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711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百所名校好题汇编必修1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档格式.docx

试题分析:

材料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故A项错误;

BC项反映的是该法律规定的表面现象,排除;

该法律规定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答案选D。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法律

3.(【百强校】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卷)据史书记载: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C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

4.(【百强校】2016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卷)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

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是指()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B

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国民族之聚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儒学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答案为B。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汉时期

5.(【百强校】2016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项错误,因为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表现;

C行省制度不是满洲族的政治创新,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创新;

D三省六部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所以不符合题意;

故排除BCD,正确选项为A。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6.(【百强校】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

A.商周的政治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名师点睛】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有效地统治辽阔的疆域

为了保证权力继承的规范有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

(1)分封对象:

将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地方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封疆内对卿大夫再行分封。

(2)诸侯国义务:

服从周王、镇守边疆、随从作战、纳贡述职等。

(3)重要诸侯国:

齐、鲁、晋、燕、卫、宋等。

(1)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作用

(1)通过分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周朝开发了边地,扩大了统治地区。

(3)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瓦解

由于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经济发展和边疆开发,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力量对比倒置,出现诸侯争霸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

宗法制并没有随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它在封建社会仍是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证,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在封建社会继续传承,到今天在民间还有影响。

关系

周朝的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7.(【百强校】2015-2016学年安徽合肥一六八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如下图)。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8.(【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

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元朝D.清代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说明丞相制度被废除;

材料“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机构可能是明朝的内阁或者是清朝的军机处。

所以答案选D。

西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还没建立,排除A;

B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

9.(【百强校】2016届湖北襄阳五中等三校高三10月联考文综历史试卷)“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

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易错警示】此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

“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体现官吏的任免必须经过三省六部的程序;

而“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可以看出斜封官已经干扰了三省六部的程序。

当然除了从材料分析出答案以外,若能扎实地掌握相关史实否定掉其它干扰项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10.(【百强校】2016届吉林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

“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

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杂剧

二、非选择题

11.(【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

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

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

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

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

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

从1915年到1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

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

(15分)

【答案】

(1)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

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

募捐方式相对单一;

公益范围较为狭窄;

缺乏法律规范。

(2)变化:

受西方公益思想文化的影响;

西方人参与中国慈善事业;

新旧公益组织并存;

传播媒介广泛、方式不断创新;

突破地域限制、施众和受众范围扩大;

对公益募捐的规范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制度化、规范化);

与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

(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的觉醒。

(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的发展•古代公益募捐事业;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公益募捐事业

12.(【百强校】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卷)(16分)古往今来,各地区各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里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我以为《中庸》里边“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十二个字是最能表现出我们民族形成的情形”,……最早提出了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材料二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是人心的改变;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

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三……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

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汉民族秦汉形成说。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4—19世纪上半期西方各民族怎样实现了“人心的改变”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4分)

(3)归纳材料三的观点,并以19、20世纪的史实加以说明。

(1)秦汉时汉民族的四个特征初步具备。

共同语言:

书同文,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统一了全国文字。

共同地域: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巩固。

共同的经济生活:

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共同的文化: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6分。

答对3点即可)

(2)人心的改变:

先后出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从人文主义走向了理性科学时代

(2分)

政治制度的改变:

开展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

(3)观点:

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或工业革命)带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4分,答对2点即可)

民族的形成·

汉民族;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代议制的确立;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13.(【百强校】2016届陕西西安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重要视角……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的突兀出现对中国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人们对西方了解日益增多,“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成为国人认识世界的有效话语通道……如王韬认为西方各国“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春秋战国时之列国”。

彭玉麟指出:

“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然成战国之局,虽孔孟复生,亦不能不因时而变矣。

”中国人向有以史鉴今的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争雄世界的形势,自然使得中国人想到了春秋战国。

王尔敏解释道:

“将19世纪世界和春秋战国比较,乃反映一种新的国际意识,自然地放下中国中心观念,以古史的镜子,重新思考中国所面对的新世界。

……从这种历史比较,以至于古代邦交经验的参考引用,却正是由中国中心的国际观念转变为对等国际观念的一个天然的有效通道。

”……甲午战争、庚子一役将中国仅存的一丝文化优越感冲刷殆尽,人们彻底从“中国中心观”中醒来,试图用西方政治学说认识世界。

——任云仙《晚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

【答案】背景: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中西文化的交流;

洋务运动的开展。

观点: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甚至沦为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评价:

该学说继承了以史鉴今的文化传统;

虽然还残留部分的中国中心倾向;

但挑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表明了中国人对世界局势认识的加深。

(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思想的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