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884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心理学综合考点精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公式表示为: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

  韦伯定律:

K=△I/I(2002,选,4)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第二节视觉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2005,选择,2)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觉适应;

  后像(2004,选,3):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

后像分两种:

正后像和负后像。

  视觉的传导机制;

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

色调;

颜色混合;

色觉理论;

三色说;

拮抗过程说;

视觉对比

  第三节听觉

  高音(2007,选,3):

高音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其中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音响;

声音的掩蔽;

频率理论;

电话说;

神经齐射说;

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

行波理论

  第四章知觉

  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特性

  (2002,简,1)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从背景中把少数的事物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认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之为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认知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2005,名,1):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恒常性的种类有: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3)明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第二节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直接认知。

  图形的组成;

图形识别;

距离知觉;

方位定向知觉

  第三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的形式包括:

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

  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特性的认知

  似动知觉: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上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002,选,5)(2008,名,1)

  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

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

  第四节错觉

  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现象叫做错觉。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概述

  意识的机能和作用(2006,简,1)

  意识具有觉知性、能动性和历史制约性三个基本特性。

  意识的作用:

①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②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

③使我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催眠:

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

梦;

白日梦与幻觉

  第三节注意

  注意的两个特点:

集中性和指向性。

(2001,选择,1)

  随意后注意(2007,名,1):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分类

  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注意的认知理论(2005,论述,1)

  过滤器理论;

衰减器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资源限制理论;

双重加工理论

  第六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及其分类

  短时记忆:

是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

记忆容量为7±

2个组块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第二节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均势说;

定位说;

SPI理论

  反响回路:

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第三节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005,简,2):

他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证明:

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引起遗忘的原因(2002,简,2):

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有压抑造成的遗忘、由衰退引起遗忘、由线索提取引起的遗忘、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

  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2007,论,1):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第四节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2004,简,3)

(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4)呈现的方式的影响不同(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006,名,1)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种类。

  第二节表象和想象

  表象的特征(2007,简,1)(2004,选,8)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2004,名,7)

  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综合过程;

  第三节概念与推理

  概念是指某类事物的概括。

它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思维形式,主要通过语词表现出来。

(2002,

  选,6)概念形成;

策略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

推理;

  第四节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2008,简,2)

  问题解决的策略(2006,论,1):

(1)算法式(2007,选,4)

(2)启发式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2005,选,3):

分为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

  第八章语言

  第一节语言的特征与结构

  语言的表征(2002,名,1):

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叫语言的表征。

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

形式表征指语言符号在记忆中存贮与提取的方式。

  语言的基本特征;

语言的结构;

语义表征的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

  第二节语言活动的脑机制

  威尔尼克区(2006,选,2)威尔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它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因而和语言的接受有密切关系。

威尔尼克区损伤引起接受性失语症。

  第三节语言的感知与理解

  语言的感知;

语言的理解

  第九章动机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动机的功能(2005,简,1):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004,简,4)(2008,论述,1)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含义;

需要;

需要的结构;

动机和工作效率;

耶基斯-多得森法则

  第二节动机的认知理论

  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个体从事某种行为的动力,取决于行为目标的价值即效价,以及他对达到该目标可能性的期望(2001,选,1)行为的动机强度是由效价和期望相结合所决定的。

  归因理论:

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之为归因(2008,名,2)。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成就动机;

权利动机;

交往动机

  第四节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和挫折

  意志;

冲突的种类;

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情感及其作用

  情绪和情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区别;

情绪、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2008,简,1)

  面部表情;

姿态表情;

语调表情

  第四节几种重要的情绪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2008,选,4)

  詹姆士和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动机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坎农—巴德理论;

阿诺德—拉扎鲁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沙赫特—辛格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第五节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第十一章技能

  第一节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运动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第二节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2002,选,1)

  练习曲线;

练习进程的特点;

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

  第三节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迁移

  技能的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第十二章能力

  第一节能力及其结构

  双因素说:

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2006,选,4)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2002,选,11):

吉尔福特认为能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物。

  能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的结构;

多因素说;

斯腾伯格的三元论;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第二节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先天素质;

环境和教育;

实践因素

  第十三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具有:

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

  气质:

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其实不是指一时性的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得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

(2005,选,4)

  性格:

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

  第二节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2006,简,2):

  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的三个因素是;

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类型理论体液学说;

体型学说;

性格类型说;

心理动力学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格与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冲动与沉思;

同时性与继时性。

  第四节人格成因(2004,论,2)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童年经验;

学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

自我调控因素

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导论

  伦理性原则:

例:

社会心理学中的“模拟监狱实验”因违反这一原则而受到广泛批评。

(02年单选)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教育性原则;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04年简答)

  

(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

(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

(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外部效度:

(02年论述题)

  ①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其他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②外部效度可细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两种。

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适用于被试所来自的总体的程度与能力。

要使研究结果适用于总体,就必须从总体中随机选取样本,使样本对总体具有代表性。

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和适用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和能力,提高生态效度必须考虑如何使进行某一特定研究的条件与情景对其他条件、情景有一定的代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①研究被试的代表性差。

②研究变量的操作定义不明确,测量方式、信度、效度差,致使研究可重复性减小。

③研究对被试的反作用。

④事前测量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

⑤多重处理的干扰。

当被试多次接受实验处理或同时参加多个实验时就会因参加研究经验增多、各项处理的相互影响等发生各项处理之间的干扰。

⑥实验者效应。

⑦研究与实际情景相差较大。

⑧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取样的原则:

(01年论述题)

  取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和代表性原则。

  ①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使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是完全均等的原则。

②取样还应遵循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的代表总体的一种原则。

  取样的基本方法:

  ①简单随机取样法(01,05年单选)②系统随机取样法③分层随机取样法④整群随机取样法⑤多段随机取样法。

  自变量:

即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的特征等。

(08年名词)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消除法、恒定法、平衡法、统计法(07年单选)。

  实验设计时设立对照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控制无关变量。

(02年单选)

  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04年论述题)

  

(1)操作定义的含义:

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2)操作定义的作用:

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操作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②它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③它有利于提高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

④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⑤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3)特征:

可观测性。

  操作定义常用的设计方法(04年论述题)

  ①方法与程序描述法:

是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②动态特征描述法:

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③静态特征描述法:

是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来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效度;

构思效度;

内部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

研究变量;

因变量;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对称性原则;

独特性原则;

  第三章搜集研究资料的基本方法

  访谈法的评价:

(08年简答)

  优点:

灵活性较强、针对性较强、可靠性较高、适用范围较广、能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缺点:

研究结果易受访谈者素质的影响,难以量化处理,比较费时费力,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访谈。

  被试间设计:

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不同的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01年名词)。

  被试内设计:

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08年单选)

  社会测量法的具体形式:

①提名法:

即让被试根据某种标准(如“喜欢与否”)从同伴团体中选出若干成员,又分为照片提名法和现场提名法两种。

(06年单选)②猜人测验③社会距离量表④关系分析法:

用于研究社会知觉,即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知觉。

  问卷法的类型;

问卷法的评价;

测验的分类;

测验法的评价;

实验法的分类;

前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

观察法的主要类型;

观察法的评价;

访谈法的主要类型;

随机组设计;

配对组设计;

混合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

多因素实验设计的分类;

实验法的评价;

现场实验;

现场实验研究法的适用范围;

现场实验研究法的评价;

语义分析法;

语义分析法的评价;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研究的信度;

随机误差;

对称性原则;

析法的评价;

口语报告法;

口语报告法的评价;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的评价

  第四章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对研究结果的"

质"

的分析。

它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心理与教育科学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

  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大家网)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

一般来说,可将定性分析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层次:

一种是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描述材料,数量化的水平较

  低甚至没有数量化。

另一种是作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手段的定性分析,它是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的定性分析。

(06年简答)

  定性分析的特点:

(06年简答)

  ①定性分析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

②定性分析侧重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

意义"

③定性分析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

④定性分析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

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定量分析;

统计分析的作用与地位;

  第五章研究结果的呈现与评价

整体性原则;

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

结果解释与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外部维度的概括性;

内部维度的概括性;

变量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①正交关系②相关关系③因果关系;

确定因果关系的途径;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07年简答)

(1)标题;

(2)摘要;

(3)前言;

(4)方法;

(5)结果;

(6)讨论与分;

(7)结论;

(8)参考文献和附录。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心理的种系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横向研究(2008年,名,8):

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教育原则;

矛盾性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纵向研究;

聚合交叉研究。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早期:

从2岁到4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2003年,选,15)

  感知运动阶段(2005年,选,12):

在这个阶段中,凡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同化。

  顺应(2003年,名,5)(2007年,名,6):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口唇期;

肛门期;

前生殖器期;

潜伏期;

青春期;

婴儿期;

华生的情绪实验;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维果斯基的三个非重要思想;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

平衡;

元认知

  第四章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格赛尔(Gesell)的“成熟势力说”:

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

格赛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按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

  决定的。

(2006年,名,6)

  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20004年,选,3):

他选取了一对双生子T和C参加实验,他安排T从出生后的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

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从53周起c开始爬梯训练,每日10分钟。

结果发现,C只接受了2周的训练,在爬梯的各种动作指标上就达到了T,的水平。

他由此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深度知觉:

吉布森(Gibson,1960)的视崖实验(2005年,选,13)研究表明:

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辨出视崖的两边。

  婴儿的依恋(2001年,名词,1)(2006年,论,2):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乳儿期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

婴儿的年龄阶段;

.婴儿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

注意;

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

强化说;

转换生成说;

模仿说;

认知说;

婴儿的气质类型;

婴儿依恋的表现;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婴儿依恋的类型。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元记忆:

是对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包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控和元记忆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