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767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列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首先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它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立场,坚持批判一切剥削阶级的理论观点,自觉捍卫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和社会不平等、争取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己任。

所以,马列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他们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

因此。

坚持马列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马列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这一条,离开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列主义。

2、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特别是德国哲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贯彻到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这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基础。

在我国,毛泽东同志在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础的东西,是贯穿一切的东西。

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管用的东西,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了就会出问题,而且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问题。

3、马列主义的社会理想,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马列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其起点和方法论,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正如恩格斯所说:

“现代的唯物主义,它和过去相比,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理论终结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论证了工人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手段和途径。

因此,“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坚持这一崇高社会理想,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

“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们应当始终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都不迷失方向,矢志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在坚持马列主义的同时,还必须发展马列主义。

因为马列主义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又是在不停的变化当中。

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所以,马列主义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列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列主义才是真正的坚持马列主义。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认为,马列主义“老祖宗”的个别结论、思想和观点,今天看来有必要重新认识。

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个别论断在当时提出的时候,本身就存在错误,需要矫正。

例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一些估计,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预见,对未来社会“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某些设想;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工厂”的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的预言,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有的一些分析和结论已经过时,不再适用,必须有新的认识。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都不否认。

例如,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

一方面,“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第三种情况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原有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也没有过时,但由于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深化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留在马恩列原有的基础上。

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问题,都是一些全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里是找不到的。

如果我们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照抄照搬,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办事,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去世上百年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方案。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新的情况,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把自己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脱离实际的空谈中解放出来。

二、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他一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的第一个发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在研究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将其吸纳并发展了;

与此同时,又看到了它“唯心主义的荒谬”,即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于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代替了它,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用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去研究历史,发现了唯物史观。

这个发现,是唯物主义的最终完成,解开了人类历史之谜。

唯物史观的意义在于:

(1)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学说,提出要从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求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冲突的途径,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3)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说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必须从“自在阶级”上升到“自为阶级”,“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了近20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得出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实际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在于:

(1)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彻底弄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

(2)揭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和对立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真正地位,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缺陷;

(3)展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证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国家政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获得彻底解放,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唯物史观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剩余价值学说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也需要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在唯物史观问题上,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理解,较死板和机械,缺乏辩证法思想,过分强调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忽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

过分强调历史的决定论、规律性方面,忽视历史的选择论、主体性方面。

同样,对于剩余价值学说以及我们对它的理解,有些问题也要重新认识。

例如,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这种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实际。

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固然是生产劳动,创造价值;

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特别是精神产品的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而且这种劳动多为复杂劳动与脑力劳动,因此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要大于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

与此相联系的是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是否只有工人的劳动才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管理是否也是一种劳动?

而这种劳动是否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创造?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1、关于“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一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历史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替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下它的发展时,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是从阶级斗争角度,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历史,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社会,都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社会,因而这类社会制度的更迭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创造了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狭窄,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者。

不仅如此,资本主义的发展还造就了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创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的主要承担者。

可是在资产阶级支配下的大工业的发展,却使无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他们在经济上受剥削,在政治上受压迫。

他们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摧毁资产阶级保护私有财产的一切制度,否则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无产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了它要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是从剩余价值规律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开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的目的、动机和实质是追求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取决于能够榨取多少剩余价值。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将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来使用,进行资本积累,实现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所以,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推动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而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

一极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贫困积累。

这两个极端的积累,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

当这种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四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势必造成两方面的结果:

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日益发展。

生产日益社会化主要表现为: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也社会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却仍归资本家私人占有。

于是,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

社会化生产力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的革命性质,它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和它的本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核心理论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但是,在“两个必然”的发展进程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有过一些认识上的失误。

比如,在19世纪中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不断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的前景作出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了,资产阶级再也不能统治下去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伟大决战已经开始,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但他们的预言落空了,没有成为现实。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先后作过反思。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曾预言:

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

1918年他曾满怀激情地说:

“普天同庆世界革命第一天的日子快要到来了”。

1919年又说:

“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

1920年他甚至认为“再过10—20年就会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里”。

出现这些认识上的失误,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随着生产力发展作出一定调整的能力,估计不足。

2、关于“两个决不会”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1859年1月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是唯物史观在“两个必然”理论上的运用和体现,是在总结工人革命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力求把他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

19世纪40年代他就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发展已达到这样的阶段:

既有的生产力同现存的社会制度不能再继续并存。

这是“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最初表述。

1848年,正当《共产党宣言》发表之际,欧洲大陆爆发了一场有工人积极参加的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性质总的说来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了1848年革命,并对革命的发展寄予厚望。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应当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把这一革命进行到底,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因为欧洲的形势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

一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获得成功,必将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不彻底性和软弱性,欧洲许多国家的1848年革命很快就被重新抬头的反动势力扑灭了。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欧洲经济、政治发展态势及前景的分析,认为引起欧洲1848年革命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新的一轮革命高潮很快就会到来。

然而,后来的情况证明,新的革命高潮并没有到来。

四十多年后,恩格斯在回顾当年他们对欧洲新的革命高潮的预测时指出:

“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因此“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马克思在分析新一轮革命高潮没有到来的原因也指出:

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新的工业繁荣已经来到,而“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这是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又一次重要阐发。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重新回到书房,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于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

在为该书撰写序言时,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关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两个决不会”的提出,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时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历史过程。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实质在于强调: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其“两个必然”理论的深化、补充和发展。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必须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思考,才能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四、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途径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途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比较强调暴力革命。

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公开向全世界宣布:

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后来,他们又多次强调: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在“大多数国家中,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

”“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

”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如此强调暴力革命的作用,其主要理由是:

(1)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要触犯到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对于这种有组织的暴力,要推翻它、打碎它,就必须采用暴力,

(2)资产阶级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当革命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时,他们必然要进行殊死的反抗,决不会自动交出国家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获得解放。

(3)阶级斗争的历史表明,反动统治阶级,总是首先使用暴力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

对于反革命暴力,当然要用革命暴力来还击。

无产阶级主张暴力,决不是因为无产阶级“偏爱”暴力,而是因为有资产阶级的反动的暴力存在这一基本事实,“如果没有必须加以反对的反动的暴力,也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暴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是由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点决定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正确的。

但现在看来,不完全符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

至少是,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绝对化。

事实上,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过渡和转变,可以通过社会革命的途径和形式,也可以通过渐变的缓和的社会改革、改良的途径和形式。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无疑是一种社会革命性质的转变,是一种必然性的转变,但转变的具体途径、方式则是多样的、灵活的。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但同时他们又强调不能因此把暴力革命的一般规律绝对化。

也就是说,无产阶级不应排除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谈到能不能用和平方式废除私有制时指出:

“但愿如此,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这种办法的人。

”1872年,马克思在一次群众大会的演讲中也明确提出:

“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

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

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国家,象美国、英国,——如果我对你们的制度有更好的了解,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情况表明,无产阶级采用暴力革命还是采用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各国的无产阶级最了解本国国情,最熟悉自己所进行的革命运动的发展状况和进程,“用什么方式来达到结局,应当由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自己选择。

”其他任何国家的政党和个人,都不应当加以干涉。

列宁也曾经指出: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从当代资本主义现实情况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基础,而且它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也在为社会主义准备着一定的条件,新社会的诸种因素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否定力量正日益发展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