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806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质量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厘米、米的认识(P93~99)。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通过长度的比较等内容,直观认识线段。

3.联系实际认识直尺,建立“1米(m)”、“1厘米(cm)”实际长度的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初步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和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P102~105)。

1.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了解数据分析的意义,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达数据整理的结果,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

综合与实践

趣味拼摆(P41);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P100~101)。

1.进一步认识百以内的数,应用百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2.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二)数学思考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00以内数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经历探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3.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认识图形、方向、长度单位,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感受和体验统计的价值和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与合作。

2.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3.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时间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活动过程和结果,学会与同伴合作与交流。

(四)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能积极与同伴合作,参与数学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可以用数与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培养学生养成爱惜人民币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单元质量标准

第一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信息窗1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经历探索十几减9的口算过程,掌握口算方法,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式题。

2.结合学具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借助于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体会退位减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案例

案例:

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片段)(P2~3)

【说明】“十几减9”是小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这一理念,首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借助于学具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讨论、推理等探究活动,体验十几减9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并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达到规定的熟练程度。

【教学建议】

1.说一说

问:

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去玩。

(出示信息窗)仔细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说:

有几个男生?

还剩几个气球?

[意图:

借助信息窗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并根据所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

2.列一列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有几个男生”的问题。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15-9。

(2)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

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根据减法的意义,独立列出算式,并且交流为什么用减法列式?

加深了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算一算

15-9等于多少呢?

学生自己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小棒(或者小正方体)等学具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和同学互相说一说等多种方式探究多种计算方法。

做:

(1)独立摆一摆,想一想,探究算法。

(2)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3)汇报交流,总结算法.

(1)数一数:

一共有15根小棒,一根一根地拿,1、2、3……9,拿走9根,1、2、3、4、5、6,剩下6根,所以15-9=6。

(2)想一想: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

(6)+9=15,所以15-9=6。

(3)摆一摆:

①把15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另一部分摆5根。

先从10根小棒里拿走9根,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所以15-9=6。

②把15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10根,一部分摆5根,先拿走5根,再从10根里面拿走4根,剩下6根,所以15-9=6。

③把15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9根,一部分摆6根,把9根拿走,剩下就是6根,所以15-9=6。

④其它算法:

先用15减10,得5,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1+5=6,所以15-9=6。

……

辨:

大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选出你喜欢的一种,和同桌说一说。

今后再计算这样的题目时,觉得哪种用起来方便、速度快,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动脑想一想、相互说一说的方式探究口算方法,形成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借助学具操作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4.练一练

(1)解决“还剩几个气球”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算法。

(一般的学生可以脱离学具通过口算完成,个别学生也可以借助学具完成)

(2)自主练习第1、2题。

(尝试全部脱离学具通过口算完成)

通过独立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这个问题和自主练习第1、2题,考察学生计算十几减9的掌握情况,借助同桌说一说算法,再次巩固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

另外从借助学具,到脱离学具,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感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信息窗2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说一说等活动,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经历探索十几减8、7退位减法的口算过程,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及思考和表达的有序性。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结合具体情境口头编减法数学故事并列式解答,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4.结合探索过程,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和敢于尝试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信息窗3

1.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过程,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理解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和动手操作、交流等手段,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几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几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学会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借助于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索,体会退位减法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数学的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二单元认识钟表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和“分针”;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2.借助钟表模型,通过动手操作,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分针、时针的规律,正确掌握“整时”、“半时”的认读方法,初步掌握“大约几时”的认读方法,初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3.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认读时间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

4.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案例1:

认读整时和大约几时(片段)(P18~19)

【说明】本节课是时间教学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已具有这方面的一些生活经验。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下雨了”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素材,通过老师分别给4个小朋友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的时间为话题,激起学生认识钟表的欲望,从而体会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浓浓的师生亲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认读整时

(1)看一看

课件出示小力到家的钟面,由小及大引起学生注意。

小力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应该怎样来认读这个钟面呢?

借助课件对钟面由小及大的动态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2)拨一拨

请自己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

让学生通过动手拨一拨,更加直观的感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各指向几,为总结整时的读法做准备,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说一说

小组代表展示边演示边说明自己的看法,同时不断引导学生质疑、补充、修正,形成统一的认识: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5,是5时。

屏幕出示3时、7时、10时让学生认读。

像5时、3时、7时、10时这样的时刻我们称为整时,也可以称为几时。

你能总结一下像这样的整时应该怎样认读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好,先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总结提升:

并板书: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意图:

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认读大约几时

(1)问:

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小青和小林是什么时间到家的?

小青,分针快指着12时,是快到几时,快到5时到家的。

小林,分针刚过12时,是刚过几时,刚过5时到家的。

总结:

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都可以说是大约几时。

[意图:

通过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小青快到5时到家和小林刚过5时到家的课件放在一起出示,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交流,发现钟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刚过几时和快到几时进行对比。

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案例2:

米奇的一天

下面是米奇一天的生活,你知道它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吗?

写出相应的时间或画钟面的时针和分针。

 

【说明】此题是认识钟表的练习,学生既能根据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写出时间,也能根据时间标出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此练习可以安排在本单元新知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

【教学建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之后设计“米奇的一天”的练习,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此练习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1)独立填写,此环节要关注学生对整时的认识;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归纳“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说一说你一天的主要安排,制作一张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不同方法,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会一个一个地数,知道10个十是100,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和组成。

2.借助学具,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理解位置值,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经历建立数感概念的过程,借助学具操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

4.学会倾听、理解同学的发言,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案例:

100以内数的认识(片段)(P23~24)

【说明】“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也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数量是100的实物学具,借助计数器、多媒体课件,通过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拨一拨等活动,将数数与数的组成融合于一体,发展学生的数感,同时也突破了数整十数的难点;

通过估一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问一问

出示课本信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借助信息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数一数

你能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个玉米吗?

学生数一数,数完后和同桌说一说是几个几个数的。

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渗透正确的估算方法,培养形成估算意识;

突出数数方法的指导,体会数数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正确、快速地数数。

培养孩子养成先估再数的好习惯。

3.摆一摆

用小棒代替玉米摆一摆,数一数,数完后想一想,怎样摆就能很容易看出是28根呢?

同桌合作,用28根小棒摆一摆,想办法怎样能够一眼就看出是28根小棒。

学生说出多种摆法:

1根1根摆、2根2根摆、5根5根摆、10根摆2组还剩余8根……

仔细观察,哪种摆法一眼就能看出是28根小棒?

每10根用皮筋捆起来,正好捆两捆,还余着8根。

那么28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呢?

借助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28里面有2个十和8个一,复习巩固个位、十位。

用小棒表示是介于实物与数字之间的半抽象过程,摆的过程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

4.拨一拨

我们一起用计数器来做拨数游戏吧:

从28拨到34,同桌互相说一说数的组成。

想一想如果数位上的数字相同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1)在计数器上拨28,想一想,2在什么位上?

表示什么?

8在什么位上?

(2)在计数器上从28拨到31,一边数一边拨。

当拨到29时,想一想下一个数是多少?

(30)想一想30应该怎么拨?

(3)在计数器上拨出33、44、99,并且说一说数的组成。

想一想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同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通过拨珠并交流想法,体会到几个十就是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几个一就是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子,数字相同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从而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

5.数一数

(1)数一数辣椒有多少个,引导孩子10个10个的数,数到90,再1个1个的数,数到99时,问:

再添上一个是多少个?

(2)摆一摆。

用小棒代替辣椒摆一摆,10根10根的数,数到90,再一根一根的数,数到100时把最后10根捆成一捆,一共10捆,即100根。

借助于大屏幕演示,得出100里面有10个十,即10个十是一百。

(3)拨一拨。

在计数器上从90拨到99,一百就是在百位上拨一个珠子。

从计数器上看出,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明确以下几点:

(1)使学生都能正确的1个1个地数100以内的实物个数。

1个1个地数体现的是数与物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在1个1个地数数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2)发展学生按群计数的能力。

2个2个地数实物个数,能唤醒学生按群计数的意识,学生已在之前学习20以内数中就积累了相应的经验,生活中也比较常见。

所以,教学中要以“1个1个地数”为基础,借助具体的实物或直观地计数器进行指导,使学生能达到正确地2个2个地数。

5个5个地数实物个数同样能培养学生的数群意识,生活中也很常见。

但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范围较小,据资料显示,二年级儿童能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一般少于4个,因此5个5个地数实物个数并不是一年级学生的首选方法,所以,在教学中,5个5个地数实物个数的方法不必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可以结合后续的学习进一步熟练。

10个10个地数实物个数,由于受儿童注意广度的限制,学生不能瞬时、准确地把握到“10个”,可见“10”是合并而成的间接数群,这种方法不能使学生快速而正确的地数数。

但“十”是最基本的计数单位,是数概念学习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交流10个10个数的方法,但要突显10个为一组的实物呈现,不断体会以十为单位计数的优越性,为进一步理解计数单位和学习“数的组成”做好铺垫。

3个3个、4个4个地数——这类数数方法需要以熟练的计算为基础,不符合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课堂中可以弱化,不要求学生掌握。

(3)100以内的数数方法并不是多多益善。

面对不同的数数方法,教师要把握每种方法的要求,并辅以具体的指导,促进学生正确数数。

1.经历探索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这一过程,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计,会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最多”等词语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经历具体情境、借助学具、抽象比较三个层次的活动,探索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利用有趣的情境和轻松愉快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4.通过学习,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成功的乐趣。

1.充分借助学具操作,经历算法探索的过程,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几十几减几十(十位相同)”、“几十几减几(个位相同)”的题目。

2.经历建立数感概念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的过程,借助学具操作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数感。

3.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加强交流,通过算法的交流,学会倾听、理解同学的发言,取长补短,逐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智慧广场

1.通过例举100以内的“9”,学会简单的列举法。

2.学会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体验列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3.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形成运用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长聪明才智,发展智力。

4.经历活动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片段)(P35)

【说明】本“智慧广场”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能正确地读写、会比较大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活动目的是通过学习列举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思考、善动脑的习惯,因此活动实施中要注重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写一写。

你能从1写到100吗?

用你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想一想,写一写,独立解决。

问:

从1写到100,一共写出了多少个“9”?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借助百数表来找到答案。

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具有一定的数感,所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已有的经验想一想,数一数会进行列举等活动自主完成。

在学生“写数”、“找9”、“数9”的过程中,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索的过程。

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说一说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1)让没找全的的同学说一说,找到几个“9”?

(2)让列举并写出数字的同学交流。

生:

个位上是“9”的:

9、19、29、39、49、59、69、79、89、99。

一共有11个有“9”。

十位上是9的:

90、91、92、93、94、95、96、97、98、99,一共

有9个“9”,合起来一共是20个“9”。

(3)让用百数表找的同学说一说,在百数表里找到几个“9”,是怎么找的?

(4)辩一辩:

用什么方法才能既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9”呢?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的方法,体会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要有序列举,让学生感受应用列举法的必要性及应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质量标准

1.在观察与操作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在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描一描、剪一剪等探究活动中,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直观感知“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

4.通过独立思考、与同伴合作,初步发展观察、操作、比较、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感受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平面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认识图形(片段)(P38)

【说明】“认识图形”是平面几何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看一看、拆一拆、分一分、摸一摸、画一画、描一描、剪一剪等,迁移建构,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观察纸贴画,这幅图片漂亮吗?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借助信息窗情境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的形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定向,明确本节课探究的问题“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

并且画面定格在牧童骑牛图。

初步感知平面图形,渗透数学的美。

这幅画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认识的图形。

重点说一说“平行四边形”。

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认识图形,有利于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帮助教师准确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