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27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发展18951919年专题卷Word文档格式.docx

B、D两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

2.[2017·

石家庄质检二]近代中国关税、盐税、借款等,均存在外商银行,中国对外各种借款及赔款本息的收付,完全须经由外商银行。

这一现象意味着(  )

A.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无序

B.大量中国资本参与国际投资

C.中国税收政策日益近代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的关税、盐税、借款、赔款等,外国银行是列强经济势力的象征,中国的各项税款是中国的财政命脉,所以材料现象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命脉,故选D项。

材料无法体现其他三项。

3.[2017·

唐山三模]如图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背面示意图。

该图片可用于研究近代(  )

A.洋务运动的影响B.西学东渐的进程

C.辛亥革命的背景D.民族企业的效益

解析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20世纪初发行的川汉铁路股票”及股票文字“不得转售或抵押给非中国人”可知,川汉铁路的修建属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内容,这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和成功提供了有利时机,故选C项。

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宣告破产,A项说法明显错误;

材料信息不涉及西方文明在我国的传播,B项错误;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企业效益”,D项错误。

4.[2017·

太原一模](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

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

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一过程表明(  )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解析 材料体现了参议院与总统之间的制衡,这是民主共和原则的体现,故C项为正确答案。

A、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B项不符合史实。

5.[2017·

兰州诊断一]1899年孙中山说:

“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

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

”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B.废除土地私有制

C.巩固民国政权D.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 材料表明,由于地主的重租剥削,让农民贫困,如果土地国有,让农民直接对国家纳税,没有了地主的一层盘剥,那农民就从贫困中解放了出来。

由此看出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孙中山表达的主要目的。

6.[2017·

武昌调研]近代中国中央政府某项规定颁布后,“国人耳目,崭然一新”,经营工商,不仅有利,而且可以获得可望不可即的子、男等爵位。

这项规定最有可能颁布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解析 由材料可知,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可知,选项中只有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故C项为正确答案。

A、B两项所述时期不鼓励工商业发展;

D项北洋政府时期没有爵位。

7.[2017·

合肥质检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等相关法规。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积极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顺应时代潮流奖励实业

D.主动变革社会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末的经济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清政府同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题干材料即是这一体现,故选C项。

A项的标志应是洋务运动,至迟也在甲午战后,排除;

材料未体现政府扶植官僚资本主义企业,B项错误;

清政府的这一改革是被动进行的,D项错在“主动”上。

8.[2017·

贵阳适应性考试一]“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

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

答案 A

解析 “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

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制衣技术的进步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9.[2017·

海口调研]下面是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统计图。

该图信息可以说明20世纪初(  )

A.中国民族资本竞争力明显增强

B.清政府对工商业放松了限制

C.重工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

D.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只提到了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并没有涉及民族资本和其他经济形态的比较,故A项错误;

1872~1910年间,清政府对工商业放松了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

图表中没有关于重工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10.[2017·

惠州模拟]1896年8月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时,每期仅销售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加至7000余份,一年后达到13000余份,最多时曾销售17000多份,缔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这反映了(  )

A.维新派利用报纸启迪民众

B.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

C.清政府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D.白话文刊物受到民众欢迎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这是维新派在充分利用报纸启迪民智,以达到为维新变法营造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的目的,故A项正确;

“上海成为思想解放的中心”很明显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和程度失当,故B项错误;

创办报刊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非清政府,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不难得知,在这一时期,这些进步报刊使用的字体应该还是文言文而非白话文,故D项错误。

11.[2017·

太原二模]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在伦敦会面,严复认为: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中山先生曰: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对话说明(  )

A.救国路径趋于多元化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孙中山反对教育救国D.严复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 材料表明严复主张通过教育启发民智,逐渐改革,而孙中山认为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救国,故A项正确。

B项非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未体现。

12.[2017·

郑州质检二]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

“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

”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解析 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抨击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A项并非材料主旨,B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材料看不出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故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13.[2017·

长沙十校二联](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

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

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材料二 安德鲁·

卡耐基(1835~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

卡耐基在1889年发表的《财富的福音》一文中提出,财富集中造成贫富扩大是文明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推翻现有秩序,而在于如何恰当地管理巨大的剩余财富。

富人应该把这笔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

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

在他名下的基金会和非盈利机构甚多,但最主要的当属1911年建立的卡耐基基金会。

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16分)

答案 

(1)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

以工代赈;

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2)不同:

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运营;

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

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9分)

原因:

企业实力不同:

大生集团实力较弱,卡耐基基金会实力雄厚;

现实环境不同: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美国是帝国主义强国。

(7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

(1)问,解答张謇的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时,据材料一中“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在张謇的撑持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回答即可。

(2)问,在解答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时,据材料一所述张謇的个人慈善活动和材料二中“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可知,张謇的运作模式是依靠个人运作,卡耐基的运作模式则是按照企业管理运营;

据材料一中“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和材料二中“该基金会以……为宗旨”可知,其不同之处是前者范围只局限于南通地区,而后者范围包括整个美国;

据材料一中“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和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有广泛的影响”可知,其结果不同,前者最后陷入困境,后者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在分析导致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的原因时,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两国的社会性质,并由材料信息“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安德鲁·

卡耐基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得出张謇和卡耐基的企业实力存在巨大差异。

14.[2017·

石家庄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

根据示意图,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要求:

论题明确,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答案 (示例)论题:

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分)

说明:

甲午战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面对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动戊戌变法。

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尝试。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合流,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思想,领导辛亥革命运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这场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北洋政府建立后,美日加紧侵华,袁世凯尊孔复古,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发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每点3分,三点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其他论题:

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等,只要论题明确、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问题。

图示信息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

做题时,可围绕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某一方面因素提炼论题,然后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

最后,要用一句话进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