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662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免疫学复习总结.doc

1、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包括: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

主要有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3)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

免疫功能包括:

1)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3)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2、免疫应答的分类:

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阶段:

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4、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骨髓。

骨髓:

分为红骨髓和白骨髓(其中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

1、是造血器官,为多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B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

3、也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胸腺:

(胸腺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构成了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

1.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产生胸腺激素(免疫调节)

3.免疫自稳(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可分为淋巴结、脾及黏膜免疫系统。

淋巴结:

(其中生发中心…淋巴母细胞…浆细胞…抗体)

1.过滤和清除异物

2.免疫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人体分布最广泛的免疫场所)

脾:

1.滤过血液

2.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3.免疫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人体最大的免疫场所)

黏膜免疫系统:

分为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5、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含义及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意义:

1、合理分布,有利于使机体所有免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扩大其接触抗原的机会;

3、协同作用(T、B、APC),更好的发挥免疫效应;

4、使外周淋巴得到补充。

6、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

抗原的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

诱导免疫应答、反应原性/抗原性—特异性结合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异物性:

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特异性: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簇/表位

抗原表位的类型:

顺序表位(T细胞决定簇为主)

构象表位(B细胞决定簇为主)

抗原的理化特性:

化学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构象和易亲近性、物理状态

宿主的因素:

1、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

2、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

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性越强。

3、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4、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都明显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免疫途径:

皮内>皮下、肌注、腹注>静注

7、抗原的分类。

项目

TD—Ag

TI—1Ag

TI—2Ag

化学性质

蛋白质

脂多糖

多糖

结构特点

复杂、半抗原-载体结构

简单、重复的半抗原结构

简单、重复的半抗原结构

表位类型

T、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Th参与

应带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Ig类型转变

各种Ig

IgM

IgM、少量IgG

亲和力成熟

免疫记忆

再次应答

抗原举例

白喉毒素、PDD、

细菌多糖、多聚蛋白

肺炎球菌脂多糖、

病毒血凝素

聚合鞭毛素

沙门菌多聚鞭毛

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水解片段和功能。

基本结构:

Ig是由两条同类的重链与两条同型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

重链H链:

同类,IgM(μ)、IgG(γ)、IgA(α)、IgD(δ)、IgE(ε);

轻链L链:

同型,κ型、λ型。

可变区(V区):

是指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的区域;可变区分为高变区和互补决定区;Ig高变区(HVR):

是指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的区域;Ig互补决定区(CDR):

是指在Ig分子中抗体与抗原决定簇结合的位置,也是抗原分子的独特决定簇的主要存在部位。

恒定区(C区):

是指在Ig多肽链羧基端(C端),L链1/2与H链3/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相对稳定的区域。

铰链区:

位于CH2与CH3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表位,易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

功能区:

VL和VH区:

抗原结合部位(2个)

CL和CH区:

具有同种异型抗体的遗传标记(2个)

CH2区:

IgG的补体结合点和通过胎盘的部位

CH3区:

Ig与其Fc受体结合的部位(固定细胞)

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c)。

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发生特异性结合;Fc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胃蛋白酶可将免疫球蛋白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F(abˊ)段和1个pFcˊ段。

F(abˊ)段具双价抗体活性,能形成凝集或沉淀反应;pFcˊ段继续被水解成小分子多肽,不再具有任何生物学活性。

生物学功能:

⑴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⑵激活补体:

IgM>IgG3>IgG1>IgG2。

⑶亲细胞性(结合细胞表面的Fc段受体):

①调理作用:

是指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的Fc段受体结合,然后其Fab段与相应的抗原(如细菌)结合,促进巨嗜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②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效应):

具有细胞毒效应的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通过其表达的Fc段受体识别包被于靶细胞表面抗原上抗体的Fc段,使效应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利于效应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和颗粒酶等直接杀死靶细胞或通过NK细胞介导的Fas/FasLogical途径杀死靶细胞;

③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的Fc段受体结合,使其致敏。

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后,促使细胞发生脱颗粒,释放和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引起I性超敏反应。

⑷穿过胎盘和黏膜:

IgG是唯一能透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⑸免疫调节作用。

9、各类Ig的特性与功能。

IgG:

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的抗体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再次应答的主要抗体

具有多种功能:

①结合、凝集抗原②中和细菌毒素、中和病毒③激活补体④调理吞噬⑤ADCC

IgM:

分子量最大的Ig(五聚体,有4个CH结构域)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smIgM,smIgM为BCR,不能通过胎盘

初次应答的主要抗体,近期感染的指标

激活补体、裂解细菌、调理吞噬等作用最强

IgA:

有两型:

血清IgA(单体)和分泌型IgA(二聚体)

分泌型IgA:

①由两个IgA单体与J链和分泌片结合而成二聚体结构;

②是人体外分泌液(初乳)中的主要抗体;

③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产生,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起重要作用

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IgD:

血清IgD含量低

smIgD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为BCR,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

IgE:

血清含量最低

IgE没有铰链区,有4个CH结构域(CH1~4)

CH2、CH3能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10、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组成:

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产生:

肝细胞、巨噬细胞

含量:

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11、补体激活途径。

体外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首先激活的是旁路途径,最早被人类发现的是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比较项目

经典激活途径

旁路激活途径

MBL激活途径

激活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IgM、Ig1-3)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IgE、IgG4等

MBL复合物

补体成分

C1~C9

B、D、P因子、C3、C5~C9

C4、C2~9

所需离子

Ca2+、Mg2+

Mg2+

Ca2+

C3转化酶

C4b2b

C3bBbp

C4b2b

C5转化酶

C4b2b3b

C3bnBb

C4b2b3b

是否依赖抗原

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中的效应阶段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相同点

三条途径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攻膜复合物MAC溶解细胞。

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

包括识别阶段、激活阶段、效应阶段。

⑴识别阶段:

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

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

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激活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

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

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12、补体系统的调节。

经典途径的调节:

C1抑制分子(C1INH):

结合活化的C1r和C1s,使之失去酶解能力

C4结合蛋白(C4bp):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防止C3转化酶的组装

I因子:

裂解C3b、C4b

膜辅助蛋白(MCP):

促I因子介导的C4b裂解

衰变加速因子(DAF):

同C2竞争与C4b结合

旁路途径的调节:

H因子:

与B因子竞争结合C3b,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

I因子:

裂解C3b,H因子作为辅助因子促I因子裂解,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

MAC形成的调节:

同源限制因(HRF),C8结合蛋白,干扰C9与C8结合

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CD59,阻碍C7、C8与C5b-6复合物结合

1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⑴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①溶菌、溶细胞作用

②调理作用:

C3b、C4b、iC3b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引起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作用(C3a、C4a、C5a、C2a)

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趋化作用(C3a、C4a、C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