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63506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8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考试题精编中国近现代史上册Word下载.docx

10.(08)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选项

A

B

C

D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迁彼丰处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资政新篇》内容

统一政令,依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反对迷信

兴办保险事业

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

11.(09全国1)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2.(09重庆)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

“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

吾老矣,君等当见之。

”.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09重庆)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

夺的文物照片。

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

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

该文物被掠夺

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14.(09江苏)“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

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

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

”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5.(09广东文基)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

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

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二.非选择题:

16.(06全国1)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图略)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

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东南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

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

一国争,诸国蚁附;

一国至,诸国蜂从。

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

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

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14分)

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17.(09北京)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

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国际: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

国内: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

清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历史现象之二:

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

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

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

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

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

“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历史现象之三:

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

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

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

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

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历史现象之四:

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8分)

1948年:

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18.(09)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

1862年。

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

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

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

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凑教的来占我们铺面田地。

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

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

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

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像是育婴耶?

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

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官府绅士总是依他。

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薪俸,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

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去。

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

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

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

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

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

官府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

传教士有为列强在华利益服务的性质;

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06全国2)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下列关于该阶段工

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企业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2.(06广东单科)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

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3.(06广东单科)“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

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

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07海南)“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

伦也。

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5.(07广东文基)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

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07上海)《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

”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7.(08)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8.(08)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9.(08)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

“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

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10.(08)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

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B.工商皆本C.重利轻义D.重商轻农

11.(09江苏)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

洋务早期,风气初开;

清朝末年,天下移风;

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12.(09广东文基)近代某思想家说: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

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13.(09广东文基)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

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09浙江)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5.(09北京)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16.(06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之规,公器(国家大事)付乏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

……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客《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2)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

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

美国没有王侯贵族。

没有世袭制度。

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

从洋务运动开始。

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

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

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17.(07宁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

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

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

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

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没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

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

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18.(09安徽)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

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

日本。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l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

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

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

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

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

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06广东单科)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

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

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2.(06重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特点是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06广东综合)下列对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都主张平均地权B.都意图削弱满洲统治者的权力

C.都带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都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

4.(07海南)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5.(07天津)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6.(07上海)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

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

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

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

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7.(08)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

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