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371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5 散文阅读中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紧扣语段所表现的中心,去领会表现手法所描绘的形象。

四、走进意境,体味情感。

阅读散文,我们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走进作品的意境,尽情品味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

走进意境的方法有:

1.我们要能变换身份融入作者的世界,见其所见,思其所思,体验作者的情感。

2.要了解作者的阅历,志趣,心境及创作风格等,便于我们体验作者情感,进入意境。

3.反复诵读,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才能整体领会散文的“精魂”。

五、根据答题区域,精读文本,勾画关键语句。

紧扣题干要求,组织语言材料回答问题。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这些方法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帮助,但光有技巧还是不行的。

我们平日要多阅读,多感悟,不断丰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散文考点梳理

1.梳理文章思路

2.分析景物(事物)特点

3.把握关键词句

4.评析写作(表现)手法

5.赏析优美语言

6.体会作者情感

7.把握文章主旨

散文题型归纳

一、考查对文本题目的理解、理清文本的写作思路和线索

第一步要速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包括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抒情议论的语句以及在开头结尾出现的语句,甚至是一些表达比较含蓄的语句。

另外,不要忘记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解析标题有助于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实际上,完成了第一步,也就找到了文本的线索。

第二步精读全文,了解各个段落的大意,注意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三步再次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有了新的整体认识。

学科*网

【典例一】

(2017山东聊城)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

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

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

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

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

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

找到了!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

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

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

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

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

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

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

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

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

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

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

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

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

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

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

我不信,这怎么吃。

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

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

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

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17年5期,有删改)

16.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_、炸香椿、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2分)

17.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4分)

18.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19.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0.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

21.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

说一说原因。

【答案】

16.扒香椿 吃香椿

17.示例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18.生动传神,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

19.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20.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21.示例一:

红烧肉的味道。

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眼泪的味道。

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题目已经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那么,首先应该分析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绽开了笑脸”“扎上了晃动的蝴蝶结”“热情完美释放”这些内容表明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位老者”则是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

然后分析修辞的作用,可按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情感”的模式进行赏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第④段具体描写了“香椿鱼儿”的制作过程,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香椿叶的清洗腌制、面糊的制作、裹面油炸。

三个步骤,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动词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回答此题要落脚在两点:

一是大量动词的运用使描写很细腻;

二是从这些描写中能概括出母亲的某些特点或品质,比如做事麻利、炸“香椿鱼儿”的手艺娴熟等。

1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谈,结合段落所在文章的位置和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来组织作答。

21.本题考查学生拓展阅读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味道来说出内心的感悟,这种味道可以是具体的美食的味道,像“香椿的味道”一样,从中感悟出其中包含的情感之味。

也可以是抽象的味道,比如失败、痛苦、幸福等,要点出这种味道具体带给了你怎样的生活体验,让你收获了什么。

【典例二】

(2017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

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

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

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

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

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

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

书架。

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

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

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

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

当然,我也会悄悄想:

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

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

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

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

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

爸爸兴奋着。

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

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

阳光,亮亮的。

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

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

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

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

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

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

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

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

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3.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

请概括填空。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书架伴“我”成长

14.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1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

示例:

那欢喜如莲花的一般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

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

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

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16.在第十六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十八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17.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

请具体谈一谈。

13.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14.“笑意”表现妈妈对“我”对如此爱书(书架)的高兴;

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

从“光泽”看出妈妈因为“我”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

15.示例一:

“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

“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

示例三:

通过“仿佛”引出“我”的想象,来表现我期待的心情;

示例四:

“美丽的家伙”表达了“我”与书架亲昵的情感;

示例五: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我”即将拥有书架的愉悦心情。

16.“久违的老友”:

“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这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如答成“一直与‘我’不离不弃得1分)(2分)”我的长者”:

书架变得苍老;

书架长久陪伴“我”,给“我”力量(2分)。

17.示例:

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

“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即将初中毕业了,明年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

1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

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

语言赏析

品味语言即妙词妙句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对蕴藉、含蓄语句的理解等。

这类考题形式多样,角度多变,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答题方法,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可改变的。

那就是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学*科网

品析词语或短语含义的常用方法

语境推敲法

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如“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胡适的《我的母亲》)一句中的“野蛮”就毫无贬义,是指孩子们淘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

查找释句法

有些词语比较抽象,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查找

明确指代法

紧扣上下文语境;

寻找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对象和范围,先近后远逐步梳理,先句内后上句、语段及至全文。

确定指代对象后,将其代入原句试读,看语意是否畅通,指称是否吻合

巧用修辞法

即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反语、双关、夸张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句中的“聪明”就用了“反语”修辞,是“愚蠢”的意思

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词语解释)+运用了……(写法),准确、生动(表达效果)地写出了该人物(物体)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

在这里,重点阐述一下含蓄语句的理解。

散文中的含蓄语句往往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关键,因此,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明晰的表述。

进行表述时,首先要“翻译”句子,即用通俗的或文中的词语替换含蓄的词语,其次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或感情。

【典例三】

(2017重庆B)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

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

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

“娘,那玉心佩呢?

”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

“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

“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

”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3.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①→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14.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15.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1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17.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13.和奶奶去摘艾叶奶奶用玉佩换回粮食

14.

(1)一个“流”字写出了山茶遍野,茶叶呈现红色,写出了叶嫩,充满生机的情态。

(2)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房子用泥建造的样子,表达出我对奶奶的怀念。

15.表现了奶奶娇羞的神态(答“娇羞的样子“也可);

表达出奶奶对爷爷深沉的爱和长久的思念。

16.C(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

17.“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地做出了艾叶饼。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表现了奶奶对家人的关爱。

13.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本题答案在第2段和第六段。

14.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品味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需要分别分析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整理解答即可。

1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

16.本题考查整体感知文章后辨析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确定区间﹣﹣抓关键词﹣﹣抓关键句﹣﹣整合比较”的过程,把选项和原文逐个对比。

奶奶不愿家人为此愧疚和遗憾,不是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17.本题是对文章中伏笔这一写作手法的及其作用的考查。

“淸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这句话暗示玉心佩已被卖掉,换成了米面,为后文没找到玉心佩作铺垫;

【典例四】

(2017山东潍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12分)

逃匿的倭瓜

蒋建伟

1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是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丛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

然而当冬天快要来了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突然的惊喜:

“倭瓜!

满地跑的大倭瓜!

”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

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

只是纳闷:

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

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