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4685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啪啪 鞭声 黎明 宁静 铺满 跨上 骏马  

过渡:

小朋友把生字词读的真好,这一课我们要来细细地读懂课文,欣赏草原美景。

先请小朋友看看黎明前的草原是怎样的?

二、细读课文第一节  

1、看图:

(画面:

黎明前的草原)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天上的星星,看到草原很大,看到了……)   

⑵ 你感觉黎明前的草原怎样呢?

(很静)   

⑶ 听,这是什么声音?

(鞭声,马嘶声……)   

⑷ 师述:

响亮的鞭子声把本来宁静的草原打破了。

出示句子:

“啪!

啪!

”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

(学生自己练读,再指读)  

鞭声打破草原的宁静,草原醒来了,想仔细地看看草原吗?

(想)  

2、看图:

突出铺满新绿的草原画面)   

⑴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

(嫩绿的)   

⑵ 草多不多呀?

(多,到处都是)   

⑶ 师述:

草原上的草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书上说是怎样的草原醒来了?

(铺满新绿)  

⑷ 出示:

“铺满新绿”谁来读好这个词呢?

(指读、齐读)   

⑸ 出示句子: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

(谁来读好这句话呢?

)  

3、把书打开,看书把第一段连起来读。

(齐读、指读)  

铺满新绿的草原醒来了,让我们走进大草原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羊儿好吗?

   板书:

羊儿

三、细读第二节  

1、看图学习第一句。

羊儿涌向草原的景象)  

⑴ 羊儿是怎么出来的?

(有的羊儿跑出来,有的羊儿跳出来,有的挤来挤去,有的……。

)  

⑵ 羊儿多不多呀?

(真多)板书:

多  

⑶ 出示句子:

一只只羊儿涌出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

    

① 这个句子里哪个词写出很多很多羊挤着跑出来?

(学生找“涌出”点出来)  

② 谁来读读这个词,让大家感到羊真多。

(指读)还有别的词吗?

(点出“一只只”)  

③ 师述:

一只只羊儿睡了一夜又要去吃鲜嫩的草了,心里特别高兴,所以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

(点出“蹦跳着”这个词)  

④ 谁来读这个词,让大家感觉到羊太高兴了。

(指读) 

⑤ 谁来读好这一句话呢?

先请你自己练一练,等一会读给大家听。

(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2、看图学习第二句。

牧民们跨上马背追赶羊群的画面)  

⑴ 牧民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牧民们跨上马背,去追赶那些羊群) 

⑵ 牧民们上马的动作熟练吗?

(熟练)上马走的快吗?

(快)  

⑶ 请你读读第二节找找哪一句是写牧民们的句子?

(学生找句子)  

⑷ 出示句子:

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⑸ 谁来读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牧民们动作熟练。

(指读)  

⑹ 请你们看着书把第二段连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自己练读、指读、齐读)

近看草原真是热闹啊!

现在让我们再来远看草原,看看又是怎样的呢?

四、细读第三节  

草原的远景图)   

⑴ 你们看看远处有什么呀?

(羊儿)   

⑵ 师指图述:

你们看这儿一群、那儿一群、这边还有一群、那边又是一群,真是一群群。

你们看,那些羊儿像什么呀?

(羊儿像白云)  

2、听,传来了什么声音?

(放歌曲,学生回答:

是牧民们唱歌的声音)  

板书:

牧民  

3、听着牧羊人的歌声你觉得他们心情怎样?

(高兴)为什么?

(羊儿多、羊儿美……生活幸福)板书:

乐  

4、谁来读第三段,让大家欣赏草原的美景,分享牧民的喜悦。

(指读)

五、齐读全文

学习了课文现在你觉得草原的早晨怎么样?

六、赏读  

1、小朋友学得真认真,现在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读一读,让大家欣赏欣赏。

读得好的有奖励。

2、你们读得真好,请你们把你最喜欢的段回去读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二、指导背诵  

1、媒体演示,理清线索。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时间线索:

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

醒来的草原→近处的草原→远处的草原  

2、看图背诵。

先是静态的草原,再是听到鞭声,再是羊儿出圈,最后是远处的羊群)  

⑴ 看看图,看看所给的词背背。

⑵ 看看图背背(给图配解说词,即课文内容)   

⑶ 想想背背课文。

3、范背课文。

4、跟老师同学比赛背。

(指名背)

2《丝绸之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

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容?

2.指名分节朗读,重点正音:

矗立高鼻凹眼戎装缫丝冶铁灌溉

3.指名回答文章是怎样来介绍丝绸之路的,写了哪些内容?

(先写看到雕塑引起遐想;

再具体描写了一个故事;

最后总的阐述了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三.入境悟情

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曾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美丽故事。

1.读一读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讲讲主要介绍了几个片段?

(迎候——会面——赠礼)

2.在这些片段描写中,你觉得哪些句子很生动,读一读。

3.如果你是播音员,会怎样来介绍这生动的一幕?

可选择1-2片段介绍。

(自由练同桌练)

4.指名串联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5.在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两国人民怎样的交往态度?

(友好热情)

四.深化感悟

其实,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在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读一读13自然段,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2.点击资料袋:

丝绸之路意义深远,怪不得说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3.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课题。

五、领悟写法

1.过渡: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绵延的丝绸之路上,遗留下了大量的文明古迹,人们为了纪念这条路,在西安的玉祥门外雕刻了一座巨型石雕(出示课件)。

2.课文哪些自然段介绍石雕?

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第一自然段的过渡)

3.看图介绍石雕。

(语句流畅口齿清楚)这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文明的见证。

六.总结巩固

《白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学生自学课文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

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

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

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

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

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生命力强。

“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

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

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

(坚强不屈。

“不管……不管……总是……”)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

(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

“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

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

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

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老师,辛勤的园丁)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回忆导入

  1.回忆:

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

  2.我们今天来学习第4课,教师板书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结合提示,了解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出现了几处?

(四处)

  四、再读课文,感悟含义深刻句子

  师:

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2)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借助一些图片资料,能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施工现场的严峻,进一步体会“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何等不容易的事。

”]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1)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2)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3)指导朗读第8、9自然段,感受天气恶劣,又特别,又凶险,又繁重的施工现场。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再一次朗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

和同桌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

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古诗词三首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

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

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

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

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遮头:

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

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

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

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

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

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

吴地的方言。

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

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

老翁、老妇人。

锄豆:

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

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

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6.《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揭题——想象画面

活动一:

1、(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谁来读读课题?

你发现这课题跟我们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吗?

2、再指名读课题,读着课题,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3、我们一起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

(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画面

活动二:

1、课文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些画面和场景呢?

让我们打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正音。

(重点:

“嚼”的两种读音,“卸”的字形)三、合作学习——互相质疑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围绕“骆驼队”回忆了哪几个场景.

2、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拥有怎样的童年?

四、小结,完成作业

1、课堂作业第三题2、生字抄写本第二课时

一、导读——回顾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音的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场景?

(随机板书)

2.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二、批注——感悟画面

读着这样的童年故事,有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

那么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

需要同学们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

请你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使你印象最深的,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

你可以点点、圈圈,也可以画波浪线,在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

1.学生自主选择语段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你给哪个场景作批注?

怎么批的?

注了些什么?

学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注:

细致、特点鲜明、看得入神)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注:

看傻了,傻得可爱)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小作者为什么这样?

(1)说一说你针对哪些词句作了批注?

预想:

样子——丑、长、安静;

动作——磨来磨去、冒、沾;

(2)由这些词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孩子?

读出天真幼稚的小傻孩。

不同读法:

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

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3)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大家试着背一背。

那样(),那样(),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大鼻孔里(),白沫子()。

我(),()。

谈驼铃

(1)议一议:

对于驼铃的作用,我和爸爸的看法完全不同,你喜欢哪种看法?

(2)文中多处写到驼铃的声音,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