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33259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材料doc文档格式.docx

外部实体

数据流

数据存储

9,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就是将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和外部实体等的详细情况加以记录,并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所形成的一部关于数据的字典。

数据字典是进一步定义和描述所有的数据项的工具,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10,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功能、数据存储、外部实体

(1)数据元素是最小的数据组成单位也就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如学号、姓名、年龄。

具体包括:

数据元素的名称,别名,类型,取值范围和取值的含义,长度。

P128

(2)数据结构是一种逻辑的描述,一个数据结构由若干个数据元素组成,也可以有若干个

数据结构组成,还可以有若干个数据元素和数据结构混合组成。

P130

(3)数据流表示数据存储数据的流向,P132

(4)处理功能指最低一层的数据流程图的处理功能。

P133

(5)数据存储是指在系统中应该保存的数据结构以及具体的数据内容,实际上它是信息系统的资源,用户从系统中获取的全部数据都来自于数据存储。

它是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技术性很高的工作。

(6)外部实体在数据字典中的定义应该包括:

外部实体编号与名称,简述,有关的数据流和外部实体的个数。

11,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是要满足一定要求的,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

满足最低要求的叫第一范式,简称INF.P144

如果在一个满足一范式的数据结构中,所有非关键字数据元素都完全依赖于整个关键词,则

称它是第二范式形式,简称为二范式或2NF。

如果在一•个满足二范式的数据结构中,所有非关键字数据元素都是彼此函数独立的,则称它是第三范式形式,简称为三范式或3NF。

12,系统的运行效率是主要是指系统的处理能力、运行时间和响应时间。

P198

13,系统的处理能力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事务的个数。

系统的运行时间是指在批处理状态下,系统运行一次需要的时间。

系统的响应时间是指在联机处理状态下,在终端上I可计算机发出一项请求,到计算机在终端上给出回答所用的时间。

14,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正常运行是对外界各种干扰的抵御能力。

P199系统的可维护性是指系统发生故障以后,平均每次所用的修理时间。

系统的有效性是一个大于零小于1的数,这项指标越接近于1,则系统的有效性越高。

系统的可修改性也叫系统的可变更性,是指修改和维护系统的难易程度。

系统的通用性是指在同一软件在不同组织的可应用程度。

系统的实用性是指系统为用户提供所需要信息的准确程度、操作的简便性、输出表格的适应性等。

15,系统结构图是系统结构设计的一项主要工具,用于表达系统内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可反映模块的调用和被调用关系,它解决了传统方法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P201

16模块就是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和内部数据4种属性的一组程序语句P197

17,结构图的层数称为深度。

一个层次上的模块指数称为宽度。

深度和宽度反映了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

P202

18,模块的耦合:

两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成为耦合,他是决定系统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模块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对于系统方案设计具有重大影响。

/模块之间偶和程度低,说明系统分解的好,这样有助于消除系统内部各种不必要的关系,加强必要的联系,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易于理解。

可分为:

简单耦合、数据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等。

(见205页)

模块的内聚:

度量一个模块功能强度的一个相对指标,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为了执行处理功能而组合在一起的相关程度P208

19,模块的扇出:

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属下级模块的关系。

模块的扇出系数就是指其直.属下级模块的个数;

P213

模块的扇入:

表达了一个模块与其直属上级模块的关系。

模块的扇入系数就是指其直属上级模块的个数(见213)

20,事务分析:

指一组数据或事件流入系统,并引起一组处理动作。

P215

变换分析:

结构化设计的一种策略,用于将底层的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图。

P217

事务分析就是对事务型结构的数据流程图进行变换,从而导出标准的结构图的一种方法,

它是结构化系统设计的一项主要设计策略。

(215)变换分析也是结构化设计的一种策略,一

般用于将较低层的数据流程图转换成结构化图。

(见217)

21,代码:

代表系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名称、属性或状态的符号。

P221

校验码,代码的一部分,在编码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事先规定好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P224

22,测试:

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P260

调试:

在测试暴露错误之后,想方设法找出错误的具体位置。

P284

23,系统转换的方式:

系统的转换也称为系统的切换。

系统的交替过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

一般的转换方式有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和逐步转换。

24,1:

直接转换:

在旧的系统停II:

运行的某一时刻,新的系统立即投入运行,旧系统的工作完全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2并行转换:

又称平行转换,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后,再由新系统代替旧系统。

3分段转换方式:

在新系统正式运行前,按照了系统的功能或业务功能,一部分一部分

地逐步替代旧系统,又称为逐步转换或向导切换。

(p290)

二、简答题

1,一般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般系统模型包括六个组成部分:

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反馈和边界。

(P10)

2,计算机化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的系统。

(20)

3,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

系统整体联系的统一性;

系统功能的非加和性;

构成系统要素不一定很完善,但可构成性能良好的整体。

层次性:

系统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的了系统,这种分解实质上是系统目标,

系统功能或任务的分解,而各子系统又可以分解为更低一层的子系统。

关联性:

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各个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即具有关联性。

目的性:

建立一个系统,就是为某一特定目标服务的,

每个系统都有其要达到的目的和应完成的任务或功能。

环境适用性: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更大系统的了系统,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的补集。

4.管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的关系:

比较复杂,个人根据书本20页进行总结。

以下是个人见解:

联系:

(1)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从信息收集到使用各个环节都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2)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组织管理,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既满足了信息处理的需求,有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反过来也促进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区别: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我们知道,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运用,它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质,强调了计算机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对于企业来说,没有计算机也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每一个企业都有的系统。

5.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分类和特点:

功能:

(1)数据处理功能

(2)预测功能(3)计划功能

(4)控制功能(5)辅助决策功能

分类:

(1)按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可以分为手工系统、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

(2)按信息处理的方式可分为联机系统、脱机系统

(3)按信息服务对象可分为战略计划级、管理控制级和作业处理级系统

(4)按惯例组织的职能可分为市场销传、生产、供应、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处理和高层管理等系统。

特点:

(1)是一个人机结合的辅助管理系统

(2)主要考虑以解决结构化管理问题为主

(3)主要考虑完成例行的信息处理业务

(4)以高速、低成木地完成数据处理为前提,追求系统处理问题的效益,而不仅仅是效率

(5)是一个数据驰动性系统

6.结构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一般过程、适用场合

基本思想:

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日顶向下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一般过程:

(1)

可行性分析阶段

(2)

系统总体规划阶段

(3)

系统分析阶段

(4)

系统设计阶段

(5)

系统实施阶段

(6)

系统运行管理和评价阶段

适用场合:

特别适用于开发那些能够实现定义需求,结构化程度又比较高的大型事务

系统(TPS)和管理信息系统,如航空管制、航天系统等。

7.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一般过程、适用场合

基木思想:

就是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由用户与开发者共同确定系统的基本需求和主要功能,并在较短时间内试验性的、简单的小型系统,称作“原型”,然后将原型交给用户使用。

用户在使用原型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需求,开发人员依据用户提出的评价意见对简易原型进行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如此不断地反复修改、直至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较为理想的管理信息

系统。

一般过程:

识别基木需求

构造基本原型

使用和验证原型

修改和改进原型

判定原型完成

生成文档并交付使用

适用于用户需求不清,管理及业务处理不稳定,需求常常变化,规模小、不太复杂,而且不需求集中处理的系统。

8.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条件、成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决条

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条件:

(1)企业规范化管理

(2)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参与(3)拥有一支开发的专业队伍

(4)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

成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先决条:

1,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2,内部人员对现状不满足3,有建设规划方案4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

9、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及优缺点

自行开发

委托开发

联合开发

购买软件包

分析设计力量需求

非常需要

不太需要

逐渐培养

少量需要

编程力量

不需要

需要

维护难易

容易

困难

较容易

开发费用

较少

说明

开发时间长,但适用

可培养人员

省事,开发费用多,需要业务人员配合

比较适用,但需要人员参与

有部分接口问题

10、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认识偏差

a)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侧重计算机硬件配置,而不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与深度。

b)组织中信息管理机构的命名突出计算机,而不是信息与信息管理。

c)管理信息系统的人才建设与培养强调计算机知识,而不是管理、数学与系统知识。

2)系统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

a)软件开发生产率低,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

b)软件系统质量低,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c)软件开发成木高。

d)管理软件跟不上发展需要。

3)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把握不准。

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是如何描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4)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落后。

5)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11,可行性分析的目的、步骤、结论

1)可行性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线性系统的调查研究,确定用户提出建议一个新的计算机系统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可行。

避免盲目投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可行性分析的实施步骤

a)系统的分析人员对现实系统进行初步调查

b)编写用户需要书面材料

c)对待开发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

d)写出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e)评审和审批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f)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并签署合同。

3)可行性分析的结论

可行性分析的结论有以下三种:

a)可行性分析结果完全不可行b)系统具备立即开发的可行性

c)某些条件不具备

12、总体规划的重要性、任务、步骤

1)重要性:

1,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前提条件2,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的纲领

3,总体规划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4,总体规划是系统验收评价的标准

2)任务:

a)从系统的全局出发,在总体上确定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b)提出系统开发的优先顺序c)进行计算机的逻辑配置

3)步骤a)总体规划准备b)组织机构调查c)定义管理目标d)定义管理功能

e)定义数据类f)定义信息结构g)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h)计算机逻辑配置i)完成总体规划报告,提出开发计划

13、由初始的U/C矩阵转换为系统总体结构图的过程

1)调整过程/数据类矩阵

2)画出过程组对应的方•框并起名字,得到了系统

3)确定了系统之间的数据流

4)确定了系统实施顺序

a)根据系统需求程度与潜在效益评估

b)根据技术约束分析c)风险

14、系统分析的目的、任务、步

答:

(1)信息系统分析的目的:

弄清楚新系统将要做什么,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它不涉及具体的物理实现。

(2)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员和用户一起充分理解用户的要求,并把用户的

需要用文档形式表达出来o(3)信息系统分析的步骤:

a、现行系统的调查分析;

b、进行数据分析,建立数据库逻辑模型;

c、确定新系统逻辑结构;

d、明确处理方式,提出系统分析总结报告。

15、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工具

(1)对系统进行概要描述的工具一一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2)数据部分详细描述的工具——数据字典;

(3)功能详细描述的工具——结构式语言、判断表和判断树;

(4)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工具——数据存储结构规范化;

(5)数据存取分析的工具——数据立即存取分析图。

16、数据流程图的特点、绘制的基本思想、应遵循的原则

(1)数据流程图的概括性。

数据流程图把系统对业务过程或业务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从而反映出系统中各项业务过程或业务活动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数据流通、加工、交换关系,反映数据处理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反映系统处理的全貌,便于掌握系统的主要部分,理清思路。

(2)数据流程图的抽象性。

数据流程图中不考虑具体的组织结构、信息载体、工作场所、物流、资金流等,只考虑数据的加工、存储、流动或适用情况,它可以使系统分析员抽象地总结出新的信息系统的任务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绘制数据流程图一般遵循“由外向里”的原则,即先确定系统的边界或范围,再考虑系统

的内部,先画加工的输入和输出,再I画加工的内部。

即:

(1)识别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2)从输入端至输出端画数据流和加工,并同时加上数据存储。

(3)加工的分解“由外时里”进行分解。

(4)数据流的命名,名字要确切,能反映整体。

(5)各种符号布置要合理,分布均匀,尽量避免交又线。

(6)先考虑稳定态,后考虑瞬间态。

17、数据流程图与程序框图的区别(此乃老师所给材料里的题目,但是找不到答案,相似题目如下)

(1)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的区别:

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本质的区别。

数据流程图着眼于数据流,反映的是系统的逻辑功能,即系统做什么,它是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的;

结构图是描述系统的物理模型及系统功能是怎样逐步完成的,着眼于控制层次,它是从系统的功能层次上来考虑系统。

从时间上来说,数据流程图在前,结构图在后。

数据流程图是绘制结构图的依据。

(2)结构图与程序框架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结构图用于表达系统内各部分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可以反映模块的调用与被调用关系,但它不反映模块的调用次序、调用时间和调用次数等,它是从空间角度描述系统的层次特性;

而程序框架图说明程序的执行步骤,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执行次数,它主要描述了模块的过程特性。

18、数据字典的建立方式、条目

数据字典的建立方式:

人工方式、自动方式和半自动方式。

(1)人工方式,即把各类数据字典条目,如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功能、外部实体等定义在一张张的卡片上或事先印好的表格上,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对这6项条目分别建立一览表。

(2)日动方式:

即将数据字典建立在计算机的数据库中,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将所需的信息录入发到系统中,它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库。

运用该系统可完成数据字典的各项维护工作。

其优点是便于修改,便于查询,并且随时可以打印出来,发给所有的开发人员。

(3)半自动方式,即利用现有的文字处理软件和制图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字典,这种方式只能完成数据字典的编辑功能,而关于数据的维护工作还必须靠人工来完成。

数据字典中有6类条目,即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外部实体和处理功能。

不同类型的条目,有不同的属性需要描述(洋见课本128-138)。

19.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

(1)概述。

①系统分析的原则;

②系统分析方法。

(2)现行系统分析。

①现行系统状况调杳说明:

现行系统目标、规模、界限、主要功能、组织机构等。

②业务流程分析。

③数据流程分析。

④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等。

(3)新系统逻辑设计。

①新系统bl标:

根据薄弱环节,提出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新系统目标。

②系统功能分析:

与现行系统比较,在各种处理功能上的加强和补充,重点突出计算机处理的优越性。

③数据字典(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流要附以样木〉、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项)等。

④系统数据分析(用E-R图表示):

a系统输入输出的变化,体现在与系统环境接口的变化。

b系统数据流和流程的变化,指出比现行系统的优越之处。

c系统数据存储的变化,重点突出计算机数据存储的组织形式、效率及共享性等。

d新系统的数据流量、数据存储量的初步估算,并初步确定有关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数据结构与容量。

⑤系统逻辑设计方案的讨论情况及修改、改进之处。

⑥遗留问题:

根据目前条件,暂时无法满足的一些用户要求或新系统设想,并提出今后解决的措施和途径。

数据量估计。

①数据容量总计。

②数据的分布与传输。

数学模型及说明。

运行环境规定。

用户领导审批意见。

(7)

20.系统设计的任务、目标

系统设计的任务:

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把总任务分解成许多基本的、具体的任务。

这些具体任务合理地组织起来构成总任务。

这称为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

其基本任务是:

(1)将系统划分成模块。

(2)决定每个模块的功能。

(3)决定模块的调用关系。

(4)决定模块间信息的传递。

总体设计的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步由数据流程图转换为初始的结构图,

第二步对初始的结构图进行优化。

为各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

这称为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数

据库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模块详细设计。

系统设计的目标:

在保证实现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各项指标,即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可修改性、灵活性、通用性和实用性。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从保证系统的变更性入手,设计一个易于理解、容易维护的系统。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评价和衡量系统设计方案优劣的基木标准,也是选择系统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

21.系统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的区别、系统结构图与程序框图的区别

(1)结构图与数据流程图有本质的区别。

数据流程图着眼于数据流,反映的是系统的逻辑功能,即系统“做什么”,它是从数据在系统中的流动情况来考虑系统的;

结构图是描述系统的物理模型及系统功能是怎样逐步完成的,着眼于控制层次,它从系统的功能层次上来考虑系统。

从时间上说,数据流程图在前,结构图在后。

(2)结构图与程序框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结构图用于表达系统内务部分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可反映模块的调用和被调用关系,但它不反映模块的调用次序、调用时间和调用次数等,它是从空间角度描述系统的层次特性;

而程序框图说明程序的执行步骤,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执行次数,它主要描述了模块的过程特性。

22.模块的属性

在结构化设计中,模块具有输入和输出、逻辑功能、运行程序、内部数据四种属性。

模块的输入、输出是模块与外部的信息交换。

一个模块从它的调用者那里获得输入,把产生的结果再传递给调用者。

模块的逻辑功能是指它能做什么事,表达了它是如何把输入转换成输出的。

输入、逻辑功能、输出构成一个模块的外部特性。

模块的运行程序是指它如何用程序实现这种逻辑功能;

模块内部数据是指属于该模块自己的数据。

内部数据和程序代码则是模块的内部特性,是看不见的。

“暗盒模块”只反映模块的外部属性。

在总体设计阶段主要关心模块的外部特性,模块的内部特性以后才解决。

23.模块的几种耦合类型和内聚类型

耦合两个模块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成为耦合。

(1)简单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之间仅仅存在这调用和被调用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信息传递,这两个模块的耦合程度最低,成为简单耦合。

(2)数据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之间不仅存在着调用和被调用关系,而且模块之间存在着数据通信,也就是模块之间的通信方式是数据传递,或称参数交换,这种耦合成为数据耦合。

(3)控制耦合。

如果两个模块之间不仅存在着调用和被调用关系,并且在模块之间存在着控制信息的传递。

尽管这种控制信息在表面上是以数据的形式出现,但实质上是一个“标识”或一个“开关”,或表示一种状态。

接收这个控制信息的模块根据该控制信息的状态作出某种判断。

这种耦合成为控制耦合。

(4)公共耦含。

如果两个模块都和同一个公用数据域有关或两个模块与某一个公共环境联系在一起,就是公共耦合。

(5)内容耦合。

如果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相关,使用该模块的内部数据或控制信息,

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