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学期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内容: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活动、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习题设计、板书设计等)
第一课时
一、
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二、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
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及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磅礴(
pangbó
)云崖(
yá
岷山(
mí
n
)
四、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
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品味诗中画面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
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
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
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七、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推荐书目:
《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
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学生齐读课文。
2.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律诗有关知识:
七律:
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2.分析结构
首联:
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
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
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
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3.探究: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
“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
“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
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4.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三、讨论:
长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为什么在这首诗里只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而对许多惊心动魄的战役却略而不写呢?
参考答案:
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诗歌不同于散文,抒情诗又不同于叙事诗,文非一体,各有所宜。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
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是否深深植根于这一特定现实的土壤之中,透过诗篇的三棱镜能否深入到事物内部剖视出事物本质。
四.课堂总结:
1.思想内容方面: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形式方面: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
五、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六、课外作业:
理解诗句意思,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15年月日
3课时
26开国大典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
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
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
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一、激趣导入:
(出示开国大典的图片)揭题:
26、开国大典(板书课题)(边指导书写“典”)
解题。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读文情况,扫除障碍:
(出示文中难读的字、词、句,练习朗读,从音准、停顿等方面指导正音。
)
2、长文短读: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写了哪些场面?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会场情况”部分。
刚才咱们从课题已经知道课文写的是一次大典,一次隆重的典礼。
请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是隆重的、盛大的典礼?
人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画出有关的句子。
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1、四人小组交流。
2、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引导想象写话。
5、再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布置:
1、总结“隆重”,感悟人民群众的心情。
2、回归课题,再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书写生字及词语。
3、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第5至第14自然段,要求:
用“﹏﹏”画出典礼中群众反应的语句;
用“△△”标出感受较深的词语;
并在旁边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
四人小组中交流。
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二、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第三课时
一、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
复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
1、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2、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3、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地写。
二、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三、写一段话:
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
1课时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
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选编课文的目的:
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
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56年前,美国政府派兵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约有12万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读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纠正难读的词语:
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吗?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
三、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具体。
2、交流感受:
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
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
指导朗读。
⑵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
⑶“岸英!
岸英!
”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
抓住“喃喃”“紧锁眉头”。
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⑷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
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眷恋,可以换哪些词,眷恋与这些词有什么不同?
⑸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
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踌躇什么意思?
(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听听主席内心的独白。
这是两种不同的想法,指名读。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语言运用
读最后一段: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小练笔、反馈。
五、小结课文,升华情感
师:
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将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如:
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等摘抄下来。
2、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3、向大家推荐一部电影《毛泽东的故事》、一本书《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1课时
28*毛主席在花山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主席关心群众的高贵品质,感受毛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通过了解毛泽东在花山的三件事,体会毛泽东关心、热爱人民群众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对毛泽东的
敬仰之情。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近毛泽东”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通过写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情,表现出了毛主席关心、体贴、爱护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的表现了毛主席既是伟人,又是一位普通群众。
⑴板书课题:
“花山”是什么地方?
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⑵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交流已有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那几件事?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
三、细读感受。
1、默读思考:
你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简略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⑴请群众回来碾米。
A、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谈感受。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
了呢?
”“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
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说明毛主席十分注意体察民情,它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
B、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细细体会
“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引导学生抓住“皱了皱眉”、“又放下了”。
体会,此时毛主席可能在想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毛主席非常关心群众)
⑵、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引导学生思考:
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
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抓住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来体会:
讲了三层意思:
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二是革命。
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它摆在特殊位置上。
(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3)、帮群众推碾子
学生自由谈感受,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
样的话。
(说明老人还没有完全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可能听到过有关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事情,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3.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课文对毛主席让警卫员请乡亲们到自己屋外的碾台上碾米,毛主席要警卫员将自己舍
不得喝的茶叶沏给乡亲们喝这两件事情写得比较详细;
而对毛主席利用工作间隙帮助乡亲们碾米这一件事和对毛主席为什么住进了“花山”这个村子,他住的农舍是怎样的情形,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工作的这些内容,有的不写,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写得比较简略。
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是,前面两部分的内容能够鲜明、集中、突出地表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重点去写,写得较为详细;
而后面两个方面的内容,跟这篇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或很远,所以简略去写,或者一笔带过。
四、课外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口语交际习作八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3、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练习修改习作。
1、加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流畅地表述自己的交流内容。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前观看或阅读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从看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中,选一部印象最深的推荐给大家。
若没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也可以讲一个自己听过或读过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故事。
进行这一话题的训练,不仅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是对本组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可加深学生对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本次习作,安排了二个内容供学生选作:
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
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写场景。
这对学生而言并不生疏。
本次习作要求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这正是学生写场景的难点。
写梗概。
过去训练不多,属新学内容。
写梗概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
①熟悉文本(作品);
②理清脉络,抓住重点;
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指导时,可先以学生熟悉的课文为例,写出梗概,给学生予示范。
再组织学生试写梗概,写后评价、修改、完善。
由于是新学内容,不必要求过高。
(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活动、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习题设计、板书设计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
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2、学生汇报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二、分组交流,相互补充
1、在你们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