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无中子。
⑶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决定的。
⑷原子核只占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原子内相对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相对原子质量
⑴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约为1.66×
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⑵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在SI单位制中单位为“”(一般不写出)。
原子的质量是原子的绝对质量,单位为克或千克。
⑶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每个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元素
1.元素。
元素是的总称。
(1)元素种类:
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质量分数):
(3)生物细胞中含量在前四位元素:
2.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
N表示的意义有:
和。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加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一个氧原子,而2H只能表示;
3Fe表示;
若要表示5个镁原子可记为:
,7个氯原子可记为:
。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是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
适用范围
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联系
元素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最小粒子
(2)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①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例如:
钙,钠,钴镁,铝等。
(3)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
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例如:
非金属元素按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水”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属于哪类元素。
3.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格: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区分。
②每一横行(即:
):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个周期。
共有个横行,有个周期。
③每—纵行(即):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所需的元素,(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
课题3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元素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
第一层不超过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只有1个电子层的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
(2)原子结构简图各部分的意义:
(3)相对稳定结构:
最外层具有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元素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4)元素性质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相对稳定
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4个
易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个
易电子
(5)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
2.离子的形成。
(1)离子:
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叫离子。
如Na+、Cl-、OH-、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写法: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电量和电性(电量为1的可省略不写)
如:
Na+、Mg2+、Al3+;
Cl-、S2-、O2-……
碳酸根离子:
,氢离子:
,2个亚铁离子:
,5个钙离子: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NO3-:
7Fe3+,2H+
(3)离子符号及其意义(数字“2”的意义)。
例如,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Fe2+
nCO2,3Cl-
5SO42-
(4)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以NaCl为例。
3.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Na、Cl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Na+、Mg2+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如Cl-、S2-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4.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1)纯净物是由同种或不同种组成的。
(2)大多数纯净物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氧气、水……
(3)少数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铁、氖气等。
(4)还有少数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NaCl是由Na+和Cl-构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1)化学式的意义(以H2O为例):
分类
意义
宏观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
①表不该物质组成元素
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
①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②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于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如:
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3Fe,5Al2O3,2H2.
写出下列化学语的符号:
4个钠离子:
,2个氯气分子:
,氮气,4个硫酸分子:
,氧元素:
,3个碳酸钠分子:
2.化学式的书写根据。
(1)因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结果。
(2)还可以应用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
3.化合价。
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原子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1)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a.氧元素通常显价;
b.氢元素通常显价;
c.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价,非金属元素显价;
d.一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②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