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哲学生活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生活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
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
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防微杜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
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
万事如意:
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
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
居安思危;
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满招损,谦受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55.因材施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解剖麻雀;
抓好典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牵牛要牵牛鼻子;
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学会“弹钢琴”;
把握重点、统筹兼顺:
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
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
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09年高三政治复习哲学生活成语选择题专项训练
1.“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句诗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有①意识在客观事物面前无能为力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③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④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说A山的形状因人们的看法不同而不同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因立场不同而不同C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不定的D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所体现的哲理是A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意识不仅仅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D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体现了①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客观的②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③矛盾的转化是相对的、无条件的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5“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主要说明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和静的统一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动也是静的表现④发展离不开运动变化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
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是在说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B矛盾就是运动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联系引起运动、变化
7.下列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桐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8.“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B要对旧事物全盘抛弃C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所反映的哲理是A事物是发展的、不可知的B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C新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强大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反映的哲理有①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②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④任何事物都有两点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1.“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B矛盾即对立统一C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所反映的哲理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C同一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不同D规律是不变的
13.“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这是庸人爱自扰。
”这首诗A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B承认了矛盾,没有回避矛盾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D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句诗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B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D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15.“泾溪有险人谨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揭示的哲理是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坚持两点论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6.“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重视量的积累B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C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D要抓住主要矛盾
1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句诗是在说A外因有时起决定性作用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C要抓住关键、中心D内因有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1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是在说A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B矛盾具有客观性、不可抗拒性C运动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1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这句诗告诉我们A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B要注重量的积累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20.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引用三句诗来说明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句的哲学寓意是A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C矛盾具有特殊性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1.“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预期目的C外因起重大的决定作用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C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D要扶持新生事物
23.下列与“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所蕴涵哲理基本相同的是A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B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C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52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战胜困难和挫折B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可急于求成C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不可冒进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诗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可靠B要把读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C改造主观世界没有改造客观世界重要D理性认识的作用比感性认识大
1.D2.B3.C4.C5.D6.A7.D8.A9.B10.C11.A12.C13.C14.A15.C16.D17.B18.D19.B20.B21.D22.B23.A24.A25.B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
“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⑷辩证法思想
A、⑴B、⑴⑵C、⑴⑵⑶D、⑴⑵⑶⑷
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
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
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B、⑴⑵⑶C、⑵⑶⑷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
“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
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
“瑞雪兆丰年”。
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1)联系的观点
(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
(1)
(2)(4)B
(1)
(2)(3)C
(2)(3)(4)D
(1)
(2)(3)(4)
答案(俗语哲理)
1-5BADBA6-10DBCAD11-15DBABB16-20BCCDB21-24ABBB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
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