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南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广西南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南宁二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
49(15个正职)
A.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发展阶段
B.民主党派已成为了执政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
D.新政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段文字应出自()
A.《民族区域自治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6.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C.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7.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注重精耕细作
B.开始使用铁器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8.司马光曾上书指出:
“窃惟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而又水旱、霜雹、蝗蜮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这主要反映出()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B.司马光主张变革
C.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9.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10.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
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1.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表明()
A.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
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12.据《史记》记载: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13.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
“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
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
”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
D.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
“(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由此可见()
A.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15.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量有可能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16.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17.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
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B.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18.以下是明清时期部分地区州县与集市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明清时期()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72
1270
71
1959
A.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
B.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
C.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
D.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加强
19.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郑板桥曾制定了自己的润格: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说的很干脆: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
20.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21.“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22.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23.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
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
这表明()
A.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进了世界市场发展
B.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方对外贸易的唯一机构
C.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
D.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
24.清代陶煦的《租核·
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5.新航路开辟前,欧洲人迫切寻找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
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黄金是欧洲人解决商业危机的主要途径
B.掠夺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唯一动力
C.《马可·
波罗游纪》对欧洲人的强大影响
D.商品经济对掠夺财富加速积累的需求
26.某人写到:
“陛下命令我不要按照习惯的方法走陆路去东方,而是向西取道迄今为止不为人知的海路。
”据此判断文中的“我”是()
A.巴尔托洛梅乌·
缪·
迪亚士
B.瓦斯科·
达·
伽马
C.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
D.费迪南德·
麦哲伦
27.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
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28.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29.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海外殖民者斥资购买大量土地,他们认为:
“在危机时刻,一棵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认识是()
A.领土扩张是殖民的主要动力
B.种植园经济是葡萄牙的主要殖民方式
C.葡萄牙新经济因素发展受阻
D.殖民者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30.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从而引发了英荷战争。
该条例的颁布是为了()
A.打破荷兰海上贸易垄断地位
B.禁止荷兰进行海外贸易活动
C.维护英国海上殖民利益
D.保证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
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
平准书》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
一个长期视角》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32.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根据材料,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浙江制瓷业发展的影响。
33.明朝后期,中国经济高度发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清】叶梦珠《阅世编》
材料二世界白银的流动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中国商品和白银的交换关系。
当时(明朝后期),世界上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最大需求国是中国,不是西方。
……因此,世界两大银矿开采地的白银,最终大部分流入了中国。
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关键是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当时中国的银价较高,在中外金银比价上,中国的金银比价是1∶4,而在欧洲至少是1∶12。
在这一特定前提下,世界开采的白银大量流向了中国。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货币交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推动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因素。
历史答案
1.D
【解析】材料信息“公社公布了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民众”表明巴黎公社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故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官员的薪水、公职人员的选举和国民自卫军,故ABC错误。
2.C
【解析】材料“沙皇当局命令军队前去维持秩序,但士兵们却同示威者亲近起来”反映了当时沙皇仍然存在,处于二月革命之前,故C正确;
七月流血事件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故A错误;
彼得格勒起义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错误;
《四月提纲》发布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故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取得政权,所以根据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是两个政权同时并存,列宁当然就是要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故B正确;
ACD均不合题意,故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两次革命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
如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革命。
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中,民主人士在总人数中占据近一半席位,说明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具有民主的广泛性,故D项正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人大职能,故不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故A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故B项错误。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建立,故C项错误。
5.B
【解析】根据材料“保护……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等信息可知该时期仍处于过渡时期,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过渡时期的临时宪法,故B项正确。
《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颁布,故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已经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而是社会主义经济,故C项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我国早已经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保护……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等,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6.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故A项正确;
BD项不是“共识”,故错误;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C项错误。
7.A
【解析】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由于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工作技术,希望获得更多的收成。
图示反映出当时注重精耕细作,故答案为A项。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排除B项;
汉朝时期牛耕已得到推广,排除C项;
D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8.D
【解析】材料反映了小农面临沉重赋役和自然灾害的悲惨境地,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D正确;
农民赋役负担沉重,说法过于片面,故A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司马光主张变革,故B错误;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不属于本质问题,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注意从材料中得出“沉重赋役和自然灾害”两者兼而有之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小农经济的特点出发,即可排除过于片面或不符合题意的说法,得出正确答案。
9.C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
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田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
西北屯垦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
本题属于典型的表格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各个地区的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是农业经济水平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0.A
【解析】根据“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该方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安排,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发展饲养业,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A正确;
B、C材料无法体现;
D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排除。
11.A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根据材料“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可知这一地区原为农村地区,有税课是指此地有商业经营活动,随着商业经营的繁荣,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农村的商业经营活动场所为草市。
材料反映的正是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的过程。
故选A。
12.B
【解析】“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说明私人从事商业开始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B正确;
A与材料中商人与诸侯交往信息不符;
地主阶级的信息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
D属于西汉时期受到推崇。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并没有反映“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中的“洋船曾到几”反映的是海外贸易,“妾理蚕缫已满车”反映的则是国内丝织业生产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下的海外贸易
14.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区已经深入到居民区;
交易时间可以从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鬼市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民间的娱乐场所、纸币的使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
故答案选B。
15.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城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从而减少了人口向大城市流入,因此大城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故C项正确。
明清时期大都市人口规模缩小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减小了大城市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
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大城市的人口规模缩小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明清实行海禁政策,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两朝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
16.B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徽商忌讳回乡不能说明他们都在异乡。
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知,徽商因谐音问题而忌讳茴香和萝卜干等商品说明其保守的商业意识,而徽商作为古代著名商人群体,在艰苦的环境下从事商业,彰显了顽强的商业意识,故B项正确。
徽商忌讳“茴香”只因其谐音为“回乡”,的确反映出其拥有浓厚的乡土观念,但徽商的根本属性是商人,辗转各地,在背井离乡的境况下仍坚持从商,题干的主旨更多是凸显徽商的商业观念而非乡土观念。
故C项错误。
徽商忌讳卖萝卜干不能说明他们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A
【解析】如材料所述,宋朝时全国粮食多采购于苏湖地区。
而至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则转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及东北地区,江浙闽粤则为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说明由宋至明清,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不再局限于粮食种植,由此体现了区域经济多样性的日益突出。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大运河的作用,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艰难起步,故排除A、C两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而非明清时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集市数量都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集市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与地方行政机构相对稳定无关,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明清时期集市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与满清沿袭明制以笼络汉人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部分地区的集市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呈现北移之势,故C项错误。
19.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郑板桥在为别人作书画的时候明码标价,直言不讳地强调自己应得的报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人们义利观的变化,与重商意识增强无关,故A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