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686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doc

初三英语复习课评课稿--曹雄

这学期,我们听了两堂初三英语复习课,其中徐秋妍老师上的一堂复习课让我印象深刻。

徐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等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地发言、质疑。

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和解题技巧的归纳,既有评学生的解题中的不足,也评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关注个性差异,体现人文关怀。

徐老师的教学设计不仅把语法讲解与语篇练习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大胆创新。

从徐老师的尽心设计的环节看: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标题猜测生词的含义;指导指导学生对全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强调了语篇的重要性。

有效设计了课堂练习,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进行大容量、快节奏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已有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巧用关联词,增加书面表达的色彩和观赏性,从而在中考作文中获得高分。

复习是知识的再现、巩固与提高。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

查漏补缺,巩固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概括,揭示有关规律;帮助掌握一定的的方法和技巧;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力求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运用中突破,理解中记忆,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篇二: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

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

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

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转载于:

声现象复习课评课稿)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

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

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

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

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

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

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

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

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

学生发现:

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

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课

六、评课

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

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

图1图2图3图4图5

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

_____

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

(1)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

(2)图b中小明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面的操作,明显发现响声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

接着他的同伴用笔又敲击衣架后,立刻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结果发现几乎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

4如图3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抽出,比较声音的变化?

____________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

5如图4小铃铛拴在橡皮塞上,用橡皮塞塞紧烧瓶,然后摇动烧瓶,听听铃铛的响声.接着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加少量的水,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后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摇动烧瓶,发现铃声明显变弱,请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推理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

6小明为了通过实验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如图5在玻璃罩内放置点燃的蜡烛和正在发声的手机,他认为蜡烛熄灭后,铃声会明显减弱,由此利用前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请你对小明的做法作出评价:

__________7有一段长钢管里面盛有水,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_______________次声音。

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8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若

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早、晚)

(当时空气15℃)。

9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31m/s,轮船上的超声波探测器在发出

信号3s后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

10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

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

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信息1:

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后,为了“聆听”语写的乐曲,用硬捧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就这样语写了不少传世之作.

信息2:

有经验的土著居民在打猎时,经常伏身贴地,他能听到一般人站立时不易觉察的动静,并且能及早发现猎物.

请综合1、2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声音传播的特点()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空气中更快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

声音的特征

1“引吭高歌”中的高指:

_______________“低声细语”中的低指:

___________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期中“高”“低”指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相同的乐曲,具有相同的音色

d.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按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4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制成一个

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

耳的哨音。

这哨音是由于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拉动活塞,可

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时,

可发出不同音高。

那么发声体是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

瓶子是。

6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7吉他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

8请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认真思考并回答有关问题.

学习声音之后,小明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二胡、琵琶等弦

乐器为什么能演奏出不同音调?

在认真观察弦乐器之后,他们提

出了这样几种猜想:

①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长短有关;②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松紧有

关;③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有关.

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确?

小明等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将一根胡琴弦的一端绕结在桌子的腿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挂上几个砝码,使它在桌面上拉紧,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用一把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就可以听见弦发出的声音.然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a、b间的距离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a、b间的距离越长,音调越低.

小明他们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弦乐器的音调跟弦长短之间的关系:

(1)小明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同一根弦,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2)小明实验过程中,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改变a、b之间的距离.所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3)小提琴演员演奏时,手指要在弦上不停地移动,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4)如何研究猜想②③,你打算怎样设计实验?

9如图,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

形。

其中声音音调相同的是____图和___图;

响度相同的是__图和____图。

10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hz,人耳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次。

三、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2阅读下列三篇短文,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

a.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①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

b.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再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②跟水量有关。

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出简单的曲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原理。

c.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使人丧生。

(1)请你将上面短文a、b中①和②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2)文中的“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3)从短文c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在左右,声具有。

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游轮,因为跟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

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把这种探测装置安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1)这种装置的名称叫,为使它发出的声音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