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3.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区别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说教法
从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上:
1、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原理,学生在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掌握的基础上,这堂课我设计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是对以上知识的拓展、引申及补充。
设计的内容主要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与客体发生作用,把这节课的新知识与原来的知识经验想结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原理,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掌握知识。
如让学生自己参与观察、体验、设计实验、分析总结等。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总之,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3、在环境的设计上,根据布兰斯福特为代表的“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子。
他们主张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实验证明这种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为提高。
我在开始上课时就把学生引入设计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习与生活接壤,让学生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上:
1、以动为主,以讲为辅。
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是本课教学的根本,教师的讲解只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点拨。
2、以活动为抓手,以思考为目的。
组织活动只是本课教学的途径,教学并不在于简单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是通过活动引起学生的思考,自觉获取知识。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知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响,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决不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而要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本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为了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获取、深化知识,本课布置研究性课题:
探究拔河比赛的输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说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观念的转变。
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初步感知②观察归纳----形成共识③讨论研究----深化认识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演示遥控小汽车的正常运行及把后轮架空后的情况。
针对现象提问:
为什么架空小车的后轮它就不能正常运行呢?
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讲授新课
(一)
定性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
(1)两个穿溜冰鞋的同学A推B、B推A、AB对推
(2)全体同学为做演示的同学鼓掌致谢
(3)
老师演示“风扇小车”的实验
三个过程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分析讨论中达成共识。
老师适时的总结及练习题的巩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定量地研究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1、
教师结合实例,提出问题: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去探究。
老师适当启发该从哪几个方面探究?
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
应注意什么问题?
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2、老师利用力传感器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总结。
3、师生共同总结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以上三个过程,让学生深刻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4、播放视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感受科学知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激励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同时解释一上课预留的问题,做到前呼后应。
(三)问题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由问题引入(设问:
作用力,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作用效果能抵消吗?
)
让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老师作点拨。
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异同。
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五)课堂检测
通过课堂检测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布置作业
1、研究性课题
大人和小孩进行拔河比赛,为什么赢的总是大人呢?
小孩如何能赢?
这样布置目的是为了
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
2、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采用测试、板演、提问、观察等手段。
重点评价学生行动的目的性、互动性、主动性以及学生行动的实际效能;
学生认知水平,即学生对教学信息的领悟程度,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感受深度,以及学生接受新语言学习项目的敏锐程度;
临场机智,对学生在现场所表现出来的临场灵活性,创造性等进行有效评价。
评价中我坚持鼓励性原则和过程性原则,既积极鼓励学生,给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可操作化的测量、反馈。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
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
因此牛顿第三定律和牛顿第一、二定律一起建立了一个完整了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力学的基础。
2.学习的主要任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有关知识,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章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牛顿第二定律”,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是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的内力和外力。
最难的是学生不清楚物体系内单个物体的受力,及它们之间力的关系。
经过本节课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总结恰好能够解决以上所有的疑问。
另外,本节课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于通过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能够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该现象的物理原理,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1.高一学生通过学习之前的力学内容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归纳、具体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和对问题进行反省的能力,为本课题的学习做好了思维能力的准备。
2.高一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为本课题的学习做好了探究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准备。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一、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通过探究实验和列举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形象直观的认识,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同时通过同学间的分组实验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30个)、气垫导轨、小风扇、电动汽车、力传感器、视频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新课教学
(一)
请两个穿溜冰鞋的同学上台演示
a
甲推乙
b
乙推甲
c
甲乙互推
启发学生思考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个同学亲身体验,其它同学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
启发大家为上台做演示实验的同学鼓掌致谢。
引导学生感知力的相互作用。
3、做“风扇小车的演示实验。
全体学生参与体验,亲身感知力的相互作用。
观看实验并积极思考,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
学生列举相关例子,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强化学生意识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存在。
师生共同总结: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利用幻灯片出示图,并提问:
水平地面放一木块,请学生画出地球,木块间共有多少对相互作用力。
学生回答
学生画木块的受力示意图,并画出木块所受力的反作用力的示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的本领。
画图使学生体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为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做好铺垫
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学生实验并且验证自己的猜想
让学生积极参与
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总结规律,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
实验次数
实验内容
F
(N)
结论
1
A拉B
2
A,B对拉
提问:
当弹簧处于运动状态下,两弹簧读数还相等吗?
教师配合学生演示传感器实验。
学生拉动运动状态下的弹簧秤,注意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且总结结论。
进一步说明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大小是相等的。
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归纳与总结
教师引导、总结并板书:
牛顿第三定律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学生思考、总结得出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学生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认识牛顿第三定律。
老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问:
如何解释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呢?
(为什么架空小车的后轮它就不能正常运行呢?
学生思考,进而阐述自己的解答过程。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感受科学知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前呼后应
拓展引申
引导学生思考:
以卵击石,石头安然无恙,鸡蛋却粉身碎骨,难道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不同吗?
思考回答问题
拓展知识,解答疑问。
(四)问题探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领悟“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异同。
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联系,加以区分。
项目
相互作用力
平衡力
相同点
不同点
作用点
性质
同时性
叠加性
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再阐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发表意见
进行总结,交流体会。
课堂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
学生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进行解答并且进行训练。
巩固新学知识,初步把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探究小课题
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公式:
三、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作业布置
课本:
P
,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