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Word下载.docx
《劝学师说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师说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才会领悟:
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活动二:
诵读——串讲——归纳文言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
(1)大声诵读每一小节,借助工具书及小组合作,找出每一小节难以疏通的语句。
(2)找出每一小节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及特殊句式。
(3)完成文中重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检测,并做好文言实词多义,虚词用法的整理工作。
活动成果展示:
(1)难句: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
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
“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
“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
“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
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
帮手、武士;
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
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读qiá
ng,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泽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第一小节通假字归类:
輮、有、暴、知
第一小节古今异义词归类:
金、以为、博学、
第一小节词类活用归类:
日(每天,名词做状语)
第一小节特殊句式归类:
取之于蓝(状语后置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輮以为轮(省略句)
第二小节通假字归类:
生
第二小节词类活用归类:
利(形容词的使动)、水(名词做动词)
第三小节古今异义词归类:
爪牙
第三小节词类活用归类:
上、下(名词做状语)
第三小节特殊句式归类: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3)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
绝、假、就、闻、强(见《教材解析》64——65)
文言虚词的用法
乎、于、而
活动三学生在懂得文意后自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2)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案提示:
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比喻论证,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设喻特点: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活动四小组讨论作者认为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在我们现实中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活动反馈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读音
輮以为轮槁木
砺
跂
舆
蛟龙
跬步
骐骥
驽马锲
契
镂空
鳝
须臾
二、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
1.知(
)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
)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4.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三、指出下列虚词意义的用法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顺风而呼()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师说》课前预习单
一、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例句,掌握积累文言虚词“乎、之、其”和文言实词“师、传、道、圣”的意义和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和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用流畅的普通话诵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丰富内涵,掌握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师观,养成读书获知,从师受业的好习惯,培养谦虚好学的品德。
二、【重点难点】
1、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背诵全文。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书面整理和积累“乎、之、其”和“师、传、道、圣”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取例典型的论证方法。
4、深入理解课文的观点,探究师的作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资料积累
韩愈,字退之。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幼年贫穷,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成人,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
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言贵创新”,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本文作于公元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五岁,在文坛上已有声望。
为了学习和宣传儒道,开展古文运动,他广泛结交青年后学,给以帮助和指导,因而遭到一般士大夫攻击,被讥讽为“好为人师”。
《师说》就是为了回答这种责难而作的。
柳宗元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
”
四、解题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的意思就是: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五、初读全文,完成字音练习。
句读()或不焉()官盛则近谀()郯子()苌弘()老聃()六艺经传()以贻之()李氏子蟠()
六、熟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且记录疑难问题,小组形成讨论。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七、熟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四段分别写了什么?
请概括。
《师说》课堂活动单
导语:
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朗读全文。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者必有师。
3、文章四段分别写了什么?
一、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
二、批判“耻学于师”之风
三、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从师
四、交代写作缘由
研读第一段
1、学生翻译句子,解决预习问题。
2、小组合作展示文言知识点。
3、人为什么要从师?
(用原句回答)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而从师,自古而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4、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三:
研读第二段
3、第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第二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这种做法作者怎样看待?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局面?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本段论点是什么(全文分论点一)?
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对比论证
7、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四:
研读第三段
3、第三段写了什么?
以孔子做例子论证应从师
4、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本段论点是什么(分论点二)?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6、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五:
研读第四段
3、第四段写了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
4、思考: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结合背景)(分论点三)
结合板书,理清层次,帮助学生背诵。
活动六:
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第二段: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揭示了“士大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荒谬,从而极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运用了例证和引证的方法证明“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可以说《师说》一文论证严密,说理充分,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主要是因为在说理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2)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活动七:
谈谈你学了《师说》后的感想,说说《师说》的现实意义。
活动八:
课堂小结
板书(有助于背诵)
第一段:
提出论点:
1、自古传统: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2、师的职能:
3、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标准:
分论点一: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反面论证):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古之圣人,……
纵比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今之众人,……
爱其子,……
自身矛盾相比小学而大遗
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横比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
分论点二:
圣人无常师。
(正面论证)
例证:
孔子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引证:
孔子曰:
第四段:
交代写作缘由。
分论点: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
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
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
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五:
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句)2.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文言知识梳理
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
①通假字:
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
“受”通“授”传授
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
“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②古今异义学者:
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③“所以”用法:
表原因…原因
举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
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
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
“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
表婉商吾其还也
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归结“其”的用法】
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
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
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
总结:
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
却,竟然;
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
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道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
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
①特殊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②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b孔子师郯子、苌弘B名词用作动词a吾师道也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形容词用作名词a圣益圣,愚益愚b小学而大遗
课后布置学生背诵课文,用默写本检测,全篇默写与句子默写相结合。
整理笔记(文言知识点分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