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757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生受到命运或“命限”的制约。

凡人从出生开始就带上了死亡的阴影。

但人在生活的艰辛中有生存的价值,在战争的残酷中看到了生命的价值。

这是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四、但丁《神曲》思想二重性和艺术二重性【为什么说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1)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无耻丑行作了暴露性的描写。

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2)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

一方面,无情地批判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

另一方面,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

3)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

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4)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现了双重性。

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

另一方面,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

艺术的二重性:

《神曲》1)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上的矛盾,因而在艺术性方面,也体现出了矛盾的双重特征。

《神曲》可以说是14世纪以前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

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和驳杂的。

宏大、严谨、端正的结构。

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

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2)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大多数人物都苍白无力,是象征性的,与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物特点相似。

然而,但丁在用寥寥数语勾勒人物性格特点方面可以说是位高手。

3)在语言上,他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神曲》的思想内涵

价值:

《神曲》是最能体现欧洲中世纪对人的认识的经典性范本。

思想:

全部内容表现的是作家通过寓言和象征的手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

作品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写,象征意大利乃至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达到理想与至善境地的历程。

《神曲》所蕴涵的中世纪精神结构

但丁写《神曲》的主要动机是解决意大利的现实社会问题,但如何解决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但丁认为只有走精神复兴之路。

在整个精神世界里,包括不同的精神范畴。

作品里的但丁是具体的精神人类精神的代表。

由于具体的精神的不完善性,所以,但丁需要在维吉尔(理性)和贝阿特丽采(信仰)的带领下,不断地向最高的三位一体前进。

但丁看到,在具体的精神走向最高的精神的历程中,理性和信仰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神曲》的象征意义

《神曲》主要写人的思想如何完善和如何认识终极真理过程。

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

黑暗的森林象征当时意大利黑暗的政局,披着阳光的山顶代表一种光明境界,人希望重见阳光,象征着由于本身的弱点,需要理性和信仰的帮助。

象征佛罗伦萨的政治迫害(淫欲);

狮象征法兰西王(强权);

瘦母狼象征罗马教廷(贪婪)。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阿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

《神曲》内容上的矛盾性

首先,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

其次,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

第三,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第四,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现了双重性。

《神曲》艺术上的成就及矛盾性

《神曲》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神曲》可以说是14世纪以前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

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大多数人物都苍白无力,是象征性的,与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物特点相似。

在语言上,他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

五、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颂扬人的理性和力量。

(P69)

【莎士比亚: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二)倡导艺术模仿自然,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达芬奇:

画家应当像一面镜子,真实映照出镜子前的世间万物。

如果要画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

要画白云,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飘浮的白云。

不但如此,还要用心灵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寻其中的意义。

莎士比亚:

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

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三)表现资产阶级新人对个性自由、对人生幸福的大胆追求。

西蒙松:

文艺复兴的真正意义是自由的重新降生。

人心恢复了自觉和自决之力,承认外界的美,藉艺术而承认肉体之美,在科学上解放道理,在宗教上解放良心,使教化复返于理智之域,确立了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维纳斯回来了,玛利亚也走向人间,肉的放纵和享乐取代了灵的束缚和苦行,知识和艺术的崇拜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的崇拜。

六、你怎么看待《十日谈》的进步性

薄加丘的《十日谈》关于情欲的描写,进步性

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十日谈》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叙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

“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

”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合乎人性,是崇高、可贵的。

因此,神爱断然不能代替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

作者在一则故事中描写青年西蒙“头脑呆笨”,“像个白痴似的”,但在爱情的感召下,竟脱胎换骨成了像样的人,“聪颖”,“才艺出众”。

这则故事和其他故事中的许多曲折感人的例子表明,爱情能够激发人身上的聪明才智,具有荡涤的心灵的伟大力量,爱情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

薄伽丘笔下的主人公在争取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无不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诸如封建等级观念、金钱、权势和其他始料未及的灾祸,但爱情终能战胜这一切,或者至少在道义上取得胜利。

这就是爱情的伟大所在。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比薄伽丘更彻底、更热烈地讴歌过人世间生活的幸福;

他讴歌爱情的高贵,讥讽建立在经济关系上的婚姻。

七、认识堂吉诃德性格二重性

二重性特征:

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英雄。

性格矛盾而复杂,可笑又可敬。

时而疯癫,时而清醒;

行为荒唐,思想深邃;

结果恶劣,动机善良;

模仿游侠骑士冒险带有中世纪陈迹,追求正义、真理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意义:

其矛盾性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又巧妙地赞美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

(1)追求自由平等。

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

他主张“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他放走苦役犯是因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

他还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

他尊敬妇女,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

他赞扬巴西琉追求爱情的勇敢和机智。

这些都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心声。

堂吉诃德对自由、对平等、对爱情、对司法制度,甚至对文学艺术都有新的人文主义见解。

在他的荒唐行为中潜藏着高贵合理的因素,使人觉得他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

这也正是读者所喜欢他,同情他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封建阶级和教会别有用心地漠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们的作品滥用梦幻、象征等神秘主义手法,歌颂上帝和天堂。

由于“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人文主义作家否定了中世纪不重视活生生的现实而重视虚无的天国的荒谬。

他们热爱现实生活,深入现实生活,表现现实生活。

人文主义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人间生活,揭示了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

塞万提斯认为文学应是“人生的镜鉴”,“只是摹仿自然,自然便是它唯一的范本”。

(2)《堂吉诃德》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围绕堂吉诃德的三次出游,随着他的行踪所及,以及他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真实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暴露了封建制度下各种丑恶与腐朽,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小说出现过店老板、妓女、囚犯、公爵、闺秀、农妇、商贩、仆人、牧师、公差、理发匠和牧童等各式人物。

从田野到森林,从农村到城市,从客店到城堡,从陆地到海岛,我们可以饱览西班牙的城乡风光和人民的风俗习惯。

作家把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进行对比:

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贵族子弟倚仗权势,强占民女;

另一方面是千千万万的农民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从而批判了迫害人的封建制度。

《堂吉诃德》通过具体,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反映了西班牙王国已经百孔千疮,不可救药的政治局面。

堂吉诃德游侠冒险的思想基础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他希望出现一个理想的“黄金时代”,但现实社会却是“多灾多难的时世”。

所以他立志改变这种丑恶的现实,决心“解救一切苦难,经历一切危险”,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个充满人文主义理想的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如此的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

《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

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

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

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

一些文学大师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

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

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

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

那么,堂吉诃德本人是否具备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可就成了问题。

堂吉诃德就是一个没落的绅士地主和迷恋骑士制度的没落骑士。

那么,所谓“堂吉诃德精神”究竟是在美化没落的骑士制度,为衰败的英雄时代唱挽歌;

还是在嘲讽骑士制度和骑士小说,借题发挥地为“反抗一切敌视人类的力量”唱赞歌呢?

当然,这是个见仁见智,大约永远不会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而且,正如巴尔扎克出于保皇和为贵族时代唱挽歌的目的去创作《人间喜剧》,却丝毫无损《人间喜剧》的伟大历史价值一样;

无论塞万提斯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同样不会影响《堂吉诃德》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所以,关于堂吉诃德的形象,既有它的矛盾复杂性,又有它的模糊性。

对它的解读,总会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

对它可以进行引申,但不可绝对化。

 

 

总之,堂吉诃德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力。

他身上各种突出而又错综复杂的品质给了人们太多的解读与联想,人们可从不同的视角赋予其形象独特的意义,从而,堂吉诃德的形象也就有了恒久的价值与魅力!

《堂吉诃德》的思想内涵作家最初的写作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然而,小说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和社会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的同情。

作品曲折巧妙地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如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太古盛世¡

±

宣扬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主张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

《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1)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总结了中世纪以来长篇叙事作品的成就,奠定了近代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

2)是一部戏拟骑士小说而写成的现实主义巨著,既微笑地结束了西班牙的骑士文学¡

,又体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人文主义思想,显示了强烈的批判倾向。

3)发扬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以堂吉诃德主仆二人游侠冒险为主要线索,又使一些次要人物的活动和社会场景大交织,使小说成为当时西班牙社会的一面镜子。

4)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

作家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

5)小说的语言鲜明、生动、幽默,富于情趣;

人物的语言合乎本人的身份和教养;

还大量地运用了民间俗语和谚语,对后代的欧洲作家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八、莎翁创作的三大过程

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

历史剧:

《理查二世》(1595)、《亨利四世·

上篇》(1597)、《亨利四世·

下篇》(1598)和《亨利五世》(1599)、《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分别写于1592、1591、1591)和《理查三世》(1592)。

喜剧:

《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皆大欢喜》(1600)、《第十二夜》(1600)等。

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

诗歌

十四行诗:

154首。

长诗两部:

《维纳斯与阿都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

历史剧

创作目的:

以古喻今,告诫君主。

戏剧冲突的中心是王位;

手段是阴谋与战争。

主题: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歌颂开明君主,反对专制暴君;

同情人民疾苦——莎士比亚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

《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

哈利太子/国王。

喜剧

对友谊和爱情的颂扬,“爱战胜一切”。

基调:

轻松愉快、开朗乐观、语言风趣、结局皆大欢喜。

爱情三部曲的形式:

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

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如鲍西亚、贝特丽丝、薇奥拉等。

《第十二夜》(《各随所愿》)、《威尼斯商人》。

爱情主题、多条情节线索、成功的人物塑造。

悲剧

受喜剧的影响,悲剧具有喜剧的基调和色彩,《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但是有一个喜剧结局

(二)悲剧时期(1601—1608),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

“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1601),《奥赛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

《雅典的泰门》(1605)也较为有名。

悲剧主题:

表现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人性与非人性之间的冲突。

既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又表现悲剧英雄对理想的追求,既剖析人性的堕落,又表现英雄顽强抗争,呼唤人性的复归。

悲剧基调:

从原来的明朗乐观转为悲愤沉郁,风格崇高,意蕴深邃。

悲剧的共同特色:

1)写出了一系列的反面人物,每一部悲剧都有野心家和阴谋家的形象。

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反对新的社会罪恶时显得天真幼稚或软弱无力——有自身的弱点。

2)冲突往往是人与自己建立的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冲突,主人公毁灭的原因既有外在的邪恶力量使然,也有自身弱点导致。

三)传奇剧时期(1609—1612)包括3部:

《辛白林》(1609)、《冬天的故事》(1610)、《暴风雨》(1611)。

共同的特征:

带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了偶然与巧合,悲剧情节突然转向喜剧的结局、乐观的精神和积极的信念,宽恕与和解的主题表达。

九、哈姆莱特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对世界、对人类有着崭新的看法。

对世界:

“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P96;

对人类: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P97。

向往和谐、平等、真诚的社会关系。

对霍拉旭:

尽忠不如互爱;

对戏子:

重才能,轻出身。

希望英明君主的出现,维护国家安定繁荣。

父王:

英明君主的象征及仿效的对象;

克劳狄斯:

暴君的象征。

品格高尚,多才多艺,体现出巨人的风采。

“他为人厚道,不算计别人,也没想到别人会算计他”;

奥菲莉娅: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复仇观念中包含着宽阔的胸怀和社会责任心。

雷欧提斯:

单纯为家族和个人荣誉,封建意识浓重,终被坏人利用而毁灭;

福丁布拉斯:

也是出于封建荣誉的考虑,以复仇为借口求取虚名,有轻易放弃;

哈姆莱特:

把个人复仇和恢复正义、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复仇过程便是寻求按人文主义理想改造社会的途径的过程。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第一幕第五场)

性格忧郁和行动延宕

表现:

1.性格上的忧郁:

郁郁寡欢、痛苦绝望、甚至想到死(第一幕第二场、第三幕第一场);

2.行动上的延宕:

装疯、演戏、贻误良机等。

原因:

1.社会学: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人产生精神危机;

2.哲学:

人生如梦的空寂感,徘徊、挣扎在生死之间;

3.行为学:

行动的力量被充分发达的智力所麻痹;

(歌德)

4.心理学:

杀父娶母的潜意识使哈视叔父为同道。

(弗洛伊德)

进步性:

虽然哈姆莱特的性格中充满了忧郁和矛盾,在行动中表现出了延宕和迟疑。

但是,他的忧郁、延宕和迟疑又是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他同黑暗势力的斗争贯穿了他行动的始终。

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美好的理想,同封建势力和其他丑恶势力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

《哈姆莱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现实性:

剧情虽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作品中所揭示的环境气氛及人物的精神面貌,却典型地反映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矛盾,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对人认识的新内容。

倾向性:

对克劳狄斯等人的否定,表明了旧的人的标准的被否定;

而对哈姆莱特悲剧的描写,也说明新的人的标准还没有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定型。

因此,也才有哈姆莱特、奥菲莉娅和克劳狄斯等等这样极为复杂的性格的出现。

十、《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

在艺术上既体现了对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继承,也体现了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继承,更为重要的是它在艺术上也具备了高超的创新性。

一、悲剧情节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多条戏剧情节有机地交织、描写生活面的广阔、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二、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三、反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风格。

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对欧洲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语言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丰富性、形象性、个性化)。

十一、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上拥护王权。

要求作家为专制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天职;

遵从凡尔赛宫的艺术趣味,带有明显的宫廷倾向。

思想上崇尚理性。

布瓦洛《诗的艺术》:

“爱理性吧,愿你的一切文章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与光芒”。

理性实际上是专制王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形式要求。

形式上模仿古人,重视规范。

布瓦洛:

“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人的本性,然后用古代的形式来表现”。

1.三一律:

指的是在戏剧创作中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具体而言是指:

剧情单一,只叙述一个故事,不旁涉他事;

在一天当中进行;

在一个地点发生。

P1052.人物:

高贵人物——悲剧;

卑贱人物——喜剧。

3.语言:

用诗体写作,华丽典雅,讲究格律。

4.场面:

严肃、庄重。

不允许在舞台上出现不高雅的场面。

5.取材: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

为国家利益服务。

十二、莫里哀达尔杜弗形象

类型化人物,集中和突出的性格是“伪善”,该剧情节就是撕开他的伪装、暴露出其真面目的过程:

一、伪装清心寡欲,虔诚苦修,实质上是贪吃贪喝的饕餮之徒。

第三幕第二场,答丢夫出场:

(望见桃丽娜)劳朗,把我修行的苦衣和鞭子收好了;

……

第一幕第二场,桃丽娜:

见他(答丢夫)饭量有六个人大,他(奥尔贡)就开心。

第一幕第四场,桃丽娜向奥尔贡讲答丢夫:

吃了两只鹌鹑,半只羊腿,喝了四大杯葡萄酒。

躺到床上,安安逸逸,一觉睡到天明。

二、伪装无心财物,实际上觊觎奥尔恭的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