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084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垂直结构;

B图:

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①植物分层:

光照;

②动物分层: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易错警示 与群落结构有关的3点提示

(1)大鱼吃小鱼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

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1.(2012·

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

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

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C正确;

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下表(单位:

个):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双选)(  )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小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 BC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甲类群中物种种类比乙类群中物种种类少,因而可确定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比较可知,乙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较甲类群中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而物种4在甲类群的种群密度较乙类群的小。

3.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植物的分层,与动物的食性和栖息环境有关;

在农业生产上要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属于植物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但合理密植反映的是同一种群内植物的种群密度,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所以C项错误。

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

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

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

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

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

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

叠范围。

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重要程度:

★★★☆☆]

1.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3.演替的类型[连线]

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

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

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

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

3.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易错警示 与群落演替有关的2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

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均有竞争现象,且现象明显;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的现象;

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群落中物种种类增加,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增强;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

2.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解析 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可演替为森林。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3.(2013·

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

(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实验十五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重要程度: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2.实验流程

得出结论:

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易错警示 与该实验有关的5个注意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注意安全,远离危险地带;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1.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小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小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小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由于土壤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小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小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

土壤小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

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小动物种类有差异,体现了土壤小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小动物类群,D错误。

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2.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考模拟 提能训练

高考题组

1.(2013·

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

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87

7

40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20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 D

解析 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正确。

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B正确。

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正确。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2.(2013·

海南卷,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

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 A

解析 甲地原有植被虽因火灾毁灭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个地方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类型;

乙地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在乙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类型,两地演替类型不同,故选A。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B正确。

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在火山岩上首先出现的是地衣,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分解火山岩表层,形成细小颗粒,为苔藓提供了可以附着生长的一层土壤,C正确。

自然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关系越来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来越强,对能量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正确。

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

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类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均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恢复过程,退化的林地还保留了原有的生存条件,故两者均属于次生演替。

模拟题组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 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

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5.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双选)(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由曲线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判断:

甲为互利共生关系,可用来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数量变化;

乙为捕食关系,而噬菌体与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所以两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乙表示;

丙为竞争关系,X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且将另一种群淘汰,这与种内互助有关,实验后期X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渐趋激烈。

6.近年来我市有些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群落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群落演替的趋势(  )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

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解析 由于群落演替的结果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加,所以非生物的有机质增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

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森林、冰川泥上进

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

多阳光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解析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解析 种群中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B错误。

丰富度代表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错误。

4.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解析 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由图示可知,在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而是取代其优势地位。

6.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

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7.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

解析 由于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深处,与其他环境存在地理隔离,所以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

8.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解析 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弃耕甘蔗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是否演替成森林群落,还要看是否有充足的雨水条件,②正确;

杂草地中的生物种类远多于甘蔗田,其物种丰富度高,③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⑤正确。

9.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190

92

18

农用地

113

21

注:

第1层为距地表0~5cm;

第2层为距地表5~10cm;

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解析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正确。

人类活动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C错误。

根据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D错误。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