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728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理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理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答案.doc

《生理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答案.doc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答: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

不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

易化扩散:

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继发性主动转运:

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入胞和出胞:

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能量

2.静息电位产生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答:

静息电位是指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K+的分布不均匀,而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很低,对K的通透性较高,因此产生了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当神经或肌细胞受到刺激后跨膜电位发生改变,膜电位可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快速的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3.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时,其兴奋性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

答:

当细胞受到刺激并超过阈值时,就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即产生兴奋。

其中,变化为: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是如何传递的?

答:

见书P16页图2—14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主要步骤

膜电位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膜电位:

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的电现象,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膜电位。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阈电位:

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十万伏特***********************************************

1.正常人RBC、Hb、WBC、Plt值是多少?

答:

红细胞数量(RBC)

正常成年男性:

正常成年女性:

新生儿:

血红蛋白浓度(Hb)

成年男性:

120~160g/L

成年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超过200g/L

白细胞数量(WBC)

正常人

血小板数量(PLT)

正常人

2.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什么作用?

答:

晶体渗透压可以改变细胞内外液体平衡。

胶体渗透压可以改变血管内外液体平衡。

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的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叫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是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其中最主要的是白蛋白。

3.简述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答: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元。

4.为什么心血管中的血液经常处于液体状态?

答:

这是由于体内存在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够预防正常时的血管内血液凝固,并对凝血反映加以适当的限制和调节。

5.什么叫血型?

说明输血的基本原则。

答: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繁荣特异性抗原(凝集原)的类型。

输血基本原则:

1、在正常情况下,坚持ABO血型同型血相输的原则。

2、在无法得到同型血源,又要抢救患者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可考虑将O型血输给A型、B型、AB型的患者,但必须是少量(小于400ml)和缓慢输入。

HSC血量

造血干细胞(HSC):

是造血组织的核心成分,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归巢(即定向迁移至造血组织器官)潜能。

血量:

血液的总量简称为血量。

**************************奇异光线***********************************

1.心脏为什么能有节律的、有顺序的收缩与舒张?

答:

心脏有正常的电传导系统,如:

窦房节,房室节,房室束,浦肯野纤维,心脏主要由窦房节发出的有规律的电冲动向心房、心室传导,所以能有节律地、有序地收缩与舒张。

2.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

答:

心室肌细胞:

复极过程复杂,时程长,出现缓慢的平台,使动作电位的降支与升支不对称。

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4期五个时相。

窦房结细胞:

1、动作电位没有明显的1相和2相,仅表现为0、3、4相。

2、0相除极速度慢、幅度低、超射小(0~15mV)。

3、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均高于浦肯野细胞。

3.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答:

(1)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

(2)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总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

(3)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因为两心房、两心室分别组成两个功能性合胞体

(4)心肌细胞的终末池(肌浆网)不发达、容积小、贮存Ca2+比骨骼肌少,所以心肌收缩更依赖于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Ca2+。

4.心脏兴奋性传播的途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播途径是:

窦房结-心房肌(优势通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其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这种现象也称为房室延搁,它的生理意义是保证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缩完毕后进行;传导最快的是浦氏纤维,其生理意义是保证左、右心室几乎同时兴奋、同时收缩。

5.说明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何意义?

答:

心肌细胞特别是工作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此期间内无论用多强的刺激都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因而心脏不会产生强制收缩,这保证了心脏舒张和收缩的交替活动,以实现其泵血功能。

6.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答:

(1)P波:

是由心房激动所产生,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2)P-R间期:

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反映电活动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时间。

  (3)QRS波群:

是由心室激动所产生,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化和时间。

  (4)S-T段:

为心室除极刚结束到复极前的一段无明显电位变化的短暂时间。

  (5)T波:

代表心室复极时的电位变化和时间。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6)Q-T间期:

为心室从激动开始到复极结束的整个心电活动时间。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总时间。

心动周期等容收缩期代偿间期

心力储备ECG心音心指数

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

从房室瓣关闭到主动脉开启前的这段时期,心室收缩,但不射血,心室容积不变,成为等容收缩期。

代偿间期:

在一个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心力储备:

新派储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

ECG:

电信号经心电记录仪器处理后记录到的特定曲线图便是心电图。

心音:

在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血液流速改变等引起心室及大动脉壁的振动,称心音。

心指数:

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每分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火焰喷射********************************

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血量充盈、心脏射血、血管的外周阻力及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是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

2.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答: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收缩力

3、体位

4、骨骼肌收缩

5、呼吸系统

3.说明微循环的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微循环如何调节?

答:

迂回通路:

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汇入微静脉,是微循环血流最重要的功能通路。

该通路是血液和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因此又称营养通路。

直捷通路:

血液流经微动脉、中间微动脉、毛细血管到微静脉。

该通路主要使部分血液能迅速回流。

动静脉短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动脉-静脉吻合支血管直接流入微静脉。

该通路主要用来调节体温。

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血流量微循环有效滤过压

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截面积的血量称为血流量。

微循环:

是指组织内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基础。

有效滤过压:

滤过力量与重吸收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阳光烈焰****************************

1.心脏、血管受哪些神经支配?

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心交感神经作用:

正性变力、正性变时和正性变传导作用。

心迷走神经作用:

负性变力、负性变时和负性变传导作用。

血管受交感缩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神经和副交感扩血管神经支配。

交感缩血管神经作用:

主要是和血管平滑肌的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血管平滑肌的手提较少)。

交感舒血管神经作用:

在体力活动时增加骨骼肌的血液供应起着重要作用。

副交感扩血管神经支配作用:

有调节局部血流量的作用。

2.试述心、脑供血的特点及调节因素?

答:

心供血特点:

血流量丰富且储备大、冠脉血流量随心动周期呈明显短暂的断续性、动-静脉氧分压差大。

调节因素:

主要受心肌本身代谢水平的调节;神经、体液因素对冠状血流量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脑供血特点:

脑血流量较大、脑血流量变化小、脑循环中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调节因素:

脑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体液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窦弓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窦弓反射):

主要是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又称窦弓反射。

**********************************冲浪术*****************************

1.简述呼吸的全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

呼吸全过程:

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生理意义:

通过呼吸,人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氧,以氧化体内营养物质,供应能量和维持体温;同时将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从而保证新城代谢的正常进行。

2.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

随呼吸运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

由于肺的弹性回缩力及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所以称为胸内负压。

吸气时肺扩张,回缩力增强,胸内负压加大;呼气时肺缩小,回缩力减小,胸内负压降低。

3.血液中O和CO是如何运输的?

答:

血液运载O和CO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理溶解的形式,二是化学结合的形式。

O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O的结合形式是化学结合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

4.增大无效腔后呼吸有何改变,为什么?

答:

呼吸加深加快。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当无效腔气量增加时,为了保证肺泡通气量不变,需增大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也就是使呼吸加深加快。

5.试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

答:

有:

潮气量、补吸气量或吸气贮备量、补呼气量或呼气贮备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总容量。

时间肺活量黑-伯反射

时间肺活量:

也称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尽快呼气时,然后计算在第1、2、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也称黑-伯反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