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格式.docx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导学案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
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笑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
王侯之家。
②蓄:
蓄养,收藏。
③绝徼:
极远的边地。
④其为园:
他们建造园子。
⑤芟(shān):
割。
⑥槁:
干枯。
1、“或千钱一石”一句中,“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或者B或许C有人D有时
2、下列句中“之”的解释,与“富人之园”相同一项是()
A则人益贵之B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D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3、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物以稀为贵”
B“不同地方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C“事物的好坏贵贱是相对的”。
D京城人花费千钱购买一竿竹子的行为是愚蠢的,不值得的。
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与朱元思书》答案
一、
1.风烟俱( 全,都 )净
2.从(随着)流飘荡
3.自富阳至(到)桐庐一百许(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里
4.水皆缥碧(青白色)
5、负(凭借)势竞上
6、鸢飞戾(至)天者,望峰息(平息)心;
7、经纶(筹划、治理)世务者
8、横柯( 树木的枝干 )上蔽,在昼犹( 好像 )昏;
9、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1、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
通“啭”(zhuà
n),意为鸟婉转地叫,此处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
通“返”,意为返回。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
“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
“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
“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
“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
“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
平息)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
轩,高。
邈,远。
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三)特殊句式
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4)翻译重点句子(略)
(5)默写重点句子(略)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极)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许一百许里(,表约数,左右)
时人莫之许也(承认)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4、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三.1、C2、D3、D
4、我们江南人砍掉竹子把它们当柴烧。
(意思符合即可)
八年级上册20《五柳先生传》
编写者:
院上中心中学周召娟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1.性嗜酒()
2.造饮辄()尽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5.环堵萧然()
6.晏如()也
7.不戚戚()于贫贱
8.不汲汲()于富贵
9.衔觞()赋诗
1.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2)亲旧()知其如此
(3)以乐()其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4.不戚戚于贫贱()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默写重点句子
1.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2.,不蔽风日
3.,晏如()也。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5.黔娄之妻有言:
“,”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解释)
1.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2.去:
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志:
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颇示己志()《五柳先生》
志虑忠纯()《出师表》
4.其:
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为学》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书谢御史
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
“敢笞我!
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
”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
“此真好御史矣!
”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
筇(qiǒng):
竹杖。
屐:
登山用的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莫敢诘
(2)命卒曳下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黔娄之妻《五柳先生传》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指出与“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成,将以攻宋选自《公输》
B.帝感其诚选自《愚公移山》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选自《满井游记》
D.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选自《五柳先生》
4.翻译句子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5.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
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2分)
20.《五柳先生传》答案:
一、
(一)1.爱好2.就3.期望4.已经5.空寂的样子6.安然自若的样子
7.忧愁的样子8.心情急切的样子9.酒杯
(二)1.形容词作动词详细的知道2.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三)1.判断句2和3都是省略句4.倒装句
(四)1.先生不知是什么地方人。
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一边喝酒,一边作诗,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4.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五)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环堵萧然.
3.短褐穿结箪瓢屡空4.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1.处所;
赞成;
左右;
同意;
答应
2.离开;
距离;
离开
3.做的标记;
做标记;
志向;
志向
4.他;
其中;
他的;
加强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它;
他的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小题1】①质问、责问
②拉
【小题2】A。
【小题4】①这辆车怎么能够再让宰相乘坐呢?
②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小题5】这段文字写了谢御史因鞭打飞扬跋扈的和珅宠奴、焚烧和珅车辆而遭和珅报复而被削职为民的事,表现了谢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参考译文:
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这个奴仆说道:
“敢鞭打我!
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谢先生说:
“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
”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
“这真是好御史啊!
”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
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
八年级上册《马说》21(韩愈)
编写者院上中心中学于舟
一、回顾课内,梳理知识
1.故虽有名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是马也()
6.虽有千里之能()
7.呜呼()
8.其真无马邪()
9.其真不知马也!
()
10.策之不以其道()
11.执策而临之()()
1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3.安求其能千里也?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2)才美不外见(通“”,)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4)其真无马邪(通“”,)
2.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马之千里者()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2.(),(),(),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2.其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3.之何陋之有?
<
陋室铭》()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何以战?
《曹刿论战》()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二章》()
4.以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
因以为号也《五柳先生传》()
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5.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鸟
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口官口官
②然者。
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
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
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注释】①日:
有一天。
②口官(guān)口官:
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
③盏:
杯
④掬:
捧。
⑤鷇(kò
u):
初生的小鸟儿。
⑥奚:
为什么。
⑦适:
到。
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去地不五六尺
(2)手下,鸣乃已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手能及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B.雏且出矣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C.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贤于材人远矣
(《伤仲永》)
D.不知其何鸟也
其真无马邪
(《马说》)
3.与“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中的“巢”字用法相同的是:
A.“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马说》
B.“此皆良实”中的“良实”
C.“斗折蛇行”中的“斗、蛇”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的“首尾”
4.与“辄息于屋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C.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D.何陋之有?
《陋室铭》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6.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一、
(一)1.所以即使2.只是3.两马并驾4.有时5.这样6.即使7.唉
8.表反问语气难道9.表推测语气其实10.按照11.马鞭子面对
12.相同13.怎么
(二)
1.
(1)食通饲喂
(2)见通现表现(3)材通才才能(4)邪通耶语气助词
2.
(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光
(2)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三)1.状语后置2.定语前置
(四)
1.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
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五)1.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1.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马鞭子2.它;
表反问语气难道;
表推测语气其实;
它的;
加强语气3.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音节助词不译;
宾语前置标志;
动词去,往;
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凑足音节,无意4.凭;
按照;
凭;
用;
认为;
把5.有的人;
有时;
或许
.
三、1.⑴距离(离开)
⑵停止
2.B
(B均为副词,译为“将要、将近”;
A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为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无实义;
C前者为介词,译为“在”,后者为介词,译为“比”;
D前者为代词,译为“它”,后者表反问语气难道)
3.A
4.A
5.每当得到食物,(它)就在房屋上停息,并不马上下来。
(“辄”“即”是重点词)
6.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注意回避风险,尽量远离祸患。
译文:
我读书的房屋,它旁边有一棵桂树.桂树上有一天有关关叫声,便看它,是两只鸟在枝干之间做巢,离地不到五六尺,人的手可以碰到它.巢像小杯子一样大小,精密完整而牢固,用细草缠结而成.鸟是一雌一雄,小的不能满一捧,毛色明亮而洁净,美好洁白可爱,不知道是什么鸟.
雏鸟将要出壳了,雌鸟用翅膀盖着它,雄鸟去捕食.每次得到食物,就栖息在屋上,不马上下来.房屋的主人戏弄地用手摇它的巢,它们就向下看着鸣叫,轻摇它轻叫,重摇它就大叫,手拿下来,鸣叫就停.后来有一天,我从外面来,见鸟巢掉在地上,找两只鸟和雏鸟,没有了.问它们的去向,是屋主的童仆抓走了.
唉!
因为这鸟的羽毛洁白而且鸣叫声音好听,为什么不到深山居住在茂密的树林栖息呢,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才被奴仆屈辱而死.那人生上的路就很宽吗?
!
八年级上册22课《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武备中学赵秀杰
1.余幼时即嗜(
)学2.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3.手自笔录()
4.手指不可屈伸()5.弗()之怠(
)
6.走(
)送之,不敢稍(
)逾约
7.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8.既加冠(
),益(
)慕圣贤之道
9.又患(
)无砚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
1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2.援(
)疑质(
)理13.或(
)遇其叱咄14.礼愈至(
15.俟(
)其欣悦16.故余虽(
)愚,卒(
)获有所闻
17.以衾拥覆()18.寓()逆旅()19.主人日再食(
20.烨然(
)若神人21.余则缊袍敝(
)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2.以(
)中有足乐者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
手自笔()录
戴珠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
3.古今异义
每假(
)借于藏书之家
媵人持汤(
)沃灌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余立侍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出一言以复;
___________________,则又请焉.
2.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__,大雪深数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烨然若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
4.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二、前后串联,建构体系(一词多义)
以中有足乐者以:
俯身倾耳以请以: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以:
计日以还 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以衾拥覆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之:
录毕,走送之之: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之:
腰白玉之环之:
余之从师也之:
三、课外阅读,举一反三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
汉朝人。
②不逮:
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
大户人家。
④文不识:
人名,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
做工辛勤劳作。
⑥资:
借。
⑦大学:
大学问家。
1、下列加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下列句中的“以”与“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中的“以”用法与意思相同的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C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D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曹刿论战》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逮,及、到。
B、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偿:
偿还
C、主人怪问衡怪:
感到奇怪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愿:
希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匡衡①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答案
一、
(一)略
(二)1.通“肢”,肢体2、通“披”,穿着(三)1、状语后置2、宾语前置
(四)略(五)略
二、以:
因为来来来把用之:
的他的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三、
1.D
2.B
3.B
4.①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最终他成为大学问家。
八年级上册24课《小石潭记》(柳宗元)
1隔篁竹()2.水尤()清冽()3.为坻(),为屿(),为嵁()4.潭中鱼可()百许()头,
5.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悄怆()幽邃7.以其境过清()8.隶而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