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611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630课时文档格式.docx

一、谈话导入。

这几天我们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线段、射线、直线、角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

二、复习巩固

1、做练习四第1题。

你能指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吗?

线段射线直线

有两个端点有一个端点没有端点

有限长无限长无限长

2、做练习四第2题。

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指导操作。

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完成“练习四“第4题。

指名学生分别说出钟上的分针走多少分钟,形成什么角?

是多少度?

4、学生动手折纸,完成练习四第5题

∠1是多少度∠2是多少度∠3是多少度

分别板书:

直角90°

平角180°

周角360°

5、学生动手折纸完成练习四第6题

∠1、∠2、∠3各是多少度呢?

你能发现什么吗?

三个角都是30°

,都一样大。

6、出示练习四第8题

先让学生把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再小组两人相互配合一问一答。

四、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7、9题。

教学后记:

 

第十八课时

怎样滚得远,教科书第28~29页。

l、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谈话:

第一幅图是用油桶运输汽油时,利用木板斜坡,让油桶滚到地面,不用人搬,这样省力。

第二幅图是木材库如何装卸木材的,利用山的斜坡,木材滚到地面,不用车子运,这样既省力又省钱。

2.提问:

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3.谈话:

同学们说得不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坡上会很快向下滚动。

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得远一些吗?

板书课题:

怎样滚得远

怎样才能弄清这个问题呢?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二、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方法

1.谈话:

请两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实验,并演示给同学们看。

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1)搭一搭。

(2)滚一滚。

(3)量一量。

让—个学生用30~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出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角度为30度(利用三角尺获得这个度数),再用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带圈)轻轻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2.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

30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看一看,圆柱形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是不是每次都同样长?

同学们根据记录的数据,发现滚动的长度每次都略有不同。

那么把哪个数据作为在这个斜面上滚动的长度比较合适?

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同学们互相讨论得到:

要求出几次长度的平均数。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的偶然性,使获得的结论更可靠。

三、分组实验,探索交流

每8人一组,按刚才师生合作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

边实验边填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

1.让学生用木板和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依次做实验,分别得出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中。

然后让学生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

45度

60度

2.谈话:

我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

45°

和60°

,比较一下你们求出的平均数,在这三种斜面中,哪一种物体滚得比较远?

(学生会发现夹角成45°

时滚得比较远)那么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成45°

时物体滚得最远呢?

(不能)下面应该怎样继续做实验来探讨结论呢?

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实验方案。

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谈话:

同学们的意见是再做两次实验,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30°

~45°

之间,另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45°

~60°

之间。

你们就利用下面的表格(如果不够用,自己再画几张)继续做实验吧。

(度)

完成实验后,分组讨论:

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3.让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找到了另一个滚得更远些的斜面与地面夹角,另一种是45°

仍是滚得最远的斜面与地面夹角。

针对这两种情况提问:

现在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是×

×

度(或45°

)时物体滚得最远呢?

还应该怎样继续实验。

如果感兴趣,可以课后继续做实验。

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太麻烦,搞科学实验就是不能怕麻烦,有时要经过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可能有的同学要问:

到底斜面与地面夹角是多少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呢?

在等你上到高中,在物理课上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现在你可以把自己的实验结论告诉别人,为了更科学些,最好在你说的度数后边加个“左右”,例如38°

左右。

四、阅读“你知道吗”

斜面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有的斜面很明显,例如我们开始上课时看到的从汽车上向下滚动油桶的木板。

有的斜面不够明显,例如楼梯。

请同学们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楼梯斜面夹角与占地面积。

3.提问: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五、全课总结

第十九课时

教科书第30~31页,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帮助下,积极参与探索算法的过程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1.设置情境,激趣导人。

同学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学习用品吗?

现在,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逛逛这家文具店。

出示文具店场景挂图。

文具店里的商品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标价各是多少元。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来了一位小顾客,他要买什么呢?

(我要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吗?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1.运用已有经验,学生独立解答。

大家愿意帮忙吗?

好,赶快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吧。

请一名学生板演。

(预测: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综合算式,因此,在此还是分两步

解答。

3=15(元)

15+20=35(元)

大家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思路讲给大家听一听。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再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一共用去多少元)

2.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都是列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这叫分步解答。

现在老师提一个新的要求,大家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个综合算式,有信心完成吗?

快在练习纸上试一试吧!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

3+20

教师指出:

这个算式就是一个综合算式。

会读综合算式吗?

学生一般会读5乘3加20。

3.观察比较,体会区别和联系。

现在,请同学们把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然后在班内汇报各自的发现。

小结:

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要先求3本笔记本的价钱再加1个书包的价钱。

与刚才的两个分步算式相比,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

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的新问题。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4.规范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首先,混合运算有自己的书写格式,大家想了解么?

讲解:

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一”,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一”。

同时,板书:

5.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谈话:

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

请大家试着做一下,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同时板演,完成板书:

=15+20

=35

提问:

为什么先算5×

37(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

3)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出答语。

(教师作相应板书)

第一个问题,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顺利解决了。

三、自主探索。

解决第二个问题

看,文具店里又来了一位小顾客,她要买什么呢?

课件:

我要买2盒水彩笔,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呢?

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做完后,把你的解题思路以及计算的顺序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列出的算式下边写几个等号?

先算什么?

为什么先算18×

27在第一个等号后边能只写36吗?

怎样写?

谁能接着算下去?

板书成:

50—18×

2

=50—36

=14(元)

答:

应找回14元。

四、尝试归纳。

建立模型

(指着板书)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这两道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

(算式中都有两种运算,其中一种是乘法,另一种是加法或减法,都是先算乘法)

讲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

运算。

(把课题补充完整)谁来说一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让学生看书第30页,读教科书上的结论。

五、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

23×

3+516×

6—938+4×

1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在练习纸上写出计算过程。

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再改正。

然后指名说出题目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和同桌说一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提问:

32+3—20和56÷

8这两题的运算顺序和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掌握了哪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各是怎样的?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七、全课总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十课时

教科书第32~33页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脱式计算,并进一步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

学生说出已知商品的价格,重点帮学生分析售货员阿姨说的那句话。

根据“一盒钢笔有10枝,一共是80元”能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枝钢笔的价钱。

这幅图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买一枝钢笔和一个钉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你会列综合算式计算吗?

试试看。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解答例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有困难

的学生适时指导。

谁来说说,你怎么列式的?

学生每说出一种方法后,教师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80÷

10+12

(2)12+80÷

10

上面两道算式,都应该先算什么,请同学们在先算的算式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计算。

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告诉大家,你先算的什么?

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80÷

10算出来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80÷

10+12

(2)12+80÷

=8+12=12+8

=20(元)=20(元)

一共应付20元。

这两道算式都是先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教师板书:

18—80÷

=18—8

=10(元)

80÷

10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

3.概括运算顺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都是含有除法的混合运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的“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同学们想一想,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读题目要求。

(2)谈话:

每道题先算什么,请同学们先在题目中画出来。

学生画好后再请学生说。

(3)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计算过程,教师辅导个别学生。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

(4)小结:

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清楚先算什么,然后再动笔算,必要时可在要先计算的算式下面画一条横线。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任选一组独立完成,请三名同学板演。

(2)集体订正后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两道题的不同点,进一步理清运算顺序。

“48一18+6”“120÷

30×

2”这两题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与今天学习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混合运算?

运算顺序各是怎样规定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小黑板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2)提问:

想一想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大一些,想好之后跟同桌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4)独立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指定二人板演。

(2)订正前两题,让板演的学生说一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让学生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再自己解答。

然后在班内交

流。

(让提出不同问题的学生发言)

四、布置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5题。

第二十一课时

教科书第34页、35页的1~5题。

1.让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并会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一,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4042

指名口答,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只有加、减的运算顺序。

追问:

如果算式中只有乘、除呢?

2.在下面算式中先添上运算符号+、÷

,再说说运算顺序,并算一算。

让学生说说既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导人。

今天又是周末了,小红带了50元钱来到文具商店。

(出示例题图)从图上你可以搜集到哪些信息?

(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每个20元,水彩笔每盒18元,钉书机每个12元,钢笔每枝8元)小红买一个书包花了20元,还剩下一些钱,她还想买些笔记本,可不知道这些钱还能买几本笔记本,你能帮她算一算吗?

先列分步算式计算,再列综合算式。

(2)尝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

①指名说分步算式,教师板书:

50—20=30(元)

30÷

5=6(本)

②提问:

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这道题先进行什么计算,再进行什么计算?

③让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和产生的疑问。

板书:

50—20÷

5

④提问:

算式50—20÷

5中有除法有减法,按照我们学过的运算顺序的规定,要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题目要求我们先减后除,而列出的算式却是先除后减,这样列综合算式行不行?

你知道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要改变规定的运算顺序,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因为数学上还有个规定:

括号内的要先算。

⑤提问:

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么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50一20)÷

在这个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

指名完成计算,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⑥提问:

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改变原先规定的运算顺序,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

18×

(36+24)95一(74—50)

(1)学生独立试做,指定两人板演。

(2)评讲:

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说说计算结果。

(3)提问:

这两道题如果没有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

有了小括号呢?

(4)讲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第1题的小括号改变了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第2题的小括号改变了从左往右算的顺序。

3.归纳。

通过刚才几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算式中带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板书:

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深化。

综合应用

(1)让学生先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解答,指定四人板演。

(2)在班内共同订正后提问:

在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时要注意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定三位学生板演,每人计算一组题,其他学生至少计算一组题。

(2)全班共同订正。

每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一说按照计算要求,下面的算式中要不要加括号,怎样加括号。

(1)72—30+22先算加后算减

(2)36+24÷

6先算加后算除

(3)58—6×

7先算乘后算减

(4)72÷

6先算乘后算除

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4、5题。

第二十二课时

第35页6~10题练习课

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提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一、做想想做做的第6题。

指名板演。

40×

(38+12)28+56÷

28

(90-12)÷

26810÷

(5×

18)

160-(95-15)(70+60)×

4

二、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1)180-36-44

(2)159一(59+37)

180-(36+44)159—59—37

比较每一组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三、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指名说出题意。

一人板演

四、剩下的钱可以买几瓶油?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钟的单价是18元,台灯的单价是25元。

小华付出50元,

买了一个钟和一盏台灯,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第二十三课时

练习五

(一):

书P37练习四的1~6

1、学生通过练习,更加熟练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学生在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培养数学的解题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能系统地总结出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谜语导入

老师说:

给你们猜个谜语,符号妈妈有四个孩子,它们是两对双胞胎,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加、减、乘、除)本单元我们学的“混合运算”都与它们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P37练习四的1~6

1、P37练习四的1

学生先说说运算的顺序,再计算在本子上,校对后,同桌互相批改,寻找错误原因。

2、P37练习四的2

出示P37练习四的2的三组题目,老师说:

看看这3组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否有差别,然后在本子上精确计算一下,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3、P37练习四的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注意一下错误点经常在哪。

4、P37练习四的4

出示P37练习四的4的图,老师问:

要买2张成票和1张儿童票共付多少元钱?

你打算如何着手?

用。

用100元买12张儿童票要找回多少元钱?

你又想怎么算?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理的都可接受,再做在本子上)

5、P37练习四的5

学生自己先做,讲评时利用分步计算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意义,列成综合算式。

6、P37练习四的6

第二十四课时

练习五

(二):

书P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