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35375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B两项是分封制下的表现,故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没有反映兼并战争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

4.[2016·

冀州中学月考]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

B.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C.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观察材料中的称谓,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明显反映的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或属同一性别,所以C项不准确;

D项与材料无关。

5.[2016·

武邑中学周测]“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解析 材料关键含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兼并”体现了中国由分封制下的割据混乱走向统一的进程,故C项正确。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统一后,秦之后的历朝对其进行不断加强,与题干中的时间“夏(至)秦”不符,故A、D两项错误;

题干中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故B项错误。

6.[2016·

衡水中学月考]官僚政治指技能专业化、讲资格、按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

A.分封制的推行B.宗法制的实施

C.郡县制的确立D.科举制的完善

解析 秦朝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贵族“世卿世禄”制的特权,因此郡县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

7.[2016·

枣强中学猜题]《汉书·

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B.中央机构较秦代有所调整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解析 材料中体现了汉武帝时选身边近臣辅政,与大臣相互制约,体现了汉代中央机构与前代相比调整的地方,故选B;

汉武帝时建立内朝来削弱外朝的权力,故A项错误;

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C项排除;

题干中无法看出大臣廷议常态化的趋势,故D项排除。

8.[2016·

衡水中学期中]“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制度是中央官制,它的实施一是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是该制度增强了决策施政的合理性,可以判断这是唐代三省六部制,选C;

三公九卿和中书省制度下丞相位高权重,A、D排除;

中外朝制度虽削弱了相权,但不符合增强决策程序合理性的特征,排除B项。

9.[2016·

武邑中学期中]“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掌握军事权力的是枢密院,“宰相李昉等不知”“中书不预闻”说明丞相被剥夺了军事权,相权受到较大的削弱。

10.[2016·

衡水中学期末]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解析 据题干中“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分析可知,元代行省制度实行的目的仍旧是服务于中央集权,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着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

据题干中“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可知,B项与题意不符;

据题干中“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可知,作者并没有认为是行省制度削弱了中央权力,故C项错误;

综合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行省制度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各行省权力较大,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容易出现地方割据,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

11.[2016·

冀州中学猜题]“国朝拟旨有定例:

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

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

”这则材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三省分权相互制衡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专制皇权空前加强

解析 “阁臣不得与闻”等信息说明阁臣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说明专制皇权的强化。

A项与材料意思相悖;

C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D。

12.[2016·

武邑中学仿真]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材料表明军机处(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

C.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

D.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

解析 由材料信息“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可分析出嘉庆帝认为军机处权势过大,可能会给皇权造成一定威胁,说明军机处的权力超越了预期的设想,故D项正确;

A错在中央集权,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B项中超出君主控制范围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行政效率,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3.[2016·

衡水中学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

……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

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

纤由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6分)

(2)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8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 

(1)制度:

察举制。

说明:

崇贤使民俗更加和顺;

举善使人民更加忠厚。

(2)变化:

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

中正官徇私舞弊;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扼杀人才;

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对流;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 第

(1)问,结合所学可知,“乡举里选”是基层举荐人才的制度,即察举制;

据材料信息“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加以说明。

(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注重个人才干和品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观念,据此回答“变化”;

第二小问,可以从败坏社会风气、扼杀人才、用人权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等角度回答。

第(3)问,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能力组时间:

4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2016·

冀州中学期中]据《国语·

周语》记载:

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侯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诸侯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

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解析 周王室与异姓诸侯联姻,主要是为了加强与其的政治联系,这体现了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周王室与异姓诸侯联姻,无法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故A项错误;

西周末年,地方诸侯逐渐强大,B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

君臣通过联姻并非为了确立宗法关系,排除C项。

15.[2016·

衡水中学仿真]鲁武公九年,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小儿子姬戏到镐京去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很喜欢小儿子姬戏,就要鲁武公立姬戏为嗣君,做鲁武公的接班人。

结果鲁武公按周宣王命令立姬戏为嗣君,即鲁懿公。

材料反映出(  )

A.当时宗法制已很难实行

B.姬括会成为当时鲁国的小宗

C.周宣王在诸侯王中的威信将会更高

D.统治者的个人好恶是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

解析 宗法制度是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鲁武王立了小儿子姬戏为嗣君,但这只是个例,其他国家是否很难实行宗法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

姬戏成为嗣君,在鲁国境内是大宗,其他兄弟则为小宗,故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鲁武王是按照周宣王的命令行事,说明周宣王的威信在当时就很高,故C项错误;

西周时期立嗣君的主要标准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的事件只是个例,故D项错误。

16.[2016·

枣强中学预测]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九卿中有许多是负责皇室事务的,实际上是皇家的内侍机构,这体现了化国为家,目的就是突出皇权至上,故B项正确。

A、D两项是古代中国政体的特点而不是本质,故A、D两项错误;

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

17.[2016·

冀州中学一轮检测]史学界认为:

“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

”“变革”的实质是(  )

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B.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C.分封制和宗法制衰落

D.政治上地缘关系取代血缘关系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秦之变”是指用中央集权制度取代分封制,其实质是以地域关系为特征的官僚政治取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答案为D项。

A、C项都只是表现不是实质;

B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18.[2016·

武邑中学一轮检测]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隋唐三省体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由皇帝裁决,最后交尚书省执行,体现决策程序制度化,故B项正确。

汉初的内外朝制度下,中朝在宫廷之内事先对重大事件作出决策,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A项错误;

二府三司制度主要体现的是分割宰相权力,不符合“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故C项错误;

明朝内阁无决策权,D项无法体现“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

19.[2016·

武邑中学月考]《宋史·

职官志》记载: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

”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D.宋代完善了唐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宋代二府三司制。

从材料信息看,宋代,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专任,设置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三司掌财政权,所有这些都分割了相权,故选A项。

B、C、D三项皆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20.[2016·

衡水中学热身]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

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

”这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解析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它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内阁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故选C项。

21.[2016·

冀州中学期末]《明史》记载: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解析 由材料“居正为政,以尊主权……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生前任内阁首辅,其职权很大,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情况发生转变,说明张居正之后内阁职权很小,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选A项。

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

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故C项错误。

内阁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D项错误。

22.[2016·

衡水中学预测]对于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解析 表格内容实际上阐述了大臣上交奏折后,对奏折处理的详细过程,这一过程严密、规范,这一过程中皇帝批改奏折有绝对的决定权,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体现了皇权的强化,由此可判断材料是对军机大臣的职责的阐述,所以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宰相分工问题,A排除;

B、C材料都没有体现,与题干无关。

23.[2016·

枣强中学热身]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C.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解析 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这些机构的设立和演变都贯穿着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A项正确;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

“缓和”一词不准确,明代直接废除了丞相,且国家稳定的基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故C项错误;

历代中央机构的演变没有体现出制度的完善,D项的评价过于笼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4题20分,25题12分,共32分)

24.[2016·

衡水中学猜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

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

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1)“硬件”:

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软件”:

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

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

(2)说明:

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

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原因:

极端的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

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

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

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硬件”为秦帝国的制度框架,“软件”为汉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注意材料二的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据关键词“皇权”可知,这一问考查唐朝和清朝的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阅读材料可知,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虐待”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从明朝的时代背景入手,从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25.[2016·

衡水中学一轮检测]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图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对图二中两人对话的内容进行阐释。

(12分)

答案 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相对稳定的宰相制度;

宰相的职责是总领百官,参与决策,有属官,且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性。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

为解决由此带来的沉重政务负担,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其职责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解析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皇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直至宰相被废除;

根据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这两幅图片都涉及相权,故要围绕宰相制度,从宰相的职责、发展历程、作用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