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628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文档格式.docx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

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

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

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

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属和血缘原本是包含关系,但在单系家族组织语境中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替换使用。

B.血缘社会的稳定指社会结构的静止,而社会中个体是否静止又直接影响到结构的静止。

C.社会结构一旦发生变动,血缘继替原则就越显得不合理,就会被新的社会分配标准取代。

D.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决定地缘,地域上靠近与否和方位上的尊卑都是血缘亲疏的投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了血缘社会的概念,并阐明了血缘社会的特点,为后文论证做铺垫。

B.文章通过列举血缘继替的三种类型,论证了社会变迁的速率对血缘作用强弱的影响。

C.文章通过分析地缘与血缘二者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血缘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D.文章采用对比、比喻、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社会只要长幼之间没有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无强制的权力,它就一定不是血缘社会。

B.现代社会虽然不是血缘社会,但也没有完全抛弃血缘继替,因为现在依然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

C.血缘继替是安稳既有秩序的最基本的方法,如果抛弃了这一方法,就无法避免社会纠纷的发生。

D.“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所以“村落”这样的概念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意义不完全相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主持人:

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

袁隆平:

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

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

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

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

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

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

材料二: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

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

“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在莱阳农学院,老师刘恩训被他的勤奋打动,送给他20粒从国外带回来的杂交玉米种子,这在当时真是比黄金还要珍贵。

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于是从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海南,把一年一次育种变成三次。

他一次次从山东到海南,犹如大雁般迁徙。

一年又一年,李登海的作息只有“玉米时间”,没有“北京时间”。

太阳一出来就要下地,整天跟着玉米转。

几十年,他没回家过过一次春节。

1988年,李登海率先育出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掖单13号,此后六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但他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力争“在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摘编自邢斯嘉王茂盛《李登海:

一粒种子寄家国》)

材料三:

中国政府14日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用事实表明,14亿中国人非但没有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还创造出以有限资源确保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粮食安全的世界奇迹。

中国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白皮书介绍,目前中国粮食产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粮食安全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其中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其中,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单产达到每公顷近181吨,刷新了世界纪录。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养活自己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但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白皮书宣示,积极与世界主要产粮国分享中国巨大的粮食市场,践行自由贸易理念,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央广电总台国际锐评《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为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详细介绍了袁隆平的成绩,从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起因以及探索之路等方面进行了采访。

B.李登海和袁隆平在探索之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如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都充满艰辛,都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

C.材料三是一篇新闻评论,主要介绍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的内容,并结合数据说明中国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成就。

D.中国在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还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袁隆平、李登海都是粮食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B.我国的杂交水稻和玉米的产量都已经非常高,这充分表明,单就粮食的产量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是非常牢固的。

C.《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表明了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决心。

D.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积极分享粮食市场,表明中国是坚决反对国际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

6.请从文体角度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如何表现袁隆平、李登海二人优秀品质的。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7—9题。

(15分)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手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

“像六指猴吗?

  “六指猴是江湖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

”说完,大伙善意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

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

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洲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

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

“好玉。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

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

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

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

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

“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

“玉呢?

大人催要。

  黑衣人说:

“盗不来。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

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

“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

“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

“大人的嘴,大着呢!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

“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给说:

“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

”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

“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

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

“真是六指猴呀。

  吴知府笑道:

“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多飞贼抓得完吗?

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

“大人高明!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

“我不配。

”东家伸手拉起他说:

“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侯六说:

“不能再为您赶马了。

”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

“走正道吧!

路平整,好走!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说:

“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

”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

“何必呢!

“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

”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

“再为您赶一趟吧。

”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六听到东家与老婆的对话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这种叙事中的闲笔,增加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B.知府勾结当铺老板,当铺老板收买黑衣人,黑衣人就是大盗六指猴,六指猴亦即侯六,作者在极短的篇幅内巧妙地交代了这些人物关系。

C.通过描写人物语言的前后矛盾,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吴知府在得到玉蟠螭前后对东家说的那两段话,就具有这样鲜明的表达效果。

D.侯六将盗回的玉蟠螭交还东家时说的话是伏笔,后来茶客们的话是照应。

这种写作技巧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

8.小说中那块活泼有趣的玉蟠螭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方面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6分)

 

9.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钟山记

宋代: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钟磬,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

磬是用石头磨制的;

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与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C丁丑,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

干支表"

D水师,水师包括多种含义:

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

民间接骨医生;

水军,兵种之一;

一种水神;

水手本文中水手

12,对本文内容与写法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

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

B.本文先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

从而自己亲自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表现了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亲身实地考察的精神

C.文章第二段,描写了苏轼自己在明月之夜坐船到石钟山的绝壁下实地探察。

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从侧面凸显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D.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

先是对前人的说法提出怀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实地考察先是鸟声让人惊恐欲归,继而一转发现石钟山得名的水声。

真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13.翻译下列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3)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3)

(二)古诗词鉴赏与默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是否相同?

为什么。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将天姥山和五岳和赤城对比后用,

两句进一步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2)姚鼐的《登泰山记》中,作者用,。

两句描写了在日观峰看到的日出前山峰耸立,云雾缭绕的景象。

(3)《师说》中韩愈提出了他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是_______________,这并不是韩愈所推崇的老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炊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连所有的院落;

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屹立村头,一湾沟圳从树旁穿过。

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

他们甚至在春意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去看水、放水。

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徜徉;

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

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庄稼中,搁在泥土里

B.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

C.他们无论白天黑夜,总是把心搁在庄稼中,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

D.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萦绕花团锦簇翻天覆地凸现

B.缠绕姹紫嫣红判若云泥凸显

C.萦绕姹紫嫣红翻天覆地凸显

D.缠绕花团锦簇判若云泥凸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疏浚河沟,遍栽的果树,滴翠的竹林。

B.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

C.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复萌的花草,滴翠的竹林。

D.故乡开始注意生态保护,花草复萌,遍栽果树,疏浚河沟,竹林滴翠。

20.在返乡调查过程中,家乡的许多风物,如一颗挂在秋日枝头的柿子、秋天落叶后的白杨、村中的老槐树、高大的银杏树、老牛、锄头、镰刀等农村的动植物以及农具等等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参照下面的诗歌,自选一个事物,写一首短小的现代诗歌,以备入编《家乡风物记》诗集。

要求:

事物必须明确;

运用比喻或拟人手法;

不必仿照示例句式;

不多于10行。

示例:

枫树

真是一个淳朴的

山里女子

秋风,一句悄悄的情话

便让她羞红了

整个季节

21.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以下面的一段文字为开头,自拟题目,自定立意,续写一篇不少于800紫的散文。

做完今天的作业,夜已经深了。

放下疲倦的笔,合上仿佛要打哈欠的课本,我伸了个大的懒腰。

不经意间,目光停留在书架的一张照片上。

哦,多么宜人的景色,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我曾经徜徉在那里……

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D2.B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B5.B

6.①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主持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袁隆平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表现出了袁隆平的优秀品质。

②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作者精心选取李登海的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叙述、议论,向读者展现了李登海的优秀品质。

(每点3分,其中点出文体1分,正确分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