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自主预习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自主预习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自主预习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课时
单元总结检测
“回顾提升”课
回顾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学习方法,扎实基础知识,完成作业。
1.采用“以藤串瓜”的方式对本单元文章进行总体回顾。
2.布置拓展性读写作业。
第1课时自主预习课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预习的步骤,了解基本的预习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自主、认真完成各类预习任务。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将预习逐渐深入。
3.养成课内课外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难点:
学会有计划、有层次、有重点、系统地推进预习程度地逐渐深入。
三、前置学习活动
利用早读时间自主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激发预习热情。
有这样一句古语:
“预则立,不预则废”,能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师生互动交流想法。
(二)了解预习单
第一单元预习单
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学习开始了,请按照预习单的要求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加油!
(一)读写生字我能行
1.认读生字。
本单元共有33个生字,你能正确地认读吗?
读一读,并和同位相互检测。
2.书写生字。
试着在书中描红一个,在练习本的田字格中练写一个。
比一比谁写得正确、规范又美观。
(合作测评评价表:
①书写正确☆②书写规范☆③书写美观☆)
3.在课文中标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结合上下文和字典尝试理解。
(二)朗读课文,我最棒!
1.明确预习要求
每一步骤的预习要求有必要来了解一下。
(1)朗读:
无论是单个的字、词、句,还是课文,我们都要读得要字正腔圆。
放声朗读有利于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读书的能力。
(2)不认识的字词:
不一定是本课的生字新词,而是自己从来没有读或见到过的陌生的字词。
这样的字词才是真正的生字新词。
(3)魔力词句:
这是我们本学期要重点掌握的本领,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我们要通过多读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同时,作者在表达这些主题时,会巧妙的使用一些词句,这些能够帮助作者表达主题的词句都可以被称作是魔力词句,也可以叫做关键词句。
对于这样的词句,我们需要反复品味,感受它的作用。
(三)实施预习
了解了有关预习的要领,针对本单元的预习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去预习,做一个有准备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预习一般有五个步骤:
生字读写;
课文读熟;
读中思考;
资料收集。
第二课时预习过关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相信这节课同学们的汇报很精彩。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出示预习单,检查书写生字情况,同位检查互评。
2.集体交流,针对书写错误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3.学生再次对易错字进行书写识记。
4.小组内交流理解的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交流,探讨。
5.指名读课文,学生及时做出评价。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预习情况
板书设计
板书易错的字和课文主要内容
第三、四课时方法指导课
3.古诗两首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借助两首古诗,掌握读诗歌想画面的基本方法。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情怀,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两首古诗,掌握读诗歌想画面的基本方法。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怀。
3、前置学习活动。
1.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
2.对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写上旁注。
四、教学的准备
1.教师
教学课件、白银盘、青螺实物。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我们祖国河山壮美,让人流连忘返。
有滚滚长江: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滔滔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有雄伟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层峦叠嶂的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还有美丽的江南:
日出江花红似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爱的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刘禹锡来领略洞庭湖那独特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洞庭湖。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画面,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介绍)
2.读诗。
(1)指名读,其他同学评议。
(2)齐读
3.解诗题: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师: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望洞庭》确实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
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那么刘禹锡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呢?
下面我们来共赏一下。
3.初读诗歌遥望洞庭
(1)理解诗意:
自读诗歌,谈谈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生提出质疑。
重点字词是:
和--和谐。
相--相互。
镜--铜镜。
未—没有。
(4)找学生理顺诗意。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
(1)诗人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遥望洞庭湖的?
(2)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象?
(3)诗人笔下的洞庭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沉静、和谐、秀美)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诗歌神往洞庭
精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⑴重点品读“和”、“镜未磨”。
(“镜”指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未磨”的铜镜有什么特点?
)
⑵边读边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⑶找学生有感情的品读,读出诗境。
(必要时师范读)
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⑴重点品读“白银盘”和“一青螺”,它们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
⑵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并写在练习本上。
然后找两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小结:
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语言轻俏,意境静美,令人神往!
那么洞庭湖是不是就只有这一面呢?
读一读下面一首诗歌你就知道了。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拓展延伸
下面这首诗歌也是写洞庭湖,读一读,体会一下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五)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预习《峨眉山月歌》。
第四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被誉为“诗的国度”,诗人多如繁星,那么被誉为诗仙的是谁呢?
(学生齐答:
李白。
)然后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
(学生应该会背诵《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诗歌。
)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
峨嵋山月歌。
1.读诗
⑴正字音,明字形
a指一名学生读
b其他学生纠正,重点字有:
眉(mé
i)羌(qiāng)溪(xī)峡(xiá
)君(jūn)渝(yú
c找五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让学生改,师强调)
d全班齐读
(2)解诗题:
“歌”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歌咏。
歌咏什么呢?
歌咏峨眉山的。
有谁知道峨眉山吗?
(学生答,老师加以补充。
(三)初读感知
1.指导朗读:
(1)古诗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的变化和声音的高低的变化,这样读能给人一种音乐般美妙的感受。
(2)出示(多媒体):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师范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练读。
(多找几名读)
(6)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1)仔细默读,找出诗中出现的地名。
(五处地名)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诗,说说看。
(3)指名发言,其他人补充或指正,教师相机解疑释难。
3.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互相补充修正)
诗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读探究
1.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想一想这首诗中出现了几幅画面,请找出来,并谈谈你喜欢哪一幅。
谈理由的时候可以根据下面的提示谈:
2.秋夜里诗人看到怎样的夜景?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
3.这样的秋夜里年轻的诗人在干什么呢?
(想象诗人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4.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老师巡视,适时点拨
5.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并品读。
6.听配乐朗诵,感悟意境,体会作者情怀。
小结: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
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
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
“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
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五)拓展延伸
本文的两首诗歌都写月夜,不同的是前者欢喜后者思乡,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那么你还知道有关月亮的描写吗?
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唐】杜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枫桥夜泊》【唐】张继
(六)作业
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第五课时《老师,您好!
》“诵读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认识“蕴”,会写“崇、浸”等10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欣赏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教师工作的辛劳,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理解并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美好和教师工作的辛劳。
2.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这是一首抒情诗,同学们的诵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节课我们就召开“诵读展示”课,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
二、诵读准备
1.自由准备,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课文读熟。
2.小组内交流,如何读出感情。
3.再次练读。
三、精读感悟、体会教师事业的崇高。
1.集体交流:
课文主要写什么?
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应该怎样用读表达出来?
2.指导朗读。
四、诵读展示
1.个人诵读比赛
2.小组诵读赛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1.这首诗歌主要讲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会背的同学也可以背诵.
2.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诗是关于老师的?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师介绍:
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本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用来表达恋人至死不瑜的爱情的。
后来人们用它来赞美老师为教育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奉献生命。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老师的崇敬来读一读这句诗。
学生读:
——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
老师并不是太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老师,因为它把老师说得太悲哀了。
老师像春蚕那样吐丝,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还有什么快乐?
老师不快乐,又怎么能教得快乐,孩子们自然也快乐不起来。
所以,老师还是喜欢和你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
老师比较喜欢的赞美老师的诗是:
随风——
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齐读
生齐读
师:
润物润谁啊?
(对了,是孩子们)轻柔而不张扬,充满了关爱。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出老师对学生的爱。
生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你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请写出几个。
4.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你们是不是也有许多话想对老师说?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崇敬、感激之情。
(提示:
可以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可以学习本文的方法写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
还可以制作贺卡,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小小的卡片上……)
六、欣赏与诵读赞美老师的诗歌。
出示:
您是蜡烛
点燃了自身照亮了他人
您是黄牛
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
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不,都不对
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
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
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
对,我知道了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心灵
净化灵魂
永远孜孜不倦
长大了我也要——
做一名老师
板书设计:
老师,你好!
哪个人……不……
崇高敬爱
教师的事业哪一项……不……赞美
笔尖飞舞(传播知识)祝愿
美好(工作的辛劳)
笑语盈盈(净化思想)
第六课时《但愿人长久》读写结合课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会写9个生字;
认识一个多音字“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3.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让学生在初学古典诗词中增进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4.感受、学习作者描写苏轼心理活动的写法。
1.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抓住主要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感受、学习作者描写苏轼心理活动的写法。
。
三、学生前置活动
1.自学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上网或上图书室查阅有关苏轼及其词的一些资料,搜集“明月思乡”的诗作。
(一)音乐导入
1.欣赏歌曲《明月几时有》多媒体播放。
2.这首歌的歌词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千古绝唱。
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词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生交流对苏轼的了解。
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2.检查朗读课文。
指明分段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读后评价。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并在不懂得地方做个记号,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相机质疑,梳理问题,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
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3)学生带着问题自读圈画。
(4)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思念——埋怨——宽慰”
第二课时
(三)精读,感悟“思念”
1.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他在想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2、3自然段,圈画有关的词语。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观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指生读。
(1)你从哪句话体会出他们俩手足情深?
(小时侯……)
板书:
手足情深
(2)又从“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学习作者描写苏轼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为了表达苏轼思念弟弟之情,作者从跟弟弟的感情深厚写起,首先提出“跟弟弟手足情深”,然后又分别从“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等方面来叙述,更能说明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4.指导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此时此刻的状况,与这两句诗特别相符。
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饱受离别之苦,更勾起了苏轼对弟弟的无限思念,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吗?
配置背景音——《良宵》学生朗读,感悟“思念”之情。
(四)精读,感悟“埋怨”
1.过渡:
演示课件:
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银,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
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节晚上,在这深深的思念之中,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
他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指导看图
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
(眼睁睁)
那圆圆的皎洁的月亮,多美呀,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感觉怎样?
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
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如果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就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分别多年的你,看着这一轮明月会想些什么?
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补充省略的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月圆人不圆
4.配乐朗读
苏轼触景生情,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引向对中秋圆月无尽的愁怨。
谁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指名朗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五)精读,感悟“宽慰”
1.苏轼这千般无奈,万种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5、6两个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词语,小组讨论交流。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
指名读第二句,并联系上文说说理解。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文字和朗读录音)
4.师生共读。
这五行词的意思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拿起笔用弯线标出有关语句吧!
5.指名读意思。
6.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藏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这是诗人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相机板书:
真情留人间
7.出示词和意思,师读词,生读意思。
8.指名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六)总结延伸
1.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2.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积累背诵
1.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张九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2.总结方法,写作训练
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苏轼的心理活动的变化理解课文。
下面运用习得的方法,写写自己的某种心理活动。
3.学生练写
4.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思念手足情深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第七课时《秋天》主题诗会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描写秋景的词语,并能够使用这些词语说一段描写秋景的话。
2.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感受秋天美景的同时,能初步体会文章中运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通过整体诵读,积累优美语段。
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